体育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

先秦文献中关于体育科技利用之三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5774字
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里面,尘封着无疑尽数的秘密。从档案学角度揭示这些秘密,对于完善当代社会发展中许多专业档案的历史渊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当中,“体育”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中的舶来品,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中从来就没有“体育”的概念,中国古代体育在根本上并不是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科学,而是关于人的行为方式的修养方法,不重视体育活动,但体育思想却是异常丰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自有人生,便有体育”的经典说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和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古代社会中,虽然没有“体育”的概念,但有关“体育”的内容是大量存在的,既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有特色显明的体育思想。文中试举先秦文献中关于体育科技利用之三例,希冀依此而透视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水准。

  一、“芥羽”与“金距”

  “芥羽”与“金距”是古代斗鸡游戏中使用的辅助性科技措施。“芥羽”说的是娱乐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科技材料,类于现在的兴奋剂、催泪剂;“金距”说的是娱乐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辅助性器械。

  最早记载使用这一体育科技成果的文献是记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文献《左传·召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杨伯峻在注解“芥羽”与“金距”的时候,总结归纳了前人对于这两个名词的各种解释,由于对“介”的理解的不同,关于“介其鸡”古便有两说,一是以“介”为“芥”。“芥”是一种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生活中作调味品。因其味道辛辣而有一定刺激作用。斗鸡中“芥”的使用,正是利用了芥的这种刺激作用。斗鸡开始前,把芥末洒在鸡的翅膀上,斗鸡开始后,鸡翅张扬,芥末纷飞,对对方的斗鸡容易产生刺激性迷惑,从而严重削弱对方斗鸡的战斗力。《史记·鲁周公世家》裴骃集解引服虔的解释谓:“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郈氏鸡目。”二是以“介”为“甲”。意为在斗鸡的头上装上铠甲,避免受伤并借以增强斗鸡的战斗力。《吕氏春秋·察微》高诱注云:“介,甲也,作小铠着鸡头也。”所谓“金距”,也就是 装 在 斗 鸡 距 上 的 金 属 假 距。距,“鸡 距也”。颜师古的解释:“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附足骨”即“附跖骨”,也就是鸡爪的顶端部位。简而言之,就是在斗鸡的鸡爪上安装金属防护装置。简而言之,“芥羽”与“金距”,就是在斗鸡过程中为了战胜对方而投入使用的辅助措施。

  游戏是古代中国一种常见的体育娱乐活动。斗鸡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春秋末期鲁国的“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由此而引发了内乱,“昭公师败,奔于齐”(《史记·孔子世家》)。战国时期的纪渻子驯养斗鸡,驯好的斗鸡,听见别的鸡叫的时候没有任何反应,“望之似木鸡矣”(《庄子 · 达生》)。苏秦来到齐国的都城临淄,见到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史记·苏秦列传》)其中也有斗鸡。应当说,尽管斗鸡游戏先秦文献中记载很多,但怎样斗鸡,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关于“芥羽”与“金距”的记载也还是简约甚至笼统的。到了宋代的文献当中,关于斗鸡的记载就已经非常详细了,宋人在写到斗鸡过程中“芥羽”、“金距”的使用时曾有这样的描写:“其芥肩也,末芥子糁于鸡之肩腋,两鸡半斗而倦,盘旋伺便,互刺头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其金距也,薄刃如爪,凿柄于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盖金距取胜于其始,芥肩取胜于其终。”

  这一情状说的是今之广东番禺地区的斗鸡,与先秦时期的齐、鲁地区相比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观念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斗鸡的游戏过程中,为了获胜而使用的辅助性器械与材料,宋代的番禺地区却与先秦时代的齐鲁地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木鸢”与“跕躧”

  鸢,《说文》解作“鸷鸟也”,是一种鹰科两翼飞行猛禽,趾有钩爪,捕食蛇、鼠、蜥蜴、鱼等,俗称“老鹰”。“木鸢”就是仿照自然界中的鸢用木质材料做成的“鸢”。墨子做木鸢,事见《韩非子》:“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墨子通过对于自然界飞鸢的观察,耗用三年的时间制作出了木质的“飞鸢”,可是仅仅飞了一日便飞不起来了(确切地说,飞的可能不是“一日”,而是“一次”)。弟子们为他的成就大为高兴,认为他能够“使木鸢飞”,这是其他人办不到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墨子自己却不满意:“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墨子制作的鸢本意是要让它飞起来,而木鸢没有血肉和内在的动能,是死的。要使木鸢能够飞起来,就要让它有动物鸢一样的肌体部件,关键是要使它能够产生飞起来的内在动力。墨子没有解决,所以才“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所谓“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不是制作木鸢难,而是制作能飞起来的木鸢难。所以墨子自己承认“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輗”是车辕端与横木相接处的活销,是关乎车身能否平衡行走的关键。惠子说墨子“巧为輗,拙为鸢”,虽然是在告诉我们墨子在生产劳动中的制作技巧水平很高,但同时也在暗示我们,“为輗”与“为鸢”是不同的,墨子“为輗”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为鸢”则是全新的创造。进一步讲,墨子“为輗”是有着现实实用价值的,制作的这个木鸢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显然只不过是一种“好事者”所为,只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消遣娱乐。

  与传说中的嫦娥奔月一样,是一种飞天意识的现实追求,就像今天的风筝制作。“跕躧”一词最早见之于《汉书 · 地理志》:“赵、中山……丈夫相聚游戏……女子弹弦跕(同“踮”)躧(同“屣”),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

  “跕躧”是一种女子舞蹈的动作。西晋时期的臣瓒解释说:“蹑跟为跕,拄指为躧”。唐代的颜师古进一步解释道:“躧,谓小履无跟者也;跕,谓轻蹑之也。”归结起来看,“躧”,是一种很小且没有后跟的特制鞋子;“跕”,也就是踮起脚跟脚尖着地的动作。所谓“跕躧”也就是穿着很小且没有后跟的特制鞋子而轻轻踮起脚跟脚尖着地做出精美的舞蹈动作。这种“跕躧”舞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由于“躧”这种器械的投入。正是由于“躧”的使用,使得这种“跕躧”舞与以往的舞蹈区别了开来。赵国“跕躧”舞的出现,与欧洲的芭蕾舞中足尖舞相似,但要比欧洲芭蕾中足尖舞的形成早了近两千年。

  有人据此认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现代芭蕾舞的发源地。“跕躧”舞在赵国的出现,使得赵国女子婀娜动人优美无比的舞姿在当时风靡一时,甚至于形成了世人谓之“邯郸学步”的时尚新潮。

  三、“金仆姑”与“弓人之妻”论制弓

  “金仆姑”是一种弓箭。依据传说故事中的信息,作为狩猎工具的弓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转化为战争中的利器了。周代的射箭,不仅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形成了明确的多元分化趋势,其体育娱乐功能也在这一分化过程中清晰的反映了出来。春秋战国时期,弓箭的制作水平已经很高。《诗经·小雅·角弓》中有“骍骍角弓”的记载,“角弓”就是两端镶着牛角的弓。骍骍,红色。弓箭的弓不仅染上了漂亮的颜色,而且在弓的两端都镶上了牛角,形成了装饰精美的弓箭。春秋初期的宋、鲁乘丘之战中,鲁庄公曾“以金仆姑 射 南宫长万”(《左 传 · 庄 公 十 一年》)。南宫长万是宋国的一位勇猛之将,宋闵公曾“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闵公怒,辱之”,但“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史记·宋微子世家》)。按照杨伯峻的解释,这里的“金仆姑”,实际上就是一种专门精心制作的强力弓箭。

  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已经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尖端武器,而这个由国君直接控制而一般不用的“金仆姑”,当然就是尖端武器中的“尖端”了。可能因为南宫长万太厉害了,鲁国的国君不得已才动用了“金仆姑”来对付南宫长万。透过国君专门使用且精准有力的“金仆姑”这一现象可进一步推断,这时的弓箭的制作,不仅在装饰上,而且在性能上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关于弓箭的制作,《韩诗外传》卷八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景公使人为弓,三年乃成。景公得弓而射不穿一扎。景公怒,将杀弓人。弓人之妻往见景公曰:……此弓者,泰山之南,鸟好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禁,河鱼之胶也。四物者天下之练材也。”弓人之妻申明这张弓是丈夫选用了最好的材料制作的,射不穿扎应当是景公的射法不对:“夫射之道在,左手若拒石,右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断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景公按此方法,果然射穿七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制作好的弓箭必须要选用好的材料,使用好的弓箭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使用效果。当然,齐景公使人制作的这种弓箭,与鲁庄公使用的“金仆姑”、《诗经》中的“骍骍角弓”极其相似的一面,便是具有了很强的欣赏性,有意识的追求制作的产品的高水准。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材用料与设计装饰,增强其产品的欣赏与实用价值。战国时期的秦昭王非常酷好六博游戏,为了做博戏用的博箭,就下令让工匠们到险峻的华山上去砍伐松柏,要用这种松柏的树心做博箭杆,据说用这种松柏做成的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上刻有“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矣”的文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器械制作过程中追求质量和观赏、实用价值的佐证。

  四、几点认识

  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身心机能的健康发展。由于人的身心机能健康发展的需求是多元而且又是多向的,因而,体育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就会形成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其他文明成果的依赖,体育发展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假借与依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形成的。中国先秦时代的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发展平台,诸如现今被考古学界无数次证实了的 金 属 冶 炼 制 作 技 术、纺 织 及 其 加 工 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利技术、军事科学技术等等,都已经达到了超乎寻常的水平。体育科技的利用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因而,透过以上三例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体育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突出特点。

  其一,人们已经开始在体育娱乐领域从化学的角度借鉴利用相关资源。出现于古代的体育娱乐活动当中,就是把芥的刺激性运用于竞技性的体育娱乐。“芥”作为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其果实的刺激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形成的。斗鸡中的“芥羽”,实际上就是对于今之谓化学成分的利用,既有对于己方的刺激兴奋作用,也有对于它方的刺激反兴奋作用,反映着当时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对于化学性能的认识与利用情况。同时代与之相媲美的还有关于不同成分的水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的认识:“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尫与伛人。”(《吕氏春秋·尽数》)认为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产生秃发和粗脖子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产生脚肿和行走困难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产生健康和漂亮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产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产生鸡胸和驼背的人。当然,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化学成分的概念,更不可能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认识某一资源对于人或动物身体机能的影响,但无疑这却是体育科技发展史上的一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的萌芽。

  其二,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与进步,已经出现了对于器械使用一定程度的依赖。“金距”与“跕躧”的出现,都是体育娱乐活动中,依托器械的使用提高适时水平的很好说明。斗鸡过程中“金距”的使用,实际上类似于尖端武器的装备。由于金距的使用,使得斗鸡一出场便对对方形成了占有绝对优势的控制权。这一点,与以往斗鸡过程中单纯的鸡与鸡之间的力搏相比较,显然是一种较大程度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则正是通过“金距”这一科技成果的发明与使用实现的。“跕躧”的发明与使用同样如此。乐舞在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 中 既 有 干 戚 之 舞 (《山 海 经 · 海 外 西经》),也有牛尾之舞(《吕氏春秋·古乐》)。周公制礼作乐以后,乐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齐鲁夹谷之会中,齐国出场的乐舞不仅有“四方之乐”、“宫中之乐”,还有“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史记·孔子世家》)。但“跕躧”作为一种崭新的特制舞蹈用具的出现与使用,使得舞蹈在单人个体的舞姿变化上实现了突破,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舞蹈方式,推动了舞蹈技术的发展和舞蹈水平的提高。墨子为“木鸢”与“金距”、“跕躧”的发现与使用还不尽相同,“金距”、“跕躧”的发现与使用所产生的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器械的投入与使用,使得现实的实践水平获得了提高,而墨子为“木鸢”所产生的作用,则是在本质上改变了“玩”的思维方向,把人类“玩”的求索领域从水平方向开拓转向了空间,形成了人类飞天意识的一种现实追求。这一点,对于通过科技发展推动体育的发展而言,在求索方向的发展上其意义则又是十分重大的。

  其三,体育器械的发明、精工制作与方法的正确使用,对于竞技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的竞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器械的发明、制作与使用,在体育活动,尤其在体育的竞技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器械的精工制作与方法的正确使用,在体育竞技中往往又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早在孔子那个时期就有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之论。“金仆姑”与“弓人之妻”论制弓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历史地看,由于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因而,体育器械的发现与制作自然与社会劳动关系密切。事实上,体育器械的精工制作与方法的正确使用,是社会实践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映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以及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从“金仆姑”的使用到“弓人之妻”论制弓,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器械的掌握、制作与使用的高度重视。这一点,即便是我们今天的体育发展中,对于器械的掌握、制作与使用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总之,体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分割的。现代的中国社会如此,当代世界的体育发展如此,古代中国社会的体育发展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体育发展虽然在儒学思想的主导下始终与修身养性密切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又是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工具,但体育自身发展仍然显现着对于科学技术的强烈需要,透过以上三例,也可窥其一斑。档案记录的是现实,保存的是历史。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现代中国这样专门细致的学科分类,但不同的学科类别在古代文献当中往往都会找到相关的渊源元素。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均是档案文化的延伸,档案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保存记忆,传承文明,为后人提供参考和依据。从档案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探究先秦体育科技,无疑是对我国科技档案文献研究的一份贡献,无论在体育科技研究领域还是从事高校体育教学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4).
  [2]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杨善群.谈燕赵的歌舞艺术[J].燕赵文化,2006,(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