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

吴清源的棋艺特点与文化内涵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8-24 共5080字

  2014年11月30日1时11分,围棋大师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一家医院辞世,享年100岁。吴清源的一生都和围棋有关。吴清源被称为“昭和棋圣”“现代围棋第一人”.吴清源棋艺精湛绝妙,对围棋在现当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吴清源的棋艺人生

  吴清源的本名叫做吴泉,他出生于1914年的农历五月十九,出生地是福建省福州市。当时吴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曾在福建闽侯为官,后来家道开始衰落。他的父亲吴毅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当时的北平生活,随后全家搬迁到北京。他的父亲在日本留学的阶段,对围棋有着执着的追求,常出入方圆社,其大概有业余三段的棋力,这对吴清源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

  吴清源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曾被导演田壮壮搬上荧幕,使人们对其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纵观吴清源围棋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中国时期(15岁之前):初露头角

  吴清源童年时期,体弱多病,由于患过疝气,并没有完全治愈,以至于在后来的人生中不能参加一些剧烈性的运动。读书成了童年时期的吴清源的主要活动,这其中有父亲的四书五经,也有父亲从日本留学回来带回的大量的日本围棋书籍。

  儒家书籍的阅读使吴清源的棋艺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2].吴清源从小就表现出对围棋的天赋,对围棋书籍可以过目不忘。在父亲的鼓励,逐渐养成对围棋深入研究的习惯与兴趣,棋艺提高非常迅速。吴清源七岁的时候开始跟父亲学习围棋,当时吴清源的两个哥哥也在同时学习围棋,但是当时吴清源在围棋的学习中有着相对较广的学习空间和较快的学习速度[3].

  吴清源的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于日本围棋界的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吴清源的父亲不断地购买大量的围棋书,其中不乏有幕府末期着名棋手秀策的百局棋谱[4],同时也有方圆社发行的一种《方圆新报》[5].除了日本的棋书外,吴清源也大量阅读了我国古代的棋谱。观围棋之战,也是吴清源学习围棋的一种方式。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经常带他到海丰轩--当时唯一的公众下棋场所,目睹了许多名家如顾水如、汪云峰的对局,有时还会和名家对上几局。勤奋地学习,实践的锻炼,再加上对围棋独特的天赋,吴清源的棋艺得到很大的提升。

  11岁时,吴清源经段祺瑞棋客顾水如举荐到段祺瑞的府上。段祺瑞曾在府中与吴清源对局下棋。段祺瑞非常喜爱吴清源,每月开始资助他大洋100元,成为其门下棋客,以天才棋艺养活家人[6].13岁时让先与当时的名手过惕生对局,半目获胜。之后吴清源小有名气,并在报纸上刊登了照片,对其下棋的事件加以报道,因此获得围棋天才少年的称号。

  吴清源曾在北京的“日本人俱乐部”一试锋芒,最后逆转六目获胜。此后日本棋手岩本薰六段,岩本薰六段,井上孝平五段等人与吴清源对局,均有不俗的战绩。在山崎和濑越宪作的热心帮助下,吴清源赴日留学成功。

  1.2日本时期:棋艺成熟

  吴清源日本留学后,日本棋院评定其为三段。

  1929年,与木谷实对弈,下出“模仿棋”.1930年,晋升为四段,并成为日本棋院正式棋手。1931年,参加东京时事新闻社举办的棋赛,连胜十八名棋手。1936年加入日本国籍。1939年,晋升7段,和日本第一等棋手进行“十番棋”、“六番棋”和“三番棋”等对局。1950年,晋升9段。1961年发生车祸,退出各项重大比赛。1983年引退。

  日本期间,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精进。刚到日本,吴清源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1939年到1956年,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一己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日本围棋进入“吴清源时代”.与在围棋上的辉煌相比,吴清源的生活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颠沛流离。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

  1.3晚年时期:21世纪围棋

  吴清源到了晚年,虽然退出各种围棋比赛,但从没放弃围棋,而是致力于围棋的国家化,潜心研究“21世纪围棋”.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十分崇尚调和、和谐。吴清源认为,21世纪的棋就是“六合的调和”,就是天地东南西北,就是宇宙。如果说天是中腹,地是边角,那么东南西北就是指的是整个棋盘。这种说法,就是人们将视线放在全局,不过分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只有重视全部、整体,才能做出“大模样”,进入棋艺最高境界。21世纪围棋抛弃围棋的功利性,提倡围棋的艺术价值,使围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吴清源一生围棋成绩斐然,着述也颇丰。《吴清源自选百局》,《名局细解》、《吴清源打棋全集》全4卷、《以文会友》、《中的精神》等作品是其代表作。吴清源大师在围棋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将新布局的理论全面提出,并保证了围棋有着焕然一新的布局理论,同时吴清源围棋天才采取革新旧下法,将更多吴清源定式加以提出,这种围棋更是渗透了21世纪围棋的基本概念,进而将棋手的思路逐渐拓宽。

  总而言之,吴清源的棋艺人生不仅仅借助于父亲的悉心栽培,同时也取决于自己先天的下棋天赋以及下棋中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状态,结合对对手心理的揣摩,进而逐渐形成出自己独特的棋艺人生,对现代化围棋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2 吴清源棋艺的特点

  2.1进攻与防守兼用

  吴清源在下围棋的过程中,常常屡战屡胜,棋艺更是非同凡响,在可断之处,往往狠狠的断上一下,并将一种压迫的感觉展现出,做出一种全力进攻的状态,一旦对手奋力迎战,吴清源突然将其改在其它地方投子,使对手揣摩不透棋子的主力在什么地方。看似进攻,实是防守,这样反反复复,虚虚实实的过程,进而使得棋局往往处于一种中庸恍惚的状态。其对手也就晕头转向,在实际的下棋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出错的状态,进而彰显吴清源高超的棋艺。

  2.2细小与宏观兼具

  吴清源棋艺同样也表现为在细微之处和宏观大局同时布局的特点,吴清源下围棋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一些相对微细的小手段,借助于这种小埋伏以及小偷渡,进而转败为胜,一旦对手对自己这种相对细腻的棋法进行揣摩的过程中,吴清源将会本着相对洒脱的状态,在宏观进行布局,使得专注于细微之处的棋手常常失子,进而在整个棋局中遥遥领先。

  2.3执着与变通兼备

  吴清源下围棋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更加显着的特点则是执着和变通,在一些棋局中,吴清源为了对某一局部的暗手段加以采用,进而实现全局的胜利,这种相对执着和相对转换的做法,往往有着豁然的变通性,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往往有着相对较快的步调,在对其棋子进行冲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吴清源的棋子在某种程度上总有着一定的联系性,以至于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给人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

  总而言之,吴清源的棋艺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透,始终在变化之中。吴清源棋艺是胸有谋略,下棋不乱。不管对方什么棋路,这边总有办法对付。吴清源在实际的下棋过程中,更是从布局规划的阶段就已经做好各种类型的策略,并借助于先进的围棋观念,进而实现各种棋步的灵活转变,并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推动了现代化围棋的全面发展。

  3 吴清源棋艺的文化内涵

  3.1吴清源棋艺的儒学思想

  吴清源围棋始终是当前人们追崇的重点之一,而吴清源棋艺更是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就其实质性而言,这种文化内涵往往有着一定的儒学思想在支撑。吴清源自幼习得四书五经,童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使其广泛接触儒家思想,对儒家教义深有领会。儒家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人生及棋艺上。吴清源下棋讲究调和,和谐,讲究中庸变通。

  这都是儒家思想所赋予的他的棋艺的文化内涵。

  3.2吴清源棋艺的精神世界

  一般而言,围棋主要是文人雅士的一种玩物,这种策略性的棋艺游戏,不仅仅将天地机理加以包含,同时也渗透了读书人的一种闲情体现,进而彰显文人雅士的风范[7].而吴清源在幼年时期由于获得疝气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进而父亲对其不断的培养棋艺。围棋可以说是吴清源的精神寄托。对于吴清源而言,除了围棋和信仰,别的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其实围棋和信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吴清源一生致力于棋道,不问世事。他沉浮于胜负世界,却又将胜负视作“小道”,有一种阅尽千山万水的返璞归真感。

  3.3吴清源棋艺的生活哲理

  围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游戏主要是两人对弈的形式,往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吴清源下围棋的过程中,或明亮,或晦暗,或细腻,或急攻,更是本着一种特殊的形式,将棋艺特殊的独特魅力加以展现。这种下棋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在实际的下棋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争夺进而对胜负加以证明,这种相对特殊的争夺胜负,不仅仅是对生命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和平共处和互相友爱的一种直观的歌颂。吴清源认为不博二兔,一旦博二兔,最终不会得到一兔。不争是为争。吴清源的生活不管怎么颠沛流离,这种淡薄不争的出师态度始终都存在。当代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3.4吴清源棋艺的体育精神

  围棋作为一种相对古老的一种竞技类运动,不仅仅充满了辩证法,同时也有着人生的哲理性,在实际的下围棋过程中,不仅仅有着养德益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创新了人们的思维[8].吴清源这个围棋天才,在实际的下棋过程中,更是本着更仁、更勇以及更智的格言,进而对人道以及非战的精神加以主张,推动了现代化围棋的全面发展,并将围棋体育精神更好的传播。围棋在实际的对弈过程中,更要本着平和的心态,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一种斗智的比赛。其比赛更是婉转流畅,比赛中给人过目不忘的感觉,在比赛中更好的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观。

  吴清源棋艺的文化内涵丰富,棋如人生,这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安宁和快乐成为吴清源人生的精神食粮。这种棋艺文化内涵更是推动了我国围棋棋艺逐渐朝向成熟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