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

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1-30 共4229字

  一、古代武术初始期及特征分析

  武术最早作为一种军事技艺广为流传,先秦时期,实质上就是古代武术发展的初始期,主要指公元前 21 世纪夏、商、周至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将六国统一的历史时期[1].武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在社会背景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一种处于独立状态的人体活动方式,因此将该历史时期作为古代武术初始期。古代武术初始期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武术样式的形成

  古代武术的萌芽,主要起源于古代军事武艺,两者在文化属性上存在较大差异[2].从古代武术的本质上来看,其主要是基于军事武艺在其他文化的熏陶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古代武术的萌芽期,主要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中军事活动开始逐渐分化出武术,而且在当时社会风气与文化背景的联合影响下,武术开始以一种独立的活动样式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武舞: 古代武舞最为基础的活动特征主要是手拿兵械进行舞蹈; 根据《韩非子·五蠹》中的相关记载,舜时就已经有“干戚舞”,从西周时期开始,武舞的功能、活动样式就已经逐渐从军事文化中有所游离,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2. 剑技: 剑最早起源于商代,短小精致的剑在古战场上已经有所使用,代表这一时期与兵器相适应的武技技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其并不是主要的兵器,根据《释名》中的相关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剑术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 3. 角力: 周代春秋时期,角力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方法而出现,是古代士兵必须具备的一种战斗技能,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武术的基本动作要领。

  2. 武术基础理论的初始形成

  古代武术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体现在武术理论建树与活动样式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武术的内容上来看,该时期的武术理论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 1. 习武者基本礼仪。例如: 《礼记·少仪》中的相关记载,“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主要是说给人兵刃的时候,不能将兵刃锋利的一面指向授予者,这是对对方的基本尊重。2. 阐释武技之道。例如: 《庄子·说剑》中记载的剑论,是我国古代武术理论的精髓所在。3. 描述技击方法。例如:《庄子》中的相关记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总而言之,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武术已经开始逐渐在军事中呈现分化状态,而且在其他文化的联合作用下,古代武术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将此时期的古代武术总称为初始期,主要在于当时武术虽然已经具备独立的文化属性与活动特点,但是与古代武术的成熟期相比较而言,其不完善性与初始性均有明显体现。

  二、古代武术发展期及特征分析

  自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至公元 907 唐朝灭亡,代表了我国古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不同民族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渐融合[3].从秦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名士风流,既有习武成风的社会浪潮,也有苟安享乐的声色沉湎。继先秦之后的古代武术,就在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被后人称之为“汉唐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称其为“发展期”.

  1. 武术活动的多样化

  相较于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武术风格,秦朝以后的武术风格呈现多样化发展,从徒手武术到器械武术,从短兵器武术到长兵器武术都能充分表明古武术逐步走向多元化[4].在秦朝一统全国之前,各方诸侯均崇尚角力活动,在秦朝统一全国后,角力正式改名为“角抵”.自此开始,角抵便成为我国古代武术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种武术活动。在《史记》、《汉书》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角者,角技也; 抵者,相抵触也。我们从近年来发掘的古文物上也可以发现。一九七五年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梳上,发现了拳斗状的角抵图案。除此之外,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东汉墓的壁画上也发现了角抵图案。这充分表明古武术在秦汉时期的普遍影响力。自晋代开始,角抵更名为相扑,详见王隐所着的《晋书》。此后,角抵、角力与相扑三词在文献中时有出现,并且能够相互替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相扑逐渐发展成为宫廷贵族之间的主要娱乐活动。在《北齐书·孝昭帝记》中描述有“诸贵戚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批拉”就是角抵相扑的意思,“批”代表打的意思,拉则代表牵拉、摔角的意思。不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中我们发现,当时角抵相扑极为激烈并且往往会出现死伤的情况。在《北齐书·南阳王绰传》中记录了南阳王绰极为暴虐,经常是在与人进行角抵相扑的时候将人杀死。

  在汉唐时期一般讲角抵相扑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摔角,另一类是拳斗[5].例如在《唐音癸签》中记载有“左右军槌大鼓,引壮士裸袒,相搏较劲,以分胜负”,这就是典型的相扑活动。在周缄所着的《角抵赋》中也描述了“前冲后敌,无非有力之人; 左攫右拿,尽是用拳之辈”,这就是典型的拳斗。从古人对于角抵与相扑的认知来看,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汉书·哀帝本纪》苏林的注释中描述“搏为卞,角力为戏”.在三国时期,孟康认为捽胡为“卧轮之类也”.然而具体文献已无法考究,但是从其中也能寻得一定的宗续。

  2. 武术活动的艺术化

  刺击之术最早始于西周末期以及春秋时期。

  一般认为刺击之术是由“舞”演变而来,到战国时期从曾经的讲武分化成为角抵活动,直至汉代时期角抵逐渐吸收并通话了舞蹈、杂技、音乐、戏剧等多元化素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角抵戏,也称作百戏。

  随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角抵戏在社会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士农工商的主要娱乐活动。

  在《魏书·奚康生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正光二年三月,肃宗朝灵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 奚) 康生,康生乃为“力士舞”.及于折旋,每顾视太后,举手蹈足,瞋目颔首,为杀缚之势。这些文字充分表明了力士舞的动作姿态,并且也能够从字里行间了解力士舞的特点,即其中的杀搏之势以及演练过程中的“无人似有人”.从目前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史料与文献记载力士舞具体的套路与形式,只能够从只字片语中初步了解该种武术活动的形态。不过仅从这少量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武术活动的艺术化之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具雏形,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角抵戏。

  武术活动的艺术化,是我国古代武术单练形式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性,对武术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术活动的表现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力士舞,还有枪矛舞、剑器舞,等等,多种武术形式的演变表明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三、古代武术成熟期及特征分析

  宋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中重要的过渡时期。由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战乱频繁,这使得统治者十分重视军队战斗力,由于宋代统治者推崇文治,使得尚武文化转入民间,加上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民间的武术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武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武术的发展也逐步走向成熟,其成熟期的特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 武术套路出现

  武术套路俗称“套子”,是武术中专门的术语。

  晋唐时期就有过对武术“套子”的记载。吴自牧所着的《梦梁录》中对当时城市武术杂耍艺人表演的描述中记录过武术“套子”.传统意义上对武术套子的释义,即对武术招式进行过预设性编排,也就是后来武术当中的“套路”.尤其是元代以后,戏剧的发展,尤其是戏剧中武打部分,为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重要滋养。武术也丰富了古代戏剧的表演形式。

  武术套路严格意义上讲其技术结构与价值追求十分庞杂。传统上将武术套路归纳为“练为战”和“练为看”的二元结构。“练为战”即武术套路讲究攻防结合; “练为看”则着重强调观赏性,古代武术练为看所呈现的文化可追溯至汉唐,到了宋代,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底层的武术表演得到发展,使得这种表演得到更多滋育。

  2. 出现冠于明朝的枪法

  枪在宋代得到全面发展,其影响力深远,枪的形制多种多样。宋代官修《武经总要》所述,最为着名的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梭枪等九种,并称“枪九色”.枪法在官方军队和民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宋代官方还专门制定枪法枪手赏格制度。民间较为着名的枪法代表人物有金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杨妙真,号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其枪法又称“杨家枪法”,明清两代均有继承。当时的军事家对杨妙真的枪法均有赞誉,“梨花枪”在武术枪法中拥有了一定地位。在枪法之前冠以“梨花”或“杨家”等名字,在宋代以前十分少见,但宋元以后,武术各种流派百家争鸣,均形成不同种类、门派冠名的武术。

  3. 出现系统的拳棒擂台赛

  前文指出,宋代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武术在中下层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使得市井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拳棒擂台赛。

  ( 1) 相扑擂台赛从宋代史料中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相扑擂台赛已形成一定规模,其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均为地方强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竞技擂台还设有一定“彩头”---即奖项,更有甚者还会予以一定官职。元杂剧、明清小说中对于此类比赛有更细致的描述。可以说,宋代以后具有竞技体育意义上的相扑拳技比赛初步形成。

  ( 2) 棍棒擂台赛相比相扑擂台赛,棍棒擂台赛则属于携带兵器的赛制。由于我国古代历届统治者将刀剑等兵器均列为禁兵,一般人不得私蓄兵器。这使得中下层社会棍棒活动得到推崇和发展。棍棒擂台较技在南宋小说《杨温拦路虎》中有较为详细描述。

  四、结 语

  从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武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周期,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中华武术的悠久历史与中华先民的文化智慧[6].古代武术初始期,武术样式与武术基础理论形成,并在军事中逐渐分化,已经具备独立文化属性与活动特点; 古代武术发展期,武术活动的表现呈现多样化,不仅有力士舞,还有枪矛舞、剑器舞等,这些武术形式的演变代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古代武术成熟期,出现了完整的拳棒擂台赛、冠于名称的枪法以及武术套子。《道德经》中明显提出: “能知古今,是谓道记。”对于古代武术进行历史分期,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主要是为了了解与掌握古代武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良。 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华武术( 研究) ,2012,( 7) :14 -35.
  [2]杨建营,徐培文。 古代武术宏观发展特征的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7,( 2) :124 -127.
  [3]梁广辉,韩衍金,邓以华。 历史进程中传统武术的价值区域发展特征研究[J]. 搏击( 武术科学) ,2014,( 5) :6 - 8.
  [4]丁丽萍,徐 烈。 明清武术论着作者地理分布及群体特征之比较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5) : 19 - 24.
  [5]周伟良。 论武术套路的历史形成与发展[J]. 中华武术( 研究) ,2013,( 4) :6 -21.
  [6]龙行年。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源流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11) :20 -2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