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结构论文 >

建筑风水学论文范文(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11-24 共9405字

第三篇关于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江苏中设集团自用办公楼总图布局在风水上的考虑

  [摘 要] 文章结合江苏中设自用办公楼的设计创作,阐述在总图规划阶段如何结合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并适当根据风水的理论对总图规划进行调整。

  [关键词] 建筑风水;总图布局;办公楼

  人生活于自然中,时刻都与四周环境接触,如何改善生活,避去凶恶,增加安全感,是人的本能反应。 我们的祖先,从当时的哲学观念、社会意识、实质生活出发,把在建都立邑、开府设镇、营造宫室、建造民宅等活动中如何选址规划,趋吉避凶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而形成了一门特殊的理论体系———风水学。

  在具体建筑中, 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几乎无所不在。而建筑风水学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本概念

  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并用4种“灵兽”与四象对应,即被人称为的“四大神兽 ”,这4个 神兽分别是 “东苍龙 (龙 )、西白虎 (虎 )、南朱雀 (凤凰或玄鸟)、 北玄武 (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而中国建筑风水学将住宅前、后、左、右的山或各种有形的建筑物体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以阐述风水上的理想环境。 (如图1、图2)

图1传统理想的住宅选址示意图
图1传统理想的住宅选址示意图

图2 “负阴抱阳”示意图
图2 “负阴抱阳”示意图

  风水学中所说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 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 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获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而且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灾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

  不难想象, 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 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的。 总之, 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如图3)

图3 村镇选址与生态关系
图3村镇选址与生态关系

  一直以来,对风水的批判几乎不断,有时还极其严厉,可风水学并未消失。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风水本身的适用性, 风水这门古老的学说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且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中。

  2、项目概况

  江苏中设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无锡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于1986年,是国内第一个提出为“城市宜居和空间畅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程咨询集团。公司拟在无锡山水城地区建设自用办公大楼,其中包括1幢面积约10000m2的主楼,建筑层数为6层。新办公大楼的建设将为企业科技创新、 服务地方经济及公司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生产力。

  3、基地调研

  3.1、地块大环境

  本地块位于无锡滨湖区太科园核心区域。 无锡市滨湖区是无锡市按照建设现代化行政、商务、科教、旅游、设计创意、 生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为蓝图打造的重要城市核心区。基地位于一块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形中;整个大地块北部是蠡湖国家湿地公园,南侧是五浪山与雪浪山,西部为太湖、龙王山,东部为太湖新城城市区域。 (如图4)【图4 基地大环境示意图】

  3.2、地块小环境

  基地东侧为状元路、南侧为清源路、北为向阳路、西侧为规划道路,基地南侧清源路以南即是雪浪山余脉、东侧是长广溪湿地,西侧、北侧是相对开阔的地面,基地西北侧是传统民居村落(向阳村)。 整个地块共分为中设、融晟、山水城3个地块;分别位于地块的西北侧、南侧及东南方向。中设集团用地为其中最大的1块,总用地面积9420m2,其余2个 地块用地面积分别为6680m2、4160m2, 中设地块北临向阳路 、西接规划道路,东、南两边分别与山水城、融晟地块接壤。(如图5、图6、图7)

图5基地小环境示意图
图5基地小环境示意图

图6 地块分界示意图
图6地块分界示意图

图7 地块南北剖面示意图
图7地块南北剖面示意图

  4、业主诉求

  根据业主要求需在中设地块内规划建设办公用房3栋,1栋主要办公楼、1栋辅楼及1栋可以对外的小楼 。 主楼功能上需要满足集团总部及各个分、子公司的办公需求,在外观造型上简洁、现代、大气适当体现江南水乡风格并考虑中设集团的形象气质。 在规划设计好中设地块内办公用房的同时整体考虑大地块内的建筑布局, 并对整个大地块内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功能及外观造型进行统筹协调布置, 在规划布局中参考风水相关的理论,做好整体环境布局。

  5、总图设计过程

  建筑风水有些方面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但主旨还是有其合理成分, 其中一些主要的文化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建筑的空间构成,需要采用相对封闭型,并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完全符合风水的环境是不多的,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调整建筑布局对地块内风水加以适当改造,仅以地块内的中设地块建筑布局为例加以说明。

  5.1、地形分析

  基地紧邻清源路, 从城市总图上看清源路顺五浪山与雪浪山脉的走向呈倒S状,东西向蜿蜒形态。 在基地处道路向北突起, 犹如一张弯弓, 地块正好位于清源路向北突出部,恰似在弓箭的箭头位置。也就形成所谓的“反弓煞”的格局,这种位置一般来说是人们有所忌讳的,需要在设计中加以化解。 (如图8)

图8 “反弓煞”示意图
图8 “反弓煞”示意图

  5.2、建筑师的规划设计方案

  总图规划中1栋主楼面积在10000㎡左右,1栋辅楼面积在3000㎡左右,另外还有面积很小的1栋楼。 所以主要矛盾集中在主楼在总图上位置及朝向上,次要矛盾是兼顾好3栋楼之间的和谐相处。

  5.2.1、总图方案1

  方案1将主楼尽量靠北布置,在主楼的北侧布置一主一次2栋建筑作为大楼的“倚靠”,在主楼的南侧留出较大面积开敞的广场空间,目的在于暗合“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人员从南侧进入大楼,建筑物坐北朝南且又符合“左青龙”(流水—长广溪湿地)“右白虎”(长道—规划道路) 因此之前多轮规划设计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如图9)但这种布局存在几个问题:①这是常规设计手法,虽然在主楼南侧留出广场空间,但从大范围看,并没有化解“反弓煞”的格局。 ②雪浪山山脉离基地太近,阻挡南向视野,建筑主入口布置在南侧,形成“开门见山”的格局,这里见山就是“见阻”,而见阻本身就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不良感受, 所以要尽量避免,看来常规布局在这块地里有些不适合。

图9 方案1布局示意
图9方案1布局示意

  5.2.2、总图方案2

  方案2考虑化解“反弓煞”,有风水师建议将主楼放置在地块中间偏左,主楼偏转朝向,避开弓箭的锋芒。 但这样的布局与地形不符,同时与上位规划不符,业主与规划主管部门均不认同这样的布局,故而也未被采纳。 (如图10)

图10方案2布局示意
图10方案2布局示意

  5.2.3、最终方案规划

  虽然建筑师认为在总图规划阶段, 通过主楼后移让出较大空间环境的手法形成“前朱雀、后玄武”的形态,但风水师认为放眼整个大的环境,此种布局还是不利,特别是需要对总图布局加以调整来化解“反弓煞”,故而风水师提出是否可以改变传统的入口布局, 将主楼的主入口由南侧改为北侧,提出了这样一个不同常规的思路。于是建筑师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有的设计布局, 将主楼整个向中设地块南侧平移,在主楼与辅楼和小楼之间形成一个开阔的广场空间,对原有的总图布局调整较大。这样从出入口的方位来看,就整个大地块的环境而言,如此布局是背靠雪浪山,面前开阔,同时地块内地面标高本身就是南高北低, 北侧广场地面可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考虑布置水景,有朱雀池的含义。且大地块北眺蠡湖周边的山脉又与“南屏”相对应。 通过这样的布局形式来应对“前朱雀、后玄武”的理论。

  6、总体布局在风水上的考虑

  在建筑风水的理论和实践中,除了选择选址外,在建筑的空间构成上,则是采用封闭型。我们此次的设计也采用围合的形式,营造封闭的建筑空间。

  7、结语

  风水学说其主导内容就是中国人追求一种理想居住环境和理想心态环境。风水学说这一门中国的古老的、独一无二的学问在当今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 我国传统建筑营造均讲究“神形兼备”,而现代建筑设计中往往更多考虑主观构思、平面和功能空间的处理,更多满足“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往往考虑不够,也造就了当今城市的弊病与趋同。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建筑物不是—种简单的居住机器。 建筑规划也绝非一种单纯的"空间组合"或形体罗织,人类建筑空间应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只能“相生”不能“相克”。正所谓“地灵方出人杰”,顺应自然、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好事多磨,中设项目在方案总图布局阶段,先后请了包括高校教授等4位对风水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风水师等来把脉开方, 最终形成了一个诸方面都比较能接受的方案布局。对建筑师来说,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总图布局需要从更大范围综合考虑。需要从地理、人文及行为特点来综合考虑,更需要建筑师有一种科学、严谨而又包容的心态。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建筑风水学论文
返回: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