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婴儿是通过“听”来学习有声语言。而听力损失在80-90dB以上的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处于无声世界,没有声音的概念,他们的听觉能力只有依靠助听器补偿听力和人工耳蜗重建听力,通过后天有意识地听取声音信号,运用残余听力分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声音,通过训练,听觉能力得到康复,语言与交往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听障儿童实施听觉康复训练要经过对声音的察觉、分辨、辨识和理解四个阶段进行,让听障儿童首先感知觉察声音,学习聆听,养成聆听习惯,把听到的声音加以分辨、辨识和理解,才能逐步闻声张口,咿呀学语,从而学会说话。
一、在助听设备作用下,建立听觉游戏条件反应,学习聆听
助听器乃声放大器,可以帮助患者补偿听力。人工耳蜗采用现代先进助听技术,给听障患者重建听力。听障儿童不管是配戴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听觉的康复。孩子配戴上助听设备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需要进行不断的调试,方能确保听力设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最佳的补偿效果。训练中,首先要训练听障儿童建立起听觉游戏条件的反应能力,学习聆听。
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是听障儿童在助听设备作用下,训练师有意识提醒儿童注意听的状态下给出声音,训练儿童听到声音后作出反馈。反馈形式可以是儿童的本能行为,如惊奇、搜寻、眼神表达等;也可以是训练师教给儿童的认为反馈行为,如举手、完成游戏等。大年龄孩子只要听到声音会很快做出反馈,而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创设环境,采用一些游戏情境来帮助训练。如:听声音放玩具、听声串珠、听声套圈等,只要听到声音放下玩具或穿一颗串珠或套一个小圈即可。3-6岁的听障儿童可选择“以形补形”这样的玩具,这种玩具在听觉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形状辨别能力,在完成形状的互动中有利于锻炼孩子小肌肉和手眼协调的发展。
训练要点:
(一)初次进行训练时,最好有两个训练者,一个是训练师,一个是合作者(家长)示范完成听觉反馈,即不发声,按训练师的语言提示用手指向耳朵做出“听”的姿势,然后做出规定好的行为反馈。如:“听声放物”、“听声套圈”或者“听声喂小动物”等游戏。通过看示范,帮助听障儿童尽快理解游戏规则,明确两个角色的不同,了解自己要做什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随时随机更换游戏活动内容,采取丰富的游戏活动形式,检查判断孩子是否真的听见。
(二)训练师给声刺激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调整,随意给出避免听障儿童用固定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是否有声音。如果儿童能在间隔中稳定的等待,说明他的听觉察知这项目标完成很好;相反,如果在较长时间间隔中犹豫地做出反馈行为,说明该项训练还要巩固。
(三)在训练中要注意很小的细节如:训练师每次给出声刺激后都习惯做一个动作,会使孩子借助视觉帮助,从而做出反馈。因此,要尽量排除儿童视觉和猜想等方面的帮助,本着听觉优先的原则,让孩子背对着发声物,或者训练师用手掌遮住口发声,避免孩子利用视觉帮助,而真正利用听觉做出相应的反馈,直到正确为止。
(四)要求听障儿童在听完声刺激后再做出反馈不能边听边模仿,要学会等待,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提高听觉记忆,在逐渐加长游戏时间和难度的情况下,把听觉记忆里的声音正确地反馈出来。
(五)借助视觉和触觉帮助听障儿童理解部分声音的表象,通过触摸感触到声音的振动如动物的叫声、击鼓声、用手臂靠紧颈部感知声带的振动等,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完成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
二、在助听设备作用下,建立听觉的自发性机警反应,养成聆听习惯
为了让听障儿童逐渐适应配戴助听设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术后刚开机时,声音的调试都相对较小,待他们适应配戴、喜欢配戴了,需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和听觉评估,为助听设备的调试提供依据。
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是在助听设备作用下,不提示听障儿童听的自然状态时看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听觉水平比听觉游戏条件反应高。在听觉游戏条件反应中,听障儿童由于得到提示“注意听”然后给声,很多儿童觉察声音不难,然而,在不注意听的情况下,尽管给的声音刺激很大,儿童也经常是察觉不到。因此,训练中,训练师要有意识的给儿童一些无意的声音刺激,逐渐让儿童达到在不注意听的情况下也能对声音做出敏锐的反应,真正获得听觉。在训练初期如果儿童在活动中对别人的呼唤及其他声音没有机警反应,可适当提示:“听,什么声音?”使其逐渐养成对环境声音的自发性机警反应,逐渐养成聆听习惯。
在自发机警反应的训练中,可以多选择有意义的声响,如敲门声、电话铃声、洗衣机声、歌声、切菜声、炒菜声等,这些声音分别代表一种事物或现象,多听就会熟悉,逐步培养儿童把声音和相应事物联系起来,逐渐学会分辨。对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补偿好的儿童几乎和正常人一样能够感受声音,如:翻书的声音、人走路的脚步声,都能敏感察觉。因此,训练师在训练时无需刻意大声说话,而应有意识地训练儿童倾听一些很小的声音,锻炼和发挥儿童的听觉潜能,不断提高听觉水平。训练师可选择频率、振幅、音色不同的发声物体或词语让儿童去感受。如乐器可选择:手鼓、碰钟、串铃、沙锤等,在敲击或晃动乐器时,要注意音量的调节,有时轻轻敲打,有时使劲敲打。
自发性机警反应环节的训练尤其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声音无奇不有,只有学会聆听环境声响,才能提高听觉水平。生活中,只要是事物发出声响,家长都要锻炼孩子与环境互动。如:家里电话铃响了或有人敲门,家长要立刻指指耳朵提醒孩子听声,让孩子去接听电话或去开门,体验、感知听到声音的意义和乐趣,从而养成聆听习惯,建立和获得听觉。
训练要点:
(一)用林氏六音(m\u\a\i\sh\s)测听,时时检查儿童对各段频率语音的反应,为助听设备的调试及训练计划的修订提供依据
(二)恰当选择语音如:利用视频动画让听障儿童感受小鸡、公鸡、鸭子、牛、猪、小狗等不同频率和时长的声音,视觉听觉并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听觉补偿好的儿童听到动物叫的声音后会主动学习模仿声音,而且会模拟叫声的次数和叫声频率的高低。因此,训练师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说话的音色和语气。如:在情境教学中,用沉闷的声音模仿大象,用凶恶的语调模仿大灰狼,用欢快、尖细的声音模仿小鸟等。在学男孩子、女孩子和老人讲话时,也应模仿他们各自的声音,让其体会差异。在与儿童交流和喊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可以更换语调,让孩子感受尖细、粗哑、以及快慢不一、响度不一的各种语音。
(三)运用听觉口语法进行个别化康复教学训练通过助听器将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加以扩增,或植入人工耳蜗重建听觉的潜能后,按照听觉、发音、语言、认知和沟通的自然发展顺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而有意义的情境教学互动中,让听障儿童一对一地学习倾听,并通过聆听学习语言,学会说话。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听能管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教学观念, 提升教学水平, 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升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质量, 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增强体质。...
一、引言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自闭症涉及到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基本心理发育障碍,是起病于婴幼儿期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将地方民族艺术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较好地促进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为残疾学生群体的创业就业提供新的机遇。...
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简式版) 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对310名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与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