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3种家兔破损皮肤模型中的制剂透过率对比(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6 共6265字

  2.7 破损皮肤病理检查结果
  
  破损皮肤病理检查结果见图 2,针头破损皮肤,基本完好;纱纸破损皮肤,局部表皮缺失,真皮完好;4% Na2S 破损皮肤,局部表皮缺失、真皮浅层缺失。

  2.8 破损皮肤体外透皮试验结果
  
  将 3 种不同方式制备的破损皮肤在设定的时间点下取样测定,通过测定值计算得到的单位面积释药量见表 2,平均累积释药曲线见图 3.以每种破损方式下平均累积释药量 Q 对时间 t 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针头划伤破损方式的拟合曲线为 Q=96.82 t-285.6(r2=0.956 4),渗透速率参数(Js)为 96.82 ng/(cm·h)、滞留时间(Tlag)为 2.95 h;砂纸打磨破损方式的拟合曲线为 Q=210.2 t-759.9(r2=0.967 9),Js 为 210.2 ng/(cm·h)、Tlag 为 3.62h;4% Na2S 破损方式的拟合曲线为 Q=2.821 t-13.03(r2=0.974 3),Js 为 2.821 ng/(cm·h)、Tlag为 4.62 h.

  3 讨论

  经皮外用制剂的安全性评价常因其剂型、给药途径等特殊性而具一定难度,给药后的实际剂量及毒性暴露量和毒性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透入皮肤的实际药量,其透皮吸收率常受皮肤屏障功能状态(包括不同种系、不同体位、不同疾病下的皮肤角质层状态)及给药方法的限制;此外,经皮给药制剂的透皮吸收过程除了受药物本身的性质、透皮制剂剂型、透皮促进剂及基质等方面的影响,还因为主要吸收屏障–皮肤的病变改变了正常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和药物通透性,使药物吸收速度相比屏障功能正常的皮肤有不同程度增加,进而可能导致潜在过敏性及其他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在经皮制剂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必须注意与临床实际情况相吻合并考虑如何采取更接近实际的措施,如动物皮肤病理状态、透皮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如何模拟临床的问题。由于毒理实验中皮肤脱毛和破损皮肤制备时,往往会忽略破损皮肤制备方法的异同对试验结果潜在的影响,主观认为常规方法均能使皮肤破损并获得理想程度,而忽视了常规方法凭经验操作制备得到的破损皮肤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一旦影响到透皮渗透速率,即会导致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暴露量产生差异,将无法明确诠释药物经皮吸收后的症状反应及程度与药物经皮给予剂量、实际剂量和毒性暴露量的相关性,从而可能致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不准确。故经皮给药制剂毒性试验以皮肤损伤的模拟操作最关键。

  本实验通过对比 3 种常见的破损皮肤制备方法,发现 3 种方法在操作时均能以肉眼直观的观察到皮肤有明显破损,但破损程度因人员及操作标准的异同等其他影响因素而难以控制。因此,为了确定上述各方法所获皮肤的破损程度是否适宜(即以损伤表皮为度),对所获破损皮肤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显示:①砂纸打磨至皮肤发红时,镜下皮肤破损程度比较适宜,可见局部表皮缺失,真皮完好。②与肉眼的直观判断恰恰相反,针头划伤破损皮肤镜检则显示皮肤基本完好,这可能是因为该方式对皮肤的破损为非连续性,导致皮肤损伤密度与其他方式具明显差异,再受病理取材限制(即无法大量连续切片),取材具一定随机性且未对其他部位重新取材,故病理检查结果与实际的皮肤破损程度不吻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破损皮肤的实际操作情况和肉眼观察结果进行判断,最好能准确定位皮肤局部破损位置并重新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破损程度是否适宜。③用 4% Na2S 涂覆 5 min,肉眼观察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镜下可见皮肤有破损,且破损程度稍重,可导致真皮浅层缺失;另有文献报道[8],用 8%的 Na2S 脱毛,可确保大鼠皮肤角质层不受破坏,而本实验用 4% Na2S 却使家兔的皮肤受到过度破损,这可能与操作时 Na2S 停留在皮肤的时间、大鼠角质层与家兔厚度的差异有关。提示用 Na2S 对完整皮肤组实验动物脱毛操作时,也应注意其对动物皮肤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体外透皮实验结果分析显示,3 种方法制备获得的破损皮肤用于草乌甲素凝胶膏体外透皮试验,其中,针头划伤得到的 Js 为 96.82 ng/(cm·h)、砂纸打磨得到的 Js 为 210.2 ng/(cm·h)、4% Na2S 脱毛剂得到的 Js 为 2.821 ng/(cm·h),3 种破损方式透过率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可能是由于针头划伤导致的皮肤破损为非连续性,破损密度低,且有较大面积的皮肤因未受到有效破坏使角质层仍得以保留,而角质层是药物渗透过皮肤的最大障碍[9-10],也是经皮给药制剂透过率及其毒性暴露量和安全性评价的最大影响因素;4% Na2S 涂覆 5 min,镜检显示皮肤已被过度破损,理论上渗透速率应不会低,但上述结果表明其渗透速率却是 3 种破损方式中最低的,结合前期实验数据发现草乌甲素在碱性条件中不稳定、分子结构极易破坏的情况,分析此现象可能为 Na2S 破损皮肤时因局部皮肤吸附部分 Na2S 而呈现一定碱性环境,从而使草乌甲素于透皮过程中受到相应破坏所致。是否确切,有待将来研究中作进一步验证。

  此外,体外透皮实验时扩散池的温度、接受液的种类、制备皮肤的储存条件、实验时皮肤在一定时间内生理活性改变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影响皮肤透过率的检测结果[6],但因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平行比较皮肤不同破损方式下同一制剂的透过率差异,故上述影响因素在此实验中未过多关注。

  综上分析提示,用砂纸打磨的方式获取的破损皮肤,应为毒理试验用于模拟临床皮肤损伤病理状态中较理想的方式之一,但实际操作时,应在 SOP中明确规定砂纸的规格型号和打磨终点的肉眼判断标准。考虑动物皮肤损伤程度及其透过率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药物离体破损皮肤的体外透皮试验结果与在体破损皮肤的透皮试验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故在今后的试验中还需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更全面获取经皮给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特征,为经皮制剂的毒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 , 刘玉玲 . 透皮给药新进展 [J]. 药学学报 ,2002, 37(12): 999-1002.
  [2] 郑家润。 皮肤局部用药的安全性评价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3): 257-259.
  [3] 祁 荣, 贺锐锐, 李 博。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 中医外治杂志, 2007, 16(1): 3-6.
  [4] 王 晖。 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11): 1216-1220.
  [5] 郑家润, 徐文严。 体内经皮吸收实验的方法和实施 [J].国外医学: 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8, 24(2): 78-81.
  [6] 田 璐, 魏金峰, 王爱平。 经皮给药实验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 27(3): 516.
  [7]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4: 54.
  [8] 袁小红, 袁雪妹, 范瑞强。 香莲软膏体外透皮实验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1): 10-12.
  [9] 翁伟宇。 草乌甲素经皮渗透特性及其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3.
  [10] 薛冰心。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客观因素 [J]. 中国现代药学杂志, 2010, 20(16): 2479-248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