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超声波导入喜辽妥结合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60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5 共1723字
论文摘要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S)是组织创伤修复后的必然产物,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创伤后组织纤维异常增生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可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毁形。2009年以来,我康复中心应用超声波导入喜辽妥联合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4.6岁。电烧伤9例,化学烧伤15例,火焰烧伤21例,沸液烧伤15例,烧伤面积15%~99%TBSA,平均烧伤面积43%TBSA。深Ⅱ度、深Ⅲ度平均烧伤面积25%TBSA。

  四肢瘢痕42例,面部瘢痕5例,躯干瘢痕13例。瘢痕面积12%~85%,平均46%。

  1.2材料德国MobilatProduktionsGmbH生产的喜辽妥(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10296),化学名称:多磺酸粘多糖(组织性肝磷脂“Luitpold”)。分子式:是由若干磺酸化的D-葡萄糖醛酸与N-乙酰-D-半乳糖胺组成的二糖单元连结而成。分子量:在5000~15000道尔顿。压力疗法采用量身定做的压力衣。

  1.3治疗方法采用喜辽妥配合超声波导入仪对瘢痕区域进行治疗,每次治疗前用温水对局部进行清洗并擦干后,外涂喜辽妥约2mm厚,有力按摩15min左右,接着使用超声波导入仪(选择中档频率)进行导入治疗,每个部位每次治疗20min,治疗结束后,穿上量身定做的压力衣超过23h,仅在洗澡时脱下,但时间不超过30min,压力大小采用10%缩率+局部9mm厚压力垫为标准,其中缩率=(实测尺寸-所需尺寸)÷所需尺寸×100%。每个部位至少应用2套压力衣及压力垫,为保证布料的弹性,每日均需清洗弹力衣。

  1.4疗程每2个月为1个疗程。轻度瘢痕2~3个疗程,大面积重度瘢痕5~7个疗程。

  1.5疗效治愈:痛、痒、灼感消失,瘢痕松软变平,外观感觉良好,瘢痕颜色由红斑变成浅褐色或接近正常皮肤颜色;显效:瘢痕呈黄褐色,创口平坦没有隆起,表面没有毛细血管网,触感柔软,活动度良好;有效:瘢痕色泽呈暗红色,表皮较薄,隆起较小,厚度不超过1mm,存在表面毛细血管,触感柔软有韧性,有一定的活动度;无效:瘢痕色泽为鲜红色,表面较为粗糙有隆起,厚度超过1mm,存在明显的表面毛细血管,触感坚硬,不能活动。

  1.6结果追踪随访观察最短2个月,最长2年。本组患者60例,治愈19例,占31.7%,平均治疗4.3个疗程;显效25例,占41.7%,平均治疗3.9个疗程;有效10例,占16.7%,平均1.9个疗程;无效6例,占10.0%。总显效率73.3%(表1)。

  论文摘要

  2、讨论

  瘢痕形成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证实成纤维细胞在瘢痕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增生能力,并认为是瘢痕产生的主要原因,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主要由于胶原蛋白的合成代谢超长持续进行,超过分解代谢的速度,大量形成纤维所致;其重要病理改变是血管扩张,胶原纤维增生,排列杂乱,呈螺旋状或结节状。喜辽妥为乳剂型基质的白色软膏,对皮肤刺激性小,能够渗透入更深的皮下组织,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能促进正常结缔组织的再生,从而抑制瘢痕的形成和软化瘢痕。超声波导入仪是通过特定的超声微波器与被治疗的皮肤直接接触,通过其对细胞及组织的压力和质点的变化,能够把软膏里的再生营养物质导入到深部组织里,可以使病变皮肤自身凝固、枯萎、脱落,并起到对深层组织按摩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组织肌肉兴奋性,抑制局部痉挛收缩,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压力疗法又称加压疗法,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施加适当的压力,以预防或抑制皮肤瘢痕增生、防治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是经循证医学证实防治增生性瘢痕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压力疗法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坚持“一早二紧三持久”的原则。压力疗法的作用机制现在还不十分明确。有的学者认为:压力有助于减低增生性瘢痕中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使得瘢痕组织处于缺氧状态,降低了瘢痕组织的新陈代谢,使得瘢痕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不能够制造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另一方面,缺氧激活了瘢痕组织中的胶原蛋白酶,加速了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分解,从而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证明超声波导入喜疗妥联合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疗效好,使用方便,只要坚持正确的疗程和方法,大部分瘢痕都能自行消退。

  参考文献:
  [1]李曾慧平,林国徽,刘颂文.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2010,25(1):89-9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