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

生态环境对沙朗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与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5-07 共3551字
论文摘要

  1 村情介绍以及论题的由来
  
  东村是现在昆明市五华区沙朗街道办事处下设的一个居民委员会,位于昆明城区西北,距离市区15km.因位于沙朗坝子东面而得此名。沙朗街道办事处位于东村境内。东村总面积20km2(202317hm2),其中,耕地面积257.52hm2,园地246.43hm2,林地879.57hm2.平均海拔1900m,属北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2~15℃,土壤有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200mm,年平均日照数为2200h.

  东村居委会目前共有7个居民小组,分别是东村一、二、三、四组、北村、母格、磨刀箐。2009年底,实有人口814户,2860人,其中,男性1385人,女性1475人。在总人口中,白族人口2215人,占78%,是昆明市所辖的滇池沿湖地区主要的几个白族聚居区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东村明代至清代中期属于沙朗里;1950年为沙朗乡的一部分;2004年昆明市区划调整,沙朗乡从西山区划归五华区,2009年8月,沙朗白族乡改为街道办事处,东村村民委员会随之改为东村居民委员会。

  2009年底,东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899万元,其中,乡镇企业2585万元,在乡镇企业收入中,零星建筑200万元,沙朗福利印刷厂85万元,运输业900万元,商业1400万元。2009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67.93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1.33hm2,平均亩产200kg,总产455.5t,人均占有粮食159kg.水果种植面积24.2hm2,总产690t.大牲畜出栏122头,存栏628头,肉产量14.68t.生猪出栏28611头,存栏10271头,肉产量225t.羊出栏137只,存栏440只。鸡出栏49485只,存栏36579只,禽蛋产量295t.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东村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文教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东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 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村就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中。由于邻近昆明,除了农业方面,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东村相继发展了采石、建筑、运输、制鞋、印刷、粮食加工、个体商业等行业,全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就农业方面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东村经济发展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的方向转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村就有农户开始经营农家乐,整个90年代,东村的农家乐数量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东村有近10家农家乐,此外,还有几个由外地企业投资兴建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旅游度假村也在东村境内。

  在目前包括东村在内的沙朗坝子种植无公害蔬菜、鲜花、水果等的大棚已经成为最为显眼的景观,据沙朗东村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东村实有土地在册面积93.33hm2,目前已经转让72.93hm2,也就是说在东村的土地中,有78%的已经出租或转让,这些出租或转让的土地都作为农家乐,水果或蔬菜种植、苗圃等经营性用地。

  东村的经济转型,与整个沙朗的总体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几年前,有人对沙朗的整体发展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其中对处于沙朗坝子的大村和东村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村、东村沙朗坝子,要充分利用大村白族一条街这一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农舍及地下温泉的自然优势,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兴建体现旅游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从规模、档次、特色、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现有农家乐,发展壮大农家乐。同时结合白族的民风民俗举办一些如唱山歌、对调子、火把节等民族风情浓厚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观看、消费,从而带动沙朗坝子内的观光农业的同步发展。

  在近30多年来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还是发展以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效益型农业”,甚至是即将开始的包括沙朗厂口在内的“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在本世纪初期沙朗乡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兴乡”,这早已成为沙朗乡(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战略重点。然而,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在东村近30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来自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方面的压力并未减小,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则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最近一二年中才出现的新问题,这些来自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问题,必将严重制约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生态环境对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3.1 山林面积萎缩
  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东村山林茂密,历代的村规民约都有对山林严加保护的规定。但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由于人口的增加,昆明城市的发展等因素,山林面积急剧缩减,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东村周边山林破坏严重。自古以来,包括沙朗东村在内的昆明周边的农村地区一直是昆明城市居民炭薪的主要来源地。据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一直到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挑柴、背炭到昆明城里去卖,仍然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林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3.2 西郊垃圾处理场的污染
  位于东村境内红水塘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近千亩,设计总库容为914万m3,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1999年底投入使用后,平均日处理垃圾1400t以上,高峰时达1500t,200多车次,远远超过当初设计的日处理800t的承受力。西郊垃圾处理场预计使用年限为21年,负担过盘龙、五华、西山等地的垃圾处置填埋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填埋垃圾3751430.6t.

  据家住龙箐山庄的张某介绍,每年雨季,均会有大量的污水从垃圾场的山坡上流下来,经过他们家门前的水沟里的水也变成了黑色,以前他们是直接饮用水沟里的水,但是近年来,沟里的水已经无法饮用,不得不在水沟的另一边打了一个水井作为饮用水的水源。这里所说的这条从龙箐山庄出来的水沟,也是沙朗河的重要水源,沙朗河流经东村位于坝区的大部分田地,直接影响到这些田地里的农作物。随着位于普吉境内的垃圾焚烧场的建成,位于东村境内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已有所减少,但是已经填埋的近400万t的垃圾,其后患,可能是无穷的。

  3.3 渣土填埋场对东村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垃圾处理场日填埋垃圾减少的同时,在东村的东南面又兴建起了一些渣土填埋场,目前这些渣土填埋场虽然不在东村的地盘上(属于沙朗大村),但是这些渣土填埋场就在东村东南面的山坡上,这或许又是东村未来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

  3.4 曾经的采石场
  如果说上面说到的垃圾场、渣土场是现在还影响着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在东村境内存在数量不少的采石场。据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个统计资料,东村境内当时有采石场8个,扎石机3台。这些采石场,大多位于东村东南面,虽然这些采石场在本世纪初期逐步关闭,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山体破碎,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3.5 日益污染的没底坑水库
  在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还有一个方面是来自东村东面的沙朗街道办事处桃源居委会。位于东村和桃源交界的没底坑水库,是东村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的一个重要水源。该水库是在1976~1982年历时六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的,蓄水120余万m3,有14km长的东西干渠,涉及东村、西村、大村等近133.33hm2农田的灌溉。前些年,由于桃源大量工业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没底坑水库,已经使该水库的水质恶化。

  4 总结与建议
  聚焦沙朗东村近30多年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转型,从“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到“生态兴乡”,目前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东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水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取决于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相关部门的专家对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调研,对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会诊”,在此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自2004年沙朗划归五华区,进而在2009年8月“全员城镇化”,沙朗白族乡改为了街道办事处,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这样的变化,无疑也有一些好处,但是,这样的改变,从名义上、政策上取消了沙朗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待遇,姑且不说国家政策的倾斜,仅就沙朗白族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彰显地方民族特色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一并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张国启。沙朗白族风情录(上下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2]王益,张喜。沙朗,春城边上的生态家园[N].农民日报,2002-11-13(7)。
  [3]吴红妮。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沙朗经济发展[J].云南农业,2005(7)。
  [4]冯丽俐。沙朗厂口拟建生态旅游区[N].昆明日报,2010-12-05(1)。
  [5]成章。因地制宜,生态兴乡:西山区沙朗乡打造绿色家园纪实[J].云南支部生活,2003(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返回: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