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发展、拓展及方法创新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12-15 共8838字
论文摘要

  亚当·斯密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自亚当·斯密以来,微观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

  到 19 世纪 30 年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已经建立,但这并不代表微观经济学已经像马歇尔( AlfredMarshall) 预言的那样达到了顶峰。二战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很大突破,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成就正代表了这些突破。自 1969 年开始,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有 45 年的历史。仅从微观经济学领域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可以概括为经济学微观理论的深化、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 见表 1) 。

  一、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就微观经济学理论而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在福利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领域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 一) 福利经济学的不断深化

  在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方面,保罗·萨缪尔森( 1970)①、约翰·希克斯( 1972)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1972) 、阿马蒂亚·森( 1998) 等取得了突出成就。以霍布斯和庇古为代表、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是人们对享受、满足或效用的心理反应或主观评价,经济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以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财产转移可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分成“补偿原则论派”和“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属于“补偿原则论派”的希克斯( 1972) 认为: 在现实的社会变革中,总有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由于按照帕累托最优原则无法进行任何社会变革,因此提出了新的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认为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那么这种改变就会增加社会福利,因而是可取的。属于“社会福利函数论派”的萨缪尔森( 1970) 和阿罗( 1972) 认为,帕累托最优条件没有指明哪一个最优状态可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引入社会福利函数,从交换契约曲线推导出社会效用可能性曲线,又根据假设推导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能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状态。但社会福利函数带来的问题是: 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如何从不同的个人偏好次序中推导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或者说,如何从个人无差异曲线推导出社会无差异曲线? 对此,阿罗( 1972) 得出悲观的结论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围绕“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阿马蒂亚·森( 1998) 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批判性重建。首先,森( 1998) 为了突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对社会选择理论的规范性命题作了基础性工作: 一是将阿罗定理的公理性条件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二是对阿罗定理进行了修改与扩展。此外,森还提出了着名的“自由悖论”,即当帕累托条件与自由选择条件应用于无限制定义域的社会选择框架时,二者将会出现矛盾。其次,森针对萨缪尔森( 1970) 将社会福利仅仅看作个人效用总和的函数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个人成就也是个人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太缺乏“信息基础”。在此基础上,森提出了独创的衡量福利标准,即能力理论,引入“功能”概念作为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准。森明确指出,“功能”以及“能力”概念为福利经济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基础,它们能对社会福利做出较为满意的测度。

  ( 二)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突破

  长期以来,以萨缪尔森( 1970) 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其分析的焦点集中在竞争性的市场行为以及规制性的政府行为,即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的问题。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009) 则摈弃了这种分析传统,从制度角度入手,探讨一群人如何自行组织起来解决公共资源问题,进而提出自主治理这一公共资源研究的新范式,使公共品供给理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①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构建的以多中心、制度分析和自主治理为核心的公共资源分析框架为她赢得了经济学界极高的赞誉: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奥斯特罗姆“推翻了基本的经济教条”; 《洛杉矶时报》认为奥斯特罗姆因挑战社会科学界的“公地悲剧”理念而享有盛名,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共经济学家,实至名归的公共经济学创新者,全球 100 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三) 管制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开辟
  
  管制理论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方面,斯蒂格勒( 1982) 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对政府管制效应的实证研究。斯蒂格勒在其《经济管制论》中首次使用实证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了管制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并成为公认的管制经济学创始人。②
  
  (四) 管理经济学对完全理性假设的挑战

  管理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

  在管理经济学中,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理性因素的研究与探讨。古典决策理论建构在完全理性基础之上。

  ③与此不同,赫伯特·西蒙( 1978) 结合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运筹学和统计分析等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实现了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突破。

  ④其决策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 有限理性与满意准则。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最优型决策,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型决策。满意型决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有相应的最低满意标准以及策略选择能够超过最低满意标准。西蒙指出,按照令人满意的行为准则进行选择时,有时进行选择的标准本身也可以加以变动,不像封闭决策模型那样一成不变。由于西蒙的决策理论更加接近现实,其对决策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已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石。

  (五) 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市场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假设下,认为价格可以引导交易双方随时找到对方,并实现供求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显然远离市场经济的现实。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要找到对方都必须付出搜寻成本,而且即使找到对方,价格也难以达成一致,甚至需要继续付出搜寻成本寻找交易方。同时,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并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前提下,市场所有的供需信息都将通过市场价格( 工资) 得以反映,劳动者通过比较自己的保留工资与市场工资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就业。这显然也不符合现实。对此,201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以及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们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均衡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对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冲突( 即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有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进行了强有力的解释。他们通过建立一系列复杂的模型,试图解决空岗与失业并存的问题。该模型( 以三人各自姓氏的首字母命名为 DMP 模型) 除了解释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搜寻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外,还研究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政策才能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以及如何通过提升搜寻效率,促进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的提高等问题,为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该理论将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更为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因而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二、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目前,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覆盖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局面。如,阿马蒂亚·森( 1998) 将哲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从自由和民主的角度研究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布坎南( 1986) 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是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领域; 加里·贝克尔( 1992) 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犯罪研究结合起来对人类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科斯( 1991) 和威廉姆森( 2009) 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使交易成本经济学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法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 卡纳曼( 2002) 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继西蒙( 1978) 之后再一次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一) 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融合

  传统经济学中缺少独立的政治决策理论,而公共选择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经济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其突出特点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问题。阿罗( 1972) 和布坎南( 1986)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布坎南在经济人假定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政府失灵的原因,探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①根据经济人假定,布坎南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灵问题。这种局限性或失败主要表现在: 公共决策失误、政府扩张、官僚机构的低效率以及寻租。布坎南进一步探讨了在政府干预存在的情况下,克服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改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的一系列措施,提出在政府机构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以及对政府的税收和支出加以约束。

  (二) 社会经济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的融合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仅局限于物质产品的欲望或局限于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市场。加里·贝克尔( 1992) 的研究突破了这种局限,采用追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等一系列假定,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拓展到非市场经济领域的人类行为之中,将经济理论延伸至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研究等涉及人类行为方面的学科领域,以其开创或研究的新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犯罪经济学等独树一帜地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学术领域。如,贝克尔首次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他对人力资本形成、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贝克尔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进行分析,提出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以及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等概念。贝克尔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像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

  ( 三) 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 经济学与法学的融合

  传统经济学认为,价格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法。而科斯( 1991) 和威廉姆森( 2009) 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则证明了( 除价格以外的)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所具有的重要性。

  科斯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并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在科斯之后,阿罗( 1972) 、威廉姆森( 2009) 、诺斯( 1993) 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其中,威廉姆森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并使交易费用经济学系统地体现出来起到了重要作用。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的必然结果。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更新了传统经济学的概念基础,拓宽了经济学的传统边界和研究领域,并将经济学引向了现实世界,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理论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新的解释力。

  交易费用理论在国家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威廉姆森又把产权经济学命名为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诺斯( 1993) 、威廉姆森( 2009) 等人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从产权结构或产权制度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产权安排,创造或维持一个交易费用较低从而效率较高的产权制度,实现了法学与经济学的有机融合。

  三、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般均衡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资源最优配置理论以及实验经济学等理论中。

  ( 一) 一般均衡理论: 数理经济学方法的应用

  一般均衡分析是数理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运用,其关于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研究方法,已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均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 50 年代,阿罗( 1972) 、德布鲁( 1983) 等人引入拓扑学与凸分析的方法,经过严密推理,在更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与有效性。可以说,一般均衡理论因希克斯( 1972) 、萨缪尔森( 1970) 、阿罗( 1972) 、德布鲁( 1983) 、阿莱斯( 1988) 等人的努力而不断发展。具体来说,由阿罗和德布鲁所描述的阿罗———德布鲁模型,对构成经济系统的基本要素作了一系列严格假设,采用更严密的方法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进行数学证明,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至今仍是数理经济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萨缪尔森明确提出了由联立方程组表示的一般均衡体系,并将一般均衡分析作为使各种经济问题得以统一处理的一般方法。萨缪尔森的这一公式化体系,适用于微观和宏观、局部和一般、静态和动态的各种均衡形式,不但使瓦尔拉斯体系得以具体化,而且使人们能够以此分析具体问题。希克斯的贡献主要是在吸收瓦尔拉斯、帕累托等前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一般均衡理论。阿莱斯则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中引入规模报酬因素,并把资本和投资理论与一般均衡理论结合起来。①
  
  (二)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博弈论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假定: 一是个人决策是既定价格和既定收入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二是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但在现实中,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而且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也是有成本的。这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 1994 年,共有 6 届( 1994、1996、2001、2005、2007、2012)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有关,其在经济领域甚至其他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信息经济学是有关非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合约安排的理论。以斯蒂格勒( 1982) 和阿罗( 1972) 为最早研究者的信息经济学,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重点考察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种种机制。因为其主要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如何制定合同、契约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因而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代理、契约理论等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沿理论。

  约翰·福布斯·纳什( 1994) 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基础。泽尔腾( 1994) 率先开辟了动态模型的研究,给出了子博弈和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并发展了“倒推归纳法”等分析方法。海萨尼( 1994) 开辟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研究的新领域,首先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发展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维克里( 1996) 和莫里斯( 1996) 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理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基石。阿克尔洛夫( 2001) 、斯宾塞( 2001) 和斯蒂格利茨( 2001) 对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阿克尔洛夫的逆向选择模型、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以及斯蒂格里茨的信息甄别模型已被用于解释许多社会和经济现象。奥曼( 2005) 和谢林( 2005) 所创建的博弈理论即交互决策理论,为解决合作或冲突这一古老问题做出了贡献,并将博弈论由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马斯金( 2007) 、梅尔森( 2007) 和赫维茨( 2007) 虽然是因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奖,但机制设计理论作为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

  ②合作博弈论的创始人罗伊德·沙普利( 2012) 推导出“盖尔———沙普利法则”,以此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埃尔文·罗斯( 2012) 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重新设计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成功开创了“市场设计”这一经济学研究的分支。

  ( 三) 资源最优分配理论: 线性规划和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

  一般认为,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来完成的。

  ③在对其进行的经济学研究中,康托罗维奇( 1975) 首次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并将线性规划方法引入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中,把资源最优配置这一传统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①此外,康托罗维奇还用解乘数法,研究企业之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如何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来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源最优分配和利用问题。库普曼斯( 1975) 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以此研究资源最优分配问题。库普曼斯在其《生产和调度的活动分析》一书中,将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融合在一起,首次提出“活动分析”方法,从而使微观经济学除了传统的边际分析外,又增加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且更实用的新工具。

  ②詹姆斯·赫克曼( 2000) 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2000) 则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微观计量经济学是结合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反映个体、家庭和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而发现能够反映社会本质的经济信息。由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建立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经济学及其他社会学科中广泛应用于个人、家庭生活方式的决策以及企业的统计分析中,尤其在教育训练计划、城市运输系统以及老人住房等社会经济问题方面应用广泛。

  (四)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应用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使用实证方法研究受自我利益驱动的人们是如何有能力做出理性判断和决策。

  ③这种研究传统因经济学家卡纳曼( 2002) 和史密斯( 2002) 等人的研究而有所改变。卡纳曼和史密斯的心理分析和实验经济学研究,不仅开创了经济学研究新的领域和方法,而且为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分析方法的基本方法论困难提供了可能的出路。实际上,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驱使,还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心理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被抽象掉了,结果造成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许多社会现实的“反常”现象,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偏差。卡纳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使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法,对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并不遵循期望价值理论,而是使用一系列的启发式策略进行直观判断。同时,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也带来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④弥补了实证经济学方法的缺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四、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 经济学假设的拓展和放松使经济学的解释力不断增强

  经济学理论往往基于一系列假说和假设之上,而这些假设对现实世界做了非现实主义的抽象。从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看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大致沿着理性程度和信息确定性这两条主线,通过逐步放松假设,不断走近现实世界,从而获得更强的解释力。20 世纪 50 年代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而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的重要贡献,正在于对理性假设的逐步放松,以更复杂的人性假定取代“经济人”假设。同时,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看出,经济学家开始逐渐抛弃完全信息假设,研究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不完全信息下的人类行为选择问题,这使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使其成为对现实世界解释力更强的经济学分支。信息经济学注重人性假设的研究及对决策约束外部环境的分析,使不确定性得以数量化,为进一步构建激励理论、契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的模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不确定信息改变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前提,开创了经济学理论的新空间。而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被放弃后,交易成本理论得到广泛应用,这为更准确地审视真实世界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放弃旧的非现实主义的假设,从而使假说向真实世界逐渐接近的过程。

  (二) 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方法日益呈现交叉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特征

  就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趋势看,获奖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更趋数理化,且分析方法呈现多元性、综合性特征。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相结合,形成数理经济学; 将经济数据、数学、统计学相结合,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 在纯经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经济统计资料的分析,归纳某些经济规律。同时,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范围来看,越来越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正使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更趋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在经济科学正从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一元化地位,逐渐向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家庭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歧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特征日益明显。【表略】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 经济学( 第 18 版)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
  [2]柴 盈,曾云敏 . 纪念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J]. 经济学动态,2012( 8) : 97.
  [3]周 勤 . 管制经济学的理论、政策及其应用[J]. 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8) : 50.
  [4][6]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 . 微观经济学( 第 7 版)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25,578.
  [5]郭红梅 . 对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综述———行为假设和交易性质方面[J]. 思想战线,2011( 37) : 86 -88.
  [7]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6.
  [8]董志勇 . 实验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王曙光 . 假定与现实: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 /王曙光 . 理性与信仰———经济学反思札记 .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