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双重冲击的现代社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提高和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化,清明节这一承载着很强消费需求、赋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与此同时,非理性消费行为和活动方式也在逐年增加。非理性消费行为和活动方式的出现导致清明节日文化发生了明显变异。这一异化现象不仅扭曲了清明节的传统内涵、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对清明节俗异化现象进行合理调适,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作者将结合近年来的调研成果,对现代化背景下清明节俗异化的主要体现、负面影响和调适策略进行相关论述。
1、清明节俗异化的主要体现
我国着名的民俗学家、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认为,清明节的传统含义有祭祀先人、踏青和植树三层内容。清明节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上坟,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墓祭[1]习俗。我国汉族和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在清明节进行扫墓的。现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与古时一样,仍旧很盛行,但节日消费却呈现出了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致使清明节日文化产生了明显变异,其消极体现主要如下。
1.1、白色冥品:夸张离谱
清明时节,人们用一些物品祭奠先祖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白色冥品却日显夸张离谱、甚至低级庸俗,这一现象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香港的冥品推陈出新,其中“自动麻将桌”、“笔记本电脑”、“冥府信用卡”等新潮冥品成为市民扫墓的抢手货。北京市还出现了新款手机模型加之“金元宝”、“金项链”、“金手镯”等组成的“四件套”。在广西南宁市醒汉祭祀用品一条街,“高档”祭品可谓品种齐全、花样繁多,“冰箱”、“液晶电视”、“名牌服装”、“小轿车”、“直升飞机”、“高尔夫球”,甚至于“豪华游艇”、“航空母舰”等应有尽有。一些祭品店还向顾客推出了制作极为别致的“别墅”,“别墅”内各种“家具”、“家电”齐全,还配有“保姆”,院内设有硕大的“停车场”。“私家车”、“直升飞机”停在车场上,煞是壮观气派。与“别墅”配套的还有一张印有“盖章”的纸,即“别墅的房契”,有了它祖先可以安心“居住”。为了谋取丰厚利润,除上述提到的冥品外,在我国一些城市诸如“私人医生”、“二奶”、“赌博工具”、“保镖”、“护卫队”、“雇佣军”,甚至“摇头丸”、“伟哥”等也开始在祭祀用品市场粉墨登场。
1.2、食物祭品:铺张浪费
自古以来,食物都是清明节扫墓必不可少的祭品。古时祭品强调“心意”,比如晚辈亲自为逝者烹制准备,或是用心为逝者挑选;同时崇尚“节俭”,精致简单的食物倍受欢迎,如饺子、糯米团饭、香肠等。而今在墓葬区,人们为祖先准备的食物祭品不仅有五色糯米饭、鸡鸭鱼肉、包子、饺子、水果,还有各种名酒和名烟。清明节前夕,广西、广东等省份的许多大酒楼食肆还以“金猪祭祖,光宗耀祖”等为广告语,争相出售清明祭祖专用的“金猪”。所谓“金猪”就是烤得金黄澄亮的乳猪,2003年至2007年平均一只金猪价格在400元左右;2008至2011年,由于猪肉价格上涨,每只“金猪”的价格也提到了680元左右。此类“金猪”颇受青睐,不少市民都纷纷前往酒楼饭店预订。祭拜后,一些家庭或是受不了扫墓区的乌烟瘴气和火燎烟雾,或是为了让祖先能更长时间的享受美味祭品,丢下食物祭品只身离去。有些富裕的家庭,甚至于将价格不菲的酒水、香烟和“金猪”也留在了墓葬区。
1.3、坟墓装修:竞相进行
在现今清明节,竞相修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坟头修葺。竞相修墓也是现今清明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本来实行火葬即为了减少土地占用,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完全抵消了这一初衷,并且在人们竞相修墓潮流的驱使下,规模越来越大、日趋奢华。在我国许多地方,成片的墓地侵蚀着绿色植被,山林渐被“白化”。墓地与小区毗邻,死人与活人争地,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每逢临近清明节,我国各地都会出现竞相修墓的现象。在广西南宁,近年来许多坟墓都被改装为汉白玉修砌,雕龙画凤、甚为豪华,造价都在20万元以上。在津冀交界的一处公墓区,近年来新修了一座庞大的“坟墓”,据工作人员介绍,中间是已故老两口的墓穴,而其余的墓穴都是为活人准备的,左边两个分别是两个儿子和儿媳的,右边两个是孙子和“孙媳妇”的。从碑刻上看,大孙子今年才15岁,二孙子14岁,“孙媳妇”尚未出现。据悉,这个墓造价不下30万元。
1.4、迷信活动:声势浩大
清明节的前10天一直持续到后10天,这段时间是人们祭拜祖先,追忆逝者的日子,也是与“祭拜”本意背道而驰的封建迷信潜滋暗长的高峰期。在广西一些偏远的乡村,人们除了履行焚烧冥品、供祭食物等传统的祭扫方式外,还大张旗鼓地请“麽公”(即巫师)谢坟(即扫墓)、做道场、还愿、驱鬼、镇灾等,时间短的三天,长的多达十天,排场相当大。普通人家谢坟,一般按照顺序选取三个墓进行祭祖,至少要花三天时间。每“谢”一次坟,其他族户要来同吃,同时自己这一族户也要到别的族户坟上吃。也就是说,在谢坟的三天里,每天要“客串”吃五六餐。前往谢坟时,族中每户必须交纳腊肉、酒、大米及红包、鞭炮等钱物,部分酒肉在坟前就地享用,其余基本上都用于酬谢“麽公”。
2、清明节俗异化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夸张离谱的白色冥品”、“奢侈浪费的食物祭品”、“大张旗鼓的坟墓装修”、“繁琐落后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演变成了清明文化的四大主题词。清明节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广泛存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对于清明节日文化的变异,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因为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市场消费作用的发挥,还扭曲了清明节的传统内涵、滋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2.1、扭曲清明传统内涵
清明节集节气与节日于一体,是颇受中华民族重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具有珍贵而独特的节日环境,《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重孝道,讲究饮水思源。清明节祭祖扫墓便是这一思[2]想的深刻反映。另一方面清明节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禳灾祈福、辞旧迎新的求吉心理。由于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且灵魂永不消失,灵魂可以在人死后成为家庭或者家族的保护神,因此人们要祭拜祖先。清明节祭祖就是希望通过这类祭祀习俗得到祖先的庇佑,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幸福。然而现今清明节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人们焚烧大量白色冥品所带来的污染破坏了滋养清明文化的丰厚土壤,即清洁而明净的节日环境。其次,攀比炫富的风气曲解了孝道理念的内涵真谛,主要表现为“形式排场盖过真情实感”、“祭祀逝者重于善待生者”。孝的本质是赡养,至于身后事,则贵在精神上的纪念。有些人对待生身父母形同陌路,不行晚辈应尽之孝,等到长辈亡故之后,为了得到阴间祖宗的庇佑,才大肆铺张厚葬和祭拜。
第三,背离了禳灾祈福的心理意愿。“深究各种岁时节日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3]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清明节亦如此。然而清明节焚烧过多冥品频频引发的火灾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竞相装修坟墓、大搞迷信活动所耗费的钱财和精力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这些背离了清明节禳灾祈福、辞旧迎新的求吉初衷。
2.2、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社会风气是社会[4]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攀比之风”就是其中之一。在超前消费的大潮中,“攀比心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社会心理病”。近年来,清明消费金额在急剧上升,从前部分我们所例举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看,无论是焚烧的白色冥品、祭拜的食物祭品,到坟墓的构造修葺和祭祖的仪式活动,都呈现出内容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步骤逐渐繁琐的趋势,讲究形式、注重排场已经形成了现今清明消费的重要特点。究其原因,除了整个社会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外,盲目的无计划的攀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良好的社会风气归根结底是要靠大多数人的德性和德行来实现的,清明节中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无疑会助长社会的攀比之风。
2.3、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夸张离谱的白色冥品走俏市场,这些刺激了人们的白色消费欲望,这几年因清明扫墓焚烧白色冥品所造成的山林火灾事例时有发生:据网易新闻中心报道,中国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4月2日8时至4月6日8时(即清明过节重要时段),共监测到热点159个,其中反馈林火16起,两名森林火灾肇事者被当场烧死;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0年海南省公安消防部队出动警力592人次,抢救财产价值51.2万元,其中参加因群众扫墓祭祖活动引起的草地及树林着火的应急救援就有29起;据大洋网报道,辽宁森林火灾90%集中在清明前后发生。火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破坏了植被、污染了空气,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2007年4月2日,海南省儋州市的一个墓区发生火灾,300多亩木麻黄树就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经调查,火灾是由村民扫墓后遗留下来的蜡烛、烧纸等火种引发。
2.4、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清明节前后,大张旗鼓的坟墓装修竞相进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尽管《殡葬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公墓墓位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埋葬骨灰的单人、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但在攀比炫富心理的支配下,妄想得到祖先庇佑的人们还是甘愿铤而走险,大肆扩建、装修祖先的墓地。2011年3月,据荆楚网报道,鄂州一位姓余的先生在外地做生意发财后,不惜占用耕地面积,返乡将父母的墓地扩建到了一亩多。此种做法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另外,焚烧白色冥品、购买食物祭品、大搞迷信活动所耗费的资金也不是一笔小数额。笔者2005年在广西调研了解到,南宁市醒汉祭祀用品一条街出售的“别墅”平均价位为18元,豪华的可以达到30元至50元不等,“冰箱”、“彩电”、“小汽车”、“直升飞机”等祭品价格为5到10元。有些绸缎冥品竟然卖到了上百元。有的摊主还专销农村的特大“别墅”,能做得像4平方米的小平房,而且门窗、家具、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售价1000至1500元。将这些“白色经济”的消费金额作个统计,以南宁市现有的10万个墓地计算,即使每个墓地消费祭祀用品40元,那么消费的金额就达400万元。众所周知,清明节消费的不仅仅是“白色经济”,其中的金额还包括道场费、餐饮费、交通费等等,在广西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当一次假和尚、充一回假道士,就能轻而易举地挣到200至300元钱,而从事中介业务的人也可从中收获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如将这些费用都列入计算的范畴,那耗费的金额就不得而知了。
3、清明节俗异化的调适策略
清明节俗异化所带来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清明节非理性消费行为加强引导、正确调适,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清明节俗异化现象进行引导与调适。
3.1、深入宣传清明内涵
清明节历史悠久,地位独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将清明节视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标志性节日,不仅安排祭祖活动,往往同时也把扫墓和植树、郊游等结合起来。清明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的理念,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明节作为一个文化概念,还代表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既可以教育后代要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也能够起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现今清明节出现的种种不合理行为现象,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清明节的文化初衷,归根结底,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缺乏透彻了解且没有意识到守护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以致将其演绎得只剩下扭曲的形式。因此,通过深入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对现今清明文化进行调适的前提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出版事业、学校教育等渠道深入宣传清明文化,唤起人们对清明节传统内涵的关注和再认识,使人们在正确认识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自觉地节制和调整其行为活动。
3.2、加强规范市场管理
清明节“迷信消费”与“迷信经济”相互滋长的现象,近年来在不少地方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搅浑了社会风气,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这些祭品不仅种类五花八门,庸俗低级,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摊贩大多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中国质量万里行”在统计分析消费者的投诉后指出,做祭品生意的人正是抓住人们忌讳和不好意思讲价的心理,将祭品价格定得普遍偏高甚至有些离谱。要树立祭祀新风,固然需要对民众做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引导工作,但思想意识是无形的,尚需时日才能见效;而冥品市场是有形的,能有一抓见效、立杆见影的效果。面对“迷信消费”与“迷信经济”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有关部门不妨换个思路,从加强规范市场管理入手,严格禁止生产、销售有伤社会风化、庸俗不堪的冥品,严厉打击制造者和销售者,严格把好祭品的价格关,只有管住“迷信经济”的源头,才可以扫除非理性消费的渠道,最终恢复清明节的节日原貌。
3.3、大力弘扬节俭美德
清明节是以祭祀怀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祭祀怀祖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家庭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具有生育、生产、教育及经济消费的职能,家庭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极其重大。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家庭美德的弘扬。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关于家庭美德是用五句话概括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里提到的“勤俭持家”其首要要求就是不盲目攀比。现今清明节所表现出来的众多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与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是相忤逆的,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攀比消费、铺张浪费还会给下一代人的消费观和道德观树立消极的榜样,间接造成清明节奢侈消费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应呼吁社会注重家庭美德建设,树立正确消费观,将节俭理念付诸实践,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省煤气和不浪费瓜果蔬菜,等等。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形成了,节俭的社会风气也就能继之确立,而这也就截断了清明节非理性消费活动的源头。
3.4、丰富新型祭祀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节日文化是在过去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中形成的人类精神财富,因此在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就无法避免会遭受影响与冲击,现今清明节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市场经济冲击传统祭祖文化的一个体现。目前诸多实例表明:融入适当创新元素是民俗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
要调适清明节非理性消费行为,我们可以尝试将创新理念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以“继承中发展”为原则,从调适祭祀方式入手进行努力。“继承中发展”即既要保留传统的祭拜方法,即香火祭祀;又要增添现代的祭祀形式,现代的祭祀形式应以环保节源为行为理念,同时又不脱离缅怀先人、感恩纪念的祭祀目的。据此,我们可以将“家庭追思会”、“网络祭祀”、“鲜花祭扫”、“植树寄哀”、“诗歌祭祀”等活动与我们传统的香火祭祀结合起来,融入我们的清明祭祖文化中。要推广乃至普及现代祭祀形式,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宣传呼吁外,还应尽量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如开辟“绿色家园”,免费为清明祭祖的群众提供鲜花和树苗;再如,创新“祭祀网站”,为网民设置“祖先灵位”,并在网站上提供“墓碑”、“哀乐”、“鲜花”、“蜡烛”、“香炉”、“纸钱”、“美酒”、“水果”、“糕点”、“仪仗队”等。环保节源祭祀形式的推行,不仅可以减少清明祭祖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牵制铺张浪费、攀比炫富的消费风气,无论对清明文化的传承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5、呼吁提倡真孝理念
“孝道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时至今日,中国社会逐渐自农业社会转变为工商社会,孝的具体内涵虽有部分转变,泛孝主义的强度与广度虽已经逐渐衰减,但就其整体而论,孝仍然是一项家庭生活的主要价值[5]
或原则。”清明节本是祭祀和怀念先人的节日,是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老爱老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再美好的形式在演变的过程中,也难免被扭曲和亵渎。如今的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些人单纯表现“忠孝”以让祖先神灵保佑自己的祭祀活动。这些人将纸钱和祭品的多寡、坟墓装修的水平等作为衡量后世子孙对已故先人忠孝程度的重要标准,而这就是清明节非理性消费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诱因。直至今日,许多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真孝假孝不在于人死之后的厚葬与祭祀之礼,孝的本质是赡养,至于身后事,则贵在精神上的纪念。《论语》
有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就是说人们在表达自己哀思的礼仪中,玉帛等外在的贵重物品根本无法代替个人内心的尊敬和追念之情。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墓葬的奢简、冥品的多寡和祭品的优劣均与孝心无关。而以上正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呼吁与提倡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树立正确的孝道理念和营造真正的孝道氛围,是遏制清明节日文化消极变异的一项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明.清明节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林海.清明节摭谈[J].河套大学学报,2011(9).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毛伟.社会风气与思想政治教育[J].社科纵横,2011(9).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前言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根据范宏贵等学者的研究,这些民族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百越人,属于同根生的民族。而越南的岱族、侬族都是从中国迁移过去,17世纪以前从中国移居越南的称为岱,17世纪以后移入越南的称为侬。岱...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越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节日习俗亦然。越南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不仅节日名称与中国传统节日一致,来历缘由、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包括了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唯一追思故人的民俗节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农历24节气...
清明节(Tomb-sweepingDay)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
原标题:清明节、清明精神与清明社会。内容提要清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祖、哀思与感恩纪念日。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时,清明节不仅有对死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