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来源:现代交际 作者:宋秀萍
发布于:2018-09-17 共2748字

  摘   要: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 是跨国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有效地进行跨国际、跨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饮食器具上的差异、餐桌礼仪等方面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目的在于加深了解, 消除认识盲区, 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因受其外国移民文化的影响, 集各家之所长, 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 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 无论是在饮食观念、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饮食器具上的差异和餐桌礼仪, 还是在饮食审美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 更是红遍海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饮食强调和注重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于食物的“色、香、味、型、器”, 通过感受这种意境, 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而不去关心食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 烹饪方式是否健康。

  与中国人追求感官的享受, 追求食物对味蕾的刺激, 而带来的充实感和无穷无尽的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的饮食则更加注重“实用性”, 更加强调食物给食用者所提供的营养价值, 怎样吃更加利于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的充分吸收, 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 吃只是为了满足身体饥饿的生理需求, 解决生存需要和保证身体健康的手段, 与精神享受没有丝毫的关系。

  中国的饮食过度追求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忽视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 实属“美中不足”。而西方的饮食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进餐时食用者体会不到更多的精神乐趣和享受, 这又未免太“务实”。所以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应该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 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既能够保证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 又能不失“口味”和“鲜美”的折中方式, 满足人们对食物的不同需求。

  二、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业文明在中华文化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饮食在食材的选取上, 主要以谷物为主, 米食和面食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 其次就是蔬菜, 肉类较少。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我们时常看到的是米饭、馒头等主食配以几盘热气腾腾的鲜炒时令蔬菜。中国人的饮食以热食为主, 讲究一定要将食材进行加工和烹饪, 这样才能食之健康, 享之美味。而西方国家多是游牧民族, 受其文化的影响, 在饮食上以肉食为主, 配以蔬菜沙拉等生食。中国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吃肉类, 但是除了中国在饮食上辅以肉类、西方在饮食上以肉类为主的差异外, 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那就是对于动物内脏的态度。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十分的钟爱, 无论是猪肝, 羊肝, 猪肚, 羊肚, 还是街边小摊上热卖的羊杂, 牛杂, 鸡爪, 鸭肠……无不让中国人听之垂涎三尺。但是西方人却很难接受这些食物。西方人也吃动物内脏, 比如法国的鹅肝, 西班牙的血肠, 意大利的牛肚包, 这些都很受西方人的追捧, 但是跟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的热爱程度相比就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

  三、烹饪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其烹饪方式多达20余种, 主要有:氽、抄、炒、炸、浸、烙、烤、烹、涮、焗、煮、贴、炮、溜、煎、煨、煸、煲、熬、炖、烧、蒸、焖、烩、爆等。

  中国有八大菜系, 不同的地区、同样的食材, 经由不同的厨师的加工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就是同一个厨师、相同的食材, 也会因为情绪和场景的不同, 烹饪出来的美食也会在味道上有所不同。所以中国的烹饪是一门艺术, 他结合了厨师的个人风格, 融入了厨师对于食材的独特的处理, 对于配料的自我选择和搭配, 每一道菜肴的烹饪都像是加工艺术品一般, 饱含“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和灵感, 既追随了艺术创作的原理, 又体现了艺术创作的随意性。而西方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煎、烤、炸、焖, 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菜谱中食材的配比、用量进行操作, 称重精确到克, 时间精准到秒, 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烹饪方式主要是与西方人着重强调饮食要科学和营养搭配要平衡有关系。

  四、饮食器具上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桌上使用的餐具主要有夹菜的筷子、喝汤的汤匙、吃饭的饭碗、盛菜的盘子 (深碟) 、喝茶的茶杯、喝白酒的酒盅等。而西方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则是盛食物用的盘子 (平碟) 、切割食物的刀子 (依据用途不同会有不同型号) 、取用食物的叉子、进食用的汤匙 (因用途不同会有不同类型的勺子, 例如:主餐更、甜品更、茶更、咖啡更等) 、喝水用的水杯、喝红酒的酒杯、喝白酒的酒杯等。筷子和刀叉是中西方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具, 代表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的不同, 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五、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因而在就餐的时候也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中国就餐讲究用圆桌, 宾客围桌而坐是有讲究的, 主要是遵从长幼有序的原则。年长或者是位高权重的人通常要坐到正对着大门的正位上以示对主客的敬意, 在主客左右依次排位, 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贵。用餐过程中主人要经常给宾客让菜、夹菜、添饭、劝酒来表达主人家的好客与款待之情。用餐时不论是客人还是主人, 都只是就近享用盘中餐食而不能用筷子等其他餐具胡乱地搅动餐盘中的食物, 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起来没完没了;另外用餐动作要文雅, 避免弄翻饭菜, 吃饭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等不文明的现象。斟酒先客人后主人, 斟酒倒茶时遵循“酒要半茶要满”的原则, 即酒水不能太满, 以过半为宜, 茶水要倒满。上菜的时候先上冷菜后上热菜, 鸡鸭鱼的头尾不能正对着主位, 以示尊重。

  而西方在餐桌上排座位时则是以女士优先的原则。西方就餐习惯用长桌, 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 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 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的男客人, 依次类推。西方餐点的顺序和中国略有不同, 主要按照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的顺序上菜。用餐过程中, 主人和宾客都要身体坐正, 双臂不要横放在餐桌上, 左手叉, 右手刀, 用刀叉时不要和瓷盘发出磕碰的响声。吃饭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响, 闭嘴咀嚼。

  六、结语

  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我们看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各具所长, 各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能够更好地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9) .
  [2]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管一博.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4]戴跃侬, 陆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跨文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1]宋秀萍.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J].现代交际,2018(15):94-9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