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桂江船家的“中和”观念生产习俗研究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作者:丘祖原,祁晓冰
发布于:2021-10-13 共4958字

  摘    要: 桂林桂江流域生活着一批吃、穿、住、行等日常活动都在船上进行的船家。桂江船家遵循了“中和”观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的规则。具体体现在:细致的捕鱼生产过程是原始而自然的生产形式,真诚的信仰与祈福体现了船家对大自然不确定性的敬畏,神秘的生产过程的禁忌反映了船家顺应自然的观念,船家的新时代的转型发展与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并进的理念。随着桂林经济的发展,桂江的许多船家开始上岸工作定居,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关键词 :     中和;桂江流域;船家;生产习俗;船家文化;

  人类生存的核心是生产。“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依靠人类的劳动得以实现。物质生产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贯穿人类实践活动的全过程”[1]。依靠桂江生存的船家,其生产习俗与桂江的地域环境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桂江的船家的生产观念顺应了中庸的“中和”审美文化。桂江船家的文化本质上与传统的中庸文化相关联。“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认为,‘中和’之美是审美的最高准则。桂林审美文化的中心在于‘中和’,即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息其间的人的内心世界的‘中和’”[2]。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桂江的船家生产劳作、婚姻等观念同桂林的道家与儒道互补的文化底蕴相互融合。2018年,笔者对桂林市区、桂林市平乐县、阳朔县、兴坪古镇等地方的船家进行了田野调查,这些地区的船家仍然依靠打鱼和运输为生。他们虽然属于汉族群体,但是在婚姻、生产劳作、饮食等方面形成了区别于汉族的文化习俗体系。

  一、桂江船家的来源

  (一)土着船家———世代相承

  桂江土着船家的来源问题拥有许多种说法。第一,是船家先祖黄冬进说。据桂江流域船家的老一辈人说法,明朝末年战乱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居住于广州珠玑巷的黄冬进与郑、马、丁姓三个结拜兄弟协商乘船沿着珠江口北上,来到了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在途经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时,黄冬进四兄弟认为这里远离世俗与战乱,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河通往桂江,交通比较便利,因而在此地安顿。第二,是桂江船家源自百越说。“桂林市平乐县的船家与疍族一体,起源于百越,是越族的后裔,其信仰、交通工具和生产方式与越族有延续性,一直保持了越族的特征”[3]。

  (二)经济驱动下后起的船家———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桂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温和,盛产闻名四方的剑骨鱼等60种淡水鱼。四通八达的辐射状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催生了一系列的“水域经济”。

  改革开放后,广西的商品经济贸易逐步开始繁忙起来。在当时,陆地运输并不发达,水运价格低廉且更为便利。因此航运在桂林成为一门热门行业,许多岸上人家以及船家开始从事航运工作。久而久之,岸上的航运工作者也开始吃住都在船上,因而演变成一派“后起”的船家。这一类船家主要居住在桂林市阳朔县碧莲峰对岸的江东路阳航居民区。

  随着桂林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餐饮业迎来了繁荣发展期,剑骨鱼等桂林本土淡水鱼销售火爆,供不应求。餐饮业的需求催生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在桂林市平乐县,有着许多桂江水产养殖场。他们通常圈起一大片水域,放置许多的水箱、水网、渔船等养殖工具。为了方便看管昂贵的水产品,他们也通常吃住都在船上。因此,他们也成为一类船家。

1.png

  土着船家与因经济模式催生的船家不仅在时间幅度上不相同,在文化特色上也存在差异。因经济模式催生的船家虽然或多或少地受土着船家的文化影响,但仍保留着许多岸上居民的生活习惯。区分他们两者之间的方法就是询问姓氏,如果是黄姓或者廖姓的船家,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土着的船家;反之,就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催生的船家。

  二、桂江船家的“中和”观念生产习俗

  传统的“中和”观念认为,人应于自然、万物等寻求一种平衡。桂江船家的生产习俗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生产习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按在内部流行的规则所进行的生活资料的生产”[4]。桂江船家生产习俗包括捕鱼生产活动、水上运输活动,这些生产活动体现了中庸之道的“中和”观念。

  (一)独特的生产活动、信仰与生产禁忌,体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1. 细致的捕鱼生产活动,是桂江船家原始生产形式的呈现

  桂江流域船家的生产习俗之一是捕鱼生产活动。他们的捕鱼方式又分为渔网捕鱼、鱼鹰捕鱼。渔网捕鱼所使用的渔网拥有许多种类,船家会根据当天水情、捕鱼的种类等情况选择相应的渔网。在捕鱼活动的前一夜由船家女主人取下晾晒的渔网,检查渔网是否完好。船家的渔网捕鱼分为拉网捕鱼和抛网捕鱼两种方式。拉网捕鱼方式的渔网下方的时间点选在拂晓时分,在船家将竹排划至目的地后,船家会站在船头一气呵成将渔网抛入水中,然后在下网的附近赶鱼进网,以增加捕获量。相比拉网捕鱼这种方式,抛网捕鱼方式所捕获的鱼在重量和数量上都劣于拉网捕鱼。

  鱼鹰捕鱼是指使用人工喂养的鸬鹚进行捕鱼。鸬鹚开工下水前,船家通常只会让鸬鹚保持五分饱,但又不能让它们太饿,否则它们会缺少捕鱼的动力。鸬鹚下水捕鱼时,它的脖子通常会被系上一根代表丰收满满寓意的红色绳子,防止其直接将捕获的鱼直接吃下。在成功将猎物交到船民的手上后,鸬鹚通常会得到船民一条小鱼的奖励。鸬鹚是一种极为通人性的动物。它们会对接近的陌生人做出警告性的行为,而面对船民时,它们会表现得极度的温顺。在桂林桂江流域船家的几百年的水上生活中,船家与鸬鹚形成了一种合作精神或者可以说是契约精神。日出或者日落时分,是桂江里的鱼最为活跃的时候,船民与鸬鹚共同完成捕鱼活动,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

  2. 真诚的信仰与祈福,是桂江船家对大自然不确定性的一种敬畏

  由于旧时科技水平的低下,桂江船家要想收获颇丰,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还要寄希望于大自然以及神灵的庇佑。在此观念下,船家们寻求顺应自然、神灵,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信仰。

  桂江的船民将妈祖视作自己生产过程中的保护神,对妈祖非常地尊敬。“明清以后,妈祖已经升格成为中国沿海各地及内陆河流沿岸信奉的万能之神。人们不仅相信妈祖能够保佑航海安全,而且相信妈祖能够主宰风调雨顺、生儿育女、战争胜负、灾病吉凶”[4]。在出发捕鱼前,桂江船家一定要向妈祖祷告。桂林市平乐县的桂江船家,都会在当地的妈祖上三支香,并附上祷告语,祈求自己捕鱼顺利成功。这些祷告语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召唤妈祖等神灵抵抗航行上的妖魔鬼怪;二是祈祷自己和家人朋友在出航时能够平平安安地归来,有着祝福之意。这些祷告语都蕴含船家对美好生活的意义。在桂林的毛村,有座叫作“圣母宫”的神庙,神庙供奉的主神为妈祖。在船家心中,妈祖就是他们普遍的信仰,船家逢年过节都要摆上祭祀用品进行祭祀。有些比较讲究的船家在每次出航的时候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祭祀。“圣母宫”里的神像分别为关帝、关平、周仓、官氏夫人、吴氏夫人、郑氏夫人、盘古王、广福王、雷祖王、龙王、龙女、观音菩萨、善财童子以及土地公。庞大的神灵体系,反映船家的信仰丰富,在大自然的不确定因素下,祈求他们出航平安。

  3. 神秘的生产过程的禁忌,体现顺应自然的观念

  船家对影响生产的禁忌非常忌讳,反映了他们顺应自然的观念,这些观念寄托了收成与防止灾害的愿望。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桂江船家非常注意形态和意态的忌讳。

  形态忌讳是指行为人在活动过程中避免与不吉利的事件产生联系。船家也非常在意生产过程前后与不吉利后果间的联系。例如,在饭桌前,如果已经吃饱饭或者中途有事情出去,他们需要将筷子平整地放置在桌面上,而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上,因为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香就是插在一碗米上。将筷子插在碗上的行为与祭拜神灵活动相像,这显然不符合时宜。同时,包括鱼在内的菜肴不能贪图便利而将其翻转另外一面,吃饭用的碗筷瓢羹不能随便翻转方向,这样的形态与船翻滚沉没相似。船头是祭祀神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不允许做一些不尊重神灵的事情。例如,在船头的位置清洗物品、宰杀牲畜等。船家依靠桂江生存,在当天出船捕鱼时,他们会祈求他们心中的保护神保佑丰收和平安。关于船家的礼节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桂江船家非常注重日常行为习惯。

  意态忌讳是指行为人避免道出与不吉利事件相联系的言语。由于水上的事故率比岸上高,船家最忌讳在打鱼过程中说出与事故相关的字体。例如,“翻”“反”“四”“桑”等字眼。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不吉利的字眼,他们会灵活应变。例如遇到“四”,他们就会说“两双”,遇到带“翻”“反”字的词语,他们会换成“起”或“转”。他们的船也忌讳使用或者放置与“桑”有关的事物,例如造船使用桑木,船上放置桑麻等。船民们认为,这一类不吉利的东西会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概率。

  桂江船家相信万物有灵。桂江上的船家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皆通灵,包括水下的“水鬼”。与陆地上许多人家的狩猎活动一样,船民们对自己的行踪严格保密。如果船民们将自己的捕鱼目的地说了出来,他们认为水下的鱼就会提前通知目的地的鱼撤离,导致自己的收成减少。同时,船民们担心如果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地后,水下的“水鬼”听见了就会提前到自己的目的地进行埋伏加害自己。船家如果遇上了哪个不守礼节的船民询问了自己的目的地后,他们通常会报上一些吉利的地名。

  (二)新时代的转型发展———顺应人与社会的和谐

  1. 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船家的货物运输活动,顺应了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桂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平乐的三江口是桂江和漓江分界线,同时也连接着广西的桂林和梧州两个重要城市。桂江水域宽、流量大,流经广西的梧州、广东的德庆、肇庆等多个城市,最终经珠江三角洲汇入大海。这些天然的条件,使桂江从古至今都是水上交通要道。“根据记载,桂江从12世纪以来便成了北上运输的中转站。食盐、桂林铜器、药材、建筑材料等享誉全国的产品都从桂江的水路出发”。在这些条件下,部分船家就可以依靠运输货物谋生,捕鱼当作副业。平乐的部分船家谈到关于水路运输贸易问题时,他们形容在水上运输就跟在陆地开货车一样,每天到处奔忙,哪里有货就去哪里,他们从来不会挑剔。船家们在装货过程中非常细心,任何货物都必须摆放得整整齐齐,就算船碰撞也不会掉下,而一旦遇到下雨天他们就给货物裹一块油布。在陆地与航空运输不发达的时代,他们把货物从桂林运到梧州、肇庆、广州,又从那边运一些桂林本土需要的货物回来,反复如此。在运输淡季时,他们便会兼职捕鱼,在沿途的码头、闹市售卖,附近居民就会过来收购一空。这样船家便赚取了一些额外的生活收入。

  此外,桂江船家在转型发展中,寻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认同感。对于搞运输的船家来说,出远门对他们就说就是家常便饭,有水上货运需求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在货物的运输活动中,因为彼此的群体认同意识,他们会相互帮助。部分船家如果和货主成为合作伙伴,在船家自己非常忙的情况下,船家会将这笔生意介绍给自己相识并且信任的其他船家。如此以往,船家之间的认同感慢慢加深。

  从船家利用桂江天然的地理优势转型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桂江的船家拥有精明、团结、吃苦耐劳的精神,寻求家庭的幸福生活,顺应了市场化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潮流。

  2.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船家的旅游客运活动,顺应了人与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部分船家找到了新的谋生方式。桂林山水作为一道举世闻名的风景,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游客想要一睹桂林山水的风光,便可以通过观光船的方式游览风景。在经济的推动作用下,船家会购进小型的观光船或者直接自造观光小篷船进行旅游客运活动。在节假日期间,船家们的旅游收入可以比打鱼或者货运更加可观。桂江一位船家曾提到,现在桂林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许多游客喜欢通过乘坐游船、篷船欣赏桂林山水。桂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响彻全中国乃至世界,在桂林极力发展旅游业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既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也成为许多船家的收入来源,反映了船家善于抓住时代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多方面打造谋生技能,主动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覃德清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 桂江流域文化底蕴与社会发展的审美人类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郑芳.论平乐船家的起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1).

  [4]两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原文出处:丘祖原,祁晓冰.“中和”观念下的桂江流域船家生产习俗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0):110-1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