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锣花”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形态一直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它也广泛地影响和支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地域中人民的历史文化的缩影。本文调查的地点是粤东的五华县,这里的居民操客家方言,客家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客家山歌、汉剧、七盏灯、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竹马舞、锣花等等。其中“锣花”又是这些民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广泛流传于五华县的梅林镇、龙村镇和安流镇等地。
“锣花”艺术传入五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一种“奉朝”仪式,并由“奉朝”仪式中“请神拜朝、发兵、招兵、安灶、奏表、更朝、送神”这七个程式中贯穿的“锣花”表演演变而来。“奉朝”仪式盛行于清朝,当时五华县奉朝仪式的代表性人物是余三法师。此人的“锣花”技艺非常高超,后授徒古兆侍郎,古兆侍郎又授徒古清左(法号:古左侍郎)。古清左(1904-1992)是近代“锣花”法事表演的代表性人物,他从小学习奉朝仪式,并终身以此为业。民国时期,他带领弟子李阿四和邹杏香经常活跃在梅州及其周边地区,每年所接的“奉朝”法事达到了二百多场。
解放后,破四旧之风对农村的民间艺术影响较大,“锣花”的表演迅速减少。再加上“锣花”的技艺较难掌握,致使学习“锣花”法事的人越来越少。幸有邹杏香的传人黄永洪,得到了邹杏香的口传身授,掌握了全套的“奉朝”仪式,而李阿四则终身没有传人。改革开放后,各类文化艺术百花齐放。民间的各种祭祖、庙会、安龙、转火等活动大都愿意请法师去做“奉朝”法事,以祈求家族兴旺和农业丰收等。近年来,“奉朝”法事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永洪,经常带领其子黄焕军活跃在五华县及周边县市的各类祈福活动中,黄焕军也在逐步学习和掌握“锣花”的表演技巧。
二、“锣花”的艺术特点
“锣花”源于“奉朝”,据黄永洪介绍:“奉朝”中的“奉”是指奉上金钱、银钱、蜡烛、香火的意思;“朝”是指朝天大会,奉拜神灵的意思,也就是递交奏表给玉皇大帝。整个奉朝仪式中都贯穿着“锣花”的表演,表演者手拿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吹、舞、打的形式载歌载舞。那一声声高亢的号角,一次次有力的锣声和表演者动人翩翩的舞姿,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真诚祈求和对未来的种种期望,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手舞足蹈来祈求风调雨顺的远古文化中。“锣花”表演者在演唱的内容上,会根据不同仪式的需要来改变,演唱的文本已经在解放初期的破四旧中烧毁,现今没有文本。
“锣花”表演中使用的道具由牛号角、锣、鼓、扇子、花手绢、梏印、圣梏、草席组成。其中牛号角、梏印和圣梏都为重要的请神法器。吹奏牛号角用于通知道教的陈、林、李三奶娘;圣梏则可以了解各位神明有没有到位;梏印又称通帝印,是对神明到位的确认(神明到位了就敲一下)。草席是做法的场地,通过草席可以确定做法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做法人需脱鞋在草席上做法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草席的方位确定在整个仪式中至关重要,因为它的方位决定了所请的不同神兵。其中东位是九余兵,南位是八万兵,西位是六用兵,北位是五极兵,中位是三千兵。根据每个方位的不同,“锣花“表演的唱腔和内容也有所变化。
三、“锣花”表演的个案调查一例
2012年5月11日,笔者在五华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五华县民间的“锣花”表演进行了实录。对象是省级传承人黄永洪主持的五华县梅林镇陈家转火仪式。梅林镇位于县城南部51公里处,那里有人口5万多人,是现今“锣花”法事最为活跃的地方。
1、准备工作
仪式人员选择场地,准备道具和服装。场地位于陈家大门前的空地上,正中间铺一张草席。仪式所用的道具为整套奉朝仪式的道具,摆放在草席一旁。仪式服装两套,黄永洪穿红色道士服装,其子黄焕军男扮女装,穿花裙。两人面向北方站于草席中间,另一乐手在草席外左侧坐下。
2、仪式过程
整场“奉朝”仪式分为七个程式,分别是:第一场,请神拜朝(三人吹奏号角);第二场,发兵;第三场,安灶(请神明保佑东家来年丰收);第四场,奏表(请玉帝保佑东家);第五场,招兵差将;第六场,更朝(吃饭,帕粮回家,即吃不完的食物就用手帕包回家);第七场,送神。整场仪式都始终贯穿“锣花”的表演。
整套仪式少则五、六个小时,长则八、九个小时才能完成,以下是请神拜朝和发兵程式的部分过程介绍。
首先,父子两人脱鞋站于草席中间。执仪人黄永洪右手拿锣,左手执号角(现为铜制);其子男扮女装,右手拿扇子,左手执号角并拿花手绢;旁边的乐手手拿一面小鼓和号角,在草席外坐下。接着,黄永洪开始敲锣,数声锣响过后,三人一起吹号角。三人吹奏的号角节奏相同,此段意为请神。请神完毕,两人放下号角开始念唱。演唱时,长乐句的前半段都由黄永洪独唱,后半段与其子齐唱。当唱完一个方位,需要变换方位时,都会出现一段充当过渡的舞蹈和器乐片段。这一过渡段主要是敲锣、吹号角和跳舞(向前甩八字步),其子左手拿手绢叉腰,右手不停的舞扇子。两人面对面逆时针跳数圈,跳完再吹号角,号角吹完就过渡到下一个的方位表演。这种程式一直要在北、西、南、东四个方位依次做完,意为请四面八方的神仙和恳请神仙发兵。
3、“锣花”表演中曲调的演唱特点
整个“锣花”的曲调表演主要表现为“一领众和”的特点。演唱的音调为典型的客家小调音调,羽调式,调式音列为LADOREMi的四音列组成。曲调的拍子较为零乱,经常以三拍子和二拍子来组成一个乐句,非常符合我国民间念唱艺术中以五拍子为主的特征。打击乐节奏较为固定,大多作为连接句贯穿于念唱旋律的乐句之间。“锣花”表演中,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演唱旋律大多类似,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为主。见下方谱例“锣花”北位的表演音乐片段(数声号角声后,锣声响起,随后接演唱声部):
四、“锣花”艺术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梅州市政府和五华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2月“锣花”艺术被广东省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进一步抢救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五华县政府还专门针对“锣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了一个五年的保护计划。虽然政府在“锣花”的保护和传承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就目前“锣花”这门表演艺术的现状来看,还是令人担忧。具体情况表现如下:
1、“锣花”艺术的生存环境变化
一般来说,当一种文化形态已经与传统观念、日常生活相背离的时候,传统的文化要么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得以流传,要么就会被新的文化形态所替代,这是文化变迁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后,五华县的经济形态已由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为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体形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也变得更为的开阔,一些老、旧的民间习俗、礼仪和信仰正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步淡化甚至抛弃。另外,传统的父权家族礼俗制度也已经开始动摇,以前在礼俗中受到排斥的妇女,现在大多成为家庭礼俗的主要执掌者,她们自然会在家庭中将那些经常排斥自己的礼俗活动进行简化甚至抛弃。这些因素都使得“锣花”艺术的生存环境在逐渐减小。
2、“锣花”艺术的传承困境
“非遗”文化的保护主要靠传承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经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去传承这一缺乏“钱途”的职业。甚至五华县周边县市的一些技术娴熟的表演者也纷纷改行,不愿去从事这一又苦又累,挣钱又少的职业。
3、对“锣花”艺术的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的投入是对“锣花”艺术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五华县是一个全国的贫困县,地方的财政非常薄弱,政府投入“锣花”艺术的保护资金非常有限。社会各界对“锣花”艺术的保护认识不够,基本没有个人或团体来资助“锣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五、对“锣花”艺术的保护所面临的思考
现在的五华县境内,能完整完成“奉朝”仪式的只有黄永洪带领的团队。因此,对“锣花”艺术的保护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目前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锣花”艺术的音乐文本进行恢复和重建
“锣花”的音乐文本在解放初期的破四旧中已经烧毁,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记录“锣花”的音乐文本(最关键的是唱词部分的内容),并进行保护。“锣花”的动作表演可以通过录像进行保存,为以后的传承、发展提供原始依据。
2、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文化具有“以人为载体”的鲜明特征,“锣花”艺术的传承主要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因此保护好传承人就是对该艺术的最好保护。对此,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给予传承人有力的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而社会各界也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关怀力度,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鼓励他们将这一“锣花”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培养下一代“锣花”表演人才
“锣花”艺术的表演并非一人能够完成,它需要靠一个团队的共同合作。当前,黄永洪正在向其子黄焕军传授“锣花”技艺,但由于“锣花”的技巧和口诀内容较多,黄焕军还未全面掌握“锣花”的技艺。笔者认为,在五华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要培养好下一代“锣花”表演人才,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如在经费上鼓励“锣花”传承人进行师徒传承,打破现在这种保守的家族传承;对学习“锣花”艺术的尖子人才进行奖励;为“锣花”艺术的表演提供更多的平台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有效的促进下一代“锣花”表演人才的培养,保留住“锣花”表演人才。
六、结语
“锣花”作为五华县民间的一种主要仪式活动,不仅反映了五华客家的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纵观“锣花”艺术的六百年历史,当前是它发展中最低谷的时期。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它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对“锣花”艺术的研究,希望给“锣花”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也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各界对保护“锣花”艺术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五华县志[Z].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法]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沈丽华.五华县安流镇神庆典的田野调查[J].民俗学刊,2001(1).
摘要: 民间丧葬仪式的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21世纪以来,民间丧葬仪式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成果丰硕。研究者没有将丧葬仅仅当作孤立的仪式看待,而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透视,以全面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 民间; 丧葬仪式; 述要;...
从古至今,婚姻缔结从来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件,不分国家不分地区。因此结婚时的仪式也显得神圣而庄重。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封建婚姻文化开始逐步瓦解,自由文明的风气开始影响婚俗文化.1近代中国婚姻观念的变革1.1婚姻自由成为法律条文近代中国婚俗文化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
当食物成为一种媒介时, 当地域饮食文化是一种传播仪式时, 当地域饮食文化是一种文化记忆时, 食物所承载的意义就超过了其物质属性。相比起其他文化形式, 食物的传播过程更顺畅, 妥协性接受的趋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