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

来源:福建茶叶 作者:周琳莎
发布于:2019-09-16 共2954字

  摘    要: 作为“人类伟大的领路人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其试图在文学艺术中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分析阐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文艺观,推动西方非理性主义文论思潮的产生。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美学对文学作品的生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本能升华和无意识创作这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弗洛伊德文艺观,进一步揭示无意识与性本能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性本能; 无意识; 白日梦;

  作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 把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这种精神分析文艺观不仅仅对文学,而且对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也是性本能的升华。因此,弗洛伊德以无意识取代意识,以非理性取代理性的文艺观,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罗格斯中心主义。

  1、 文学创作内驱力是白日梦———性本能的升华

  “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1]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明确指出白日梦是人的幻想,其来源于儿童时候的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游戏中儿童具有主导性地位。根据儿童的成长经验,笔者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具有普适性。因为通常年幼的游戏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寄托着每一个儿童年幼的梦想。白日梦的满足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这种白日梦充分地显示于游戏之中。

  儿童长大之后尽管不再做游戏,但也不会放弃这种白日梦的实现的快乐。成人善于通过幻想来促进白日梦的实现。尤其是作家,作家的幻想相当于童年时期的游戏,而其创造的作品其实是幻想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一定的关联。”[1]可见,成人的幻想其实取决于现实中未能满足的愿望,幻想行为往往促进了作家的创作。因此,弗洛伊德把幻想看成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补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后便进入想象的世界中,通过幻想替代现实。这种未满足愿望的宣泄其本质是对现实欲望的渴求。善于创造的作家由于内在欲望被压抑,便通过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从而释放被压抑的欲望。幻想,是作家自由的选择形式,是生命的欢乐的源泉,也是成年人有目的性的一种想象。在成人的幻想领域,每个人不合理的“本我”趋向于合理,本能满足于一种无压抑的实现。可见,无论是儿童时期游戏的满足还是成年幻想的替代,究其根源其实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每个人身上都有力比多,即性本能、本我,主要表现为渴望权力的一种意志。力比多通常遵循着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在儿童时期,本我占据统治地位,人可以依据快乐原则无拘无束地表达各种情感与欲望。但随着人格不断发展,快乐原则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人的本能欲望可能与道德和法律相互冲突。现实原则成为了每个人自我遵循的主要原则,力比多逐渐在现实中受到节制,被迫压抑。但其实本我的快乐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儿童或者成人将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通过艺术的升华、转换,从而将本能的欲望得到宣泄。因此,受到压抑的性本能便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形式或途径得到升华与满足。这种形式或途径通常表现为作家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家的文艺作品。

  “伴随着文明而来的种种不满,实乃性本能在文化压力下畸形发展的必然借口。性本能不满足的部分乃大量升华,缔造文明中最庄严最美妙的成功。”[3]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打造现实中没有的游戏世界,成为世界的主角;成人通过幻想创造出艺术作品,从而满足快乐需求。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这种创造的艺术成为了被压抑的性本能的一种有效宣泄,也是一种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升华。作为创作者,其善于巧妙地将性本能的压抑巧妙地转换成文学创作。作为接收者,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性本能欲望而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满足。我们不用因为自我而感到害羞,反而能够作品中享受我们的白日梦。作为现实生活参与者而言,我们渴望看到自己生活在别人的作品中的投射。在这种道德和美学的保护下,我们往往能够心安理得地观看者别人的生活,从而达到自我愿望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
 

  2 、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因是无意识活动———压抑的展现

  白日梦是创作者创作的内在驱动力,而无意识活动则是驱动力背后的根本动因。“无意识是人们受到压抑而没有被意识到的充满本能和欲望的心理活动。”[4]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把人的精神领域分成为了三个层次:前意识、意识、无意识。其中,无意识是被压抑之物,主要表现为每个人的意识系统中会对无意识系统中的欲望起抑制作用。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无意识与意识自始至终都是相互联系的,无意识始终在指导着意识作用的发挥。可见,无意识活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因。

  “艺术家的创作也同梦一样,是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5]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因为艺术家创作时往往很难察觉这是自身的无意识。创作者通常将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作为自己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这种无意识的创作其实是非理性主义的文艺观,这也直接否认创作者的自觉意识。通常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艺术构思再到具体表现,创作者的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源于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文艺观,它们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导向。但是创作者在具体的创作中往往可能会产生灵感,这其实是无意识的直觉作用。可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非自觉性通常不能排斥整体的自觉性,而无意识因素往往在意识的支配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歌德曾经在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自称在四个星期中“一口气写成了”,并且认为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因素。这正符合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无意识在人类生活中是异常活跃的,随时寻求着爆发。”[6]

  作为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也有的精神机制。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还要深入到那深不可测的无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进一步去揭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真实,而非浮于表面的真实。可见,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因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本能活动。无意识是有意识的铺垫,日常生活经验的无意识积累是为有意识地创作作铺垫。

  可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围绕着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与创作本质等问题。弗洛伊德将文艺创作等同于白日梦的实现,他以无意识,非理性根本上打破了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这样的白日梦文论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突破性的影响,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无意识心理分析作家创作的先河。但是关于性欲升华说与无意识创作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观点,他的创作文艺观缺少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和美学基础,因此弗洛伊德白日梦文论观容易受到攻击或歪曲,存在一定偏颇之处。

  参考文献

  [1][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着.侯国良译.创作家与白日梦.文艺理论研究,1981:3, 3.
  [3][奥]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72.
  [4]黄宝富.欲望的策略——弗洛伊德文学理论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
  [5] [瑞士]维雷娜.卡斯特.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33年:34.
  [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新译,商务印刷馆,1987:171.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周琳莎.浅析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文艺观[J].福建茶叶,2019,41(05):27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