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形象研究的相关范畴、复杂性及主要方式(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4 共7508字

  ( 二) 经验的复杂性。

  经验世界始终比我们预料得要复杂得多。文化框架、行为方式和集体心理在经验世界里会形成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们利用框架来进行批评、论证和整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帮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提取所研究形象的高度概括性的特征。但是,由于形象所建基的文化生命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加上这些文化生命体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某些旧有的文化生命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亡,某些新生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涌现。而对经验模式、对实践的体验并不总能及时体现在固有的文化模式或者文化框架之中,文化惯例有时候也成为阻碍对特定历史时期共存的各种形象进行鉴别的屏障。与此同时,来自于书本和各种网络资源的资料中的各种概念、思想等与日常生活仍然有差距。所以,基于这些来源的形象研究对于人类的行为方式的反映不够全面。退一步来看,即使这些资源可以全面反映形象,这些资料本身既无法和价值等级相联系,也无法建构理论体系。同时,主体在对异国形象的体验过程中也承担了双重角色,这也增加了经验的复杂性。

  正如费正清所说: “传教士作者们逐渐变得欣赏起中国文化传统并被其所影响。他们试图在这种文化中扮演学者的角色,进而影响和改造这种文化。他们发现自己在双向通道上忙碌。他们把中国的形象传递给西方,同时又在帮助形成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点”( 刘登阁 周云芳 35) .

  ( 三) 表述的复杂性。

  史密斯认为,一切知识形式,都是建立在历史和社会场合中的各种实践的复杂产物。同样,它们负载了文化价值并以这些价值为基础( 史密斯145) .在形象研究中,负载了文化价值的各类集体想象物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语言的、象征的和文化的要素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形象主体的话语实践活动非常突出。在这方面,福柯对形象主体的二元特征有明确的描述。他一方面强调主体在话语实践中建构自己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认为主体受到话语规则的引导和限定。为了研究话语形式与非话语领域( 机制、政治事件、经济运作和过程) 之间的关系,福柯将言语行为关系分成了三个层面: 主要的或现实的关系体系; 次要的或反思的关系体系; 可称为对话性的关系体系。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福柯认为做言语行为分析的首要问题是话语权利,即: “在大量的言说个体中,谁理所应当支配这种语言? 谁是语言的所有者? 谁从语言中获得了其特殊性及其威望?反过来说,语言从什么人那里即使没有得到保障,至少获得了真理的资格? 那些享有约定俗成的或习惯成自然的、经过法律核准的或自发认可的权利,进行这种对话的个人状况如何?”( 萨拉森135) .这些言语表述方面的不同突显将会对形象描述产生很大影响。

  鉴于上述言语表述上的复杂性,形象研究的误区也很突出。巴柔的研究表明,形象研究常常陷入一个误区: 讨论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就好像形象是现实的一个“相似物”一样( 孟华 122) .巴柔认为,“对形象的研究应该较为注重探讨形象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注视者文化,不要一味探究形象的’真实‘程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必须了解注视者文化的基础、组成成分、运作机制和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象是语言( 关于他者的语言) ; 在此意义上,形象显然反射出了它所指称的、表示的现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形象的逻辑性,在于其’真实性‘,而非其’错误性‘”( 孟华 123) .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形成形象的内部结构与真实的内在属性以及形象主体对形象的认识深度不一也是构成形象复杂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跨域建构形象时都应该予以重视。

  三、形象跨域转换的基点与方式。

  形象跨域转换的基点主要是异国空间,其转换方式则体现为形象映射的三种主要方式,形象糅合、截搭与连通。形象研究中特别重视异国空间的研究,涉及按照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而对空间进行分割的原则,其特点是内部与外部相结合,根据认知参照点来突显其重要之处。巴柔认为: “异国空间常常处于一个神话化的过程中: 在一个文化形象中,空间并不是连续的,亦非一致的。一个’神话‘思想提高了所有地点的身价,它孤立了某些地点,谴责了另一些,又使某些地点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以及一个选定集体的真正的归属圈; 而面对这个代表了和谐宇宙的地点,空间的另一部分则担负起了混沌的负面角色。人们还将关注一切可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构的因素”( 孟华135) .可以说,形象学在这里导致了一种普遍与差别的拓扑学,从而使得空间研究在本质上体现出形象表征。

  形象跨域转换过程中的实体研究也非常重要,这是不同文化域之间的形象映射。从文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面事实来看,借鉴雷蒙德·威廉斯( Williams 41-71) 的文化三分法,我们可以考虑文化域之间形象映射的三种重要方式。

  威廉斯首先划分了作为理想典范的文化,“它是完美、普遍价值的体现,因而分析要做的工作就是探寻、发现那些艺术家和作家的生活或者他们的作品中的永恒价值”( 史密斯 26) .作为典范文化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形象映射突显的是形象糅合和形象截搭,突出了主流诗学对异域典范文化的文化利用和形象整合与再造。对这一点,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描述得非常明确。后殖民理论研究也涉及到东方典范被西方学术整合、利用的过程。史景迁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也表明了西方社会将中国形象与西方宗教经典相截搭的事实。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曾写过一本专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象地描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如何出于自身的需要对中国的经典文化进行不同侧面的突显。正如中国学者周宁指出的那样: “西方文化构筑的中国形象,重要的是确立中国形象在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形象与西方文化在西方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对立关系。中国形象的功能不是某种程度上反映或认识中国的现实,而是作为他者帮助确认了西方有关地缘文明的观念秩序”( 周宁宋炳辉 155) .中国儒家学说及其主要代表作品《论语》在西方经典化的过程,泰戈尔诗歌在西方经典化的过程,都充分说明了经典文化的形象映射是整合和再造的结果,可能与其在来源文化的经典意义相距甚远,但是在形式上填充了异国形象的一个空缺的实体位置。

  威廉斯划分的第二类文化是作为“文献记录”的文化,“其中记录了人类的思想、语言、制度、习俗和经验,部分是作为描述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分类,其中,通过把它们与理想典范进行比较,通过对受质疑的文本品质的参照或是通过对文化出现其中的特定传统和社会的参照,人们对文化做出评价”( 史密斯 27) .由于作为文献纪录的文化基于文化制度,这一类文化域在形象映射时呈现出文化相似、形象借用的特点。例如,美国电影理论研究者马克·诺马斯考察了英国制片人保罗·罗萨关于纪录片的着作在日本电影理论界的引入和接受情况。罗萨的《纪录片》在欧美一度流传,但在日本,特别是被厚木塔卡翻译后,其受重视的程度欧美各国无法企及。罗萨在日本的影响也许会令西方读者吃惊。尽管罗萨的专着《纪录片》( 1935 年) 曾被欧美读者广泛阅读,但它却被视为致力于推广英国纪录片的一部书,而不是一部纪录片理论意义上的圣经。甚至在关于英国纪录片运动悠久历史的描述中,纪录片也只被一带而过。与此相反,日本的电影制片人和研究者把罗萨的名字看得和爱因斯坦、巴拉兹、普多金夫、安海姆、闵斯特伯格、纳及以及维尔托夫一样重要。日本的制片人关于纪录片的制作灵感来自罗萨,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事实。日本的影片制片人为把纪录片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杰出层次做出了努力。换言之,在一个英国制片人( 罗萨) 的影响下,日本制造商拍摄的电影构成了最好的战前日本纪录片,并且以此产生了一个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发展。这是形象借用的一个典型实例。

  威廉斯划分的第三类文化是作为社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由此它表达了社会群体的情感结构,因此,应该依照日常行为和社会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依照它们在艺术和知识中的位置,对它加以分析、澄清和评价”( 史密斯 27) .

  在这种文化方式之下,不同文化域之间的形象映射体现出文化类同、形象类同的特点,更多地突显出对应连通和类推连通等特质。由于各种文化中的人们对日常生活以及基于生活方式的社会生活的体验有相通之处,人们对时间、空间等的生命体验,人们对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都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结果,而人们的认知方式体现出共性特征,所以在通过这些文化域进行形象映射时其类同性比较突出。

  当然,在把文化作为社会的概念化过程中,依照它的语境,仍然需要更加精细的形象研究。例如可以使用双极性来描述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即: “认同性和与此相辅相成的相异性,相异性一词在这里被视作身份认同的对立和补充”( 孟华121) .

  结 语。

  通过对形象研究的相关范畴、形象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形象研究的基点和方式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进一步集中于这些关系: 形象是什么与主体是怎样知道的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 形象主体多种假设和预想与认识社会的过程之间的关系。在形象研究中,重要的是确立复杂性的含义。

  此外,形象研究的结构性也非常重要。因为,由文本或实践所体现的形象价值,只有在一个社会的现行“情感结构”中才有意义。由于任何试图重建形象的努力仍然止步于近似,所以形象研究的复杂性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狄泽林克 方维规: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比较文学》3( 2007) : 152-67.

  [Dyserink, Hugo, and Fang Weigui. “Imagology.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3 ( 2007) : 152-67.]

  刘登阁 周云芳: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Liu,Dengge,and Zhou Yunfa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an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Beijing: China SocialSciences Press,200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