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施,出身于德国土托斯推托的一个银行家庭。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法学、哲学与经济学,参与自由学生活动,也撰写过一些有关社会变革与女性解放的论文。1919年,任耶那大学教师,比较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念。
1920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3 年,成为图林根工人政府司法部长。希特勒掌政之后,开始逃亡。1936 年,开始在美国生活,此后在各个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相关教学与理论探究活动。柯尔施是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版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该书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本书中,柯尔施基于辩证的视角讲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并通过对于这种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并根据这种运用,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这一理论特征,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完整性进行分析。
一、关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柯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38.这种总体性,是柯尔施强调的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标志。相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识之间本质的区别是,柯尔施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柯尔施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对于认识论的整体性,历史观的整体性以及革命观的整体性。
(一)认识论的整体性
柯尔施认为从哲学的逻辑来看,整体优于部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住总体的东西,才能把握住最真实、稳定、可靠的东西。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在柯尔施看来,这一观点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指出马克思主义自身哲学逻辑欠缺,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进行分裂,将唯物史观简化成一门实证科学,这是很浅显的。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关于对于认识事物的方法,即从抽象认识上升到具体认识的方法,是其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依据,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出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是大脑简单地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而且他们认为这种反应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即简单地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简单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柯尔施认为,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相符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1]22- 23在柯尔施看来,假如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理论进行分析,一定能够发现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其在精神理念与意识形态层面存在一定的关联,类似于社会政治实践领域,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相互关联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以及其指导思想,都是在与资产阶级相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柯尔施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运动是一个有机总体,理论与实践为辩证统一的整体,不应把经济在社会整体中单独分离给予实证性观察。而且,这一整体并非随便混在一起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通过个体社会实践运动进行关联。
(二)历史观的整体性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具体的有机联系整体,不应该以孤立的眼光来看待无产阶级革命。柯尔施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他指出,社会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国家和纯粹的意识形态。这点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柯尔施认为每个要素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的立体联系网络。柯尔施所强调的总体性观点,应该是把无产阶级的革命与社会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和文化方面有效地统一起来的观点。柯尔施强调,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把讨论的重点放在经济基础上,并在经济基础上引出了政治概念、法权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认为一切都是经济决定的。柯尔施认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法律、文化、宗教等因素在社会总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柯尔施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认为是经济决定论,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发展做出的贡献。他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统一在一个社会中,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革命观的整体性
柯尔施指出,哲学与社会阶级革命活动作为社会历史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这一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在柯尔施认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辩证统一的这一理论特征,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将其运用到自己本国的具体实践中。因此,在柯尔施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也体现其存在较强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他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创造的既不是实证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实证的科学。它从始至终是对现存社会的理论批判,也是实际的批判”[2].换句话说,哲学能够解释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渊源。柯尔施认为,无产阶级在不断追求自身解放和在实际的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有了整体的认识,并逐步有了整体意识,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整体,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他们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看作是一个整体,不但反对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私有制,还反对基于私有制之上的意识形态。此外,无产阶级能够把他们自己作为一个整体开看待,通过在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斗争能力。
二、关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完整性研究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由历史的发展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表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形成阶段
在 1843 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发表,意味着第一阶段的开始,而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味着这一阶段的终结。这一阶段,工人运动逐步发展起来,此时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一种总体性的革命理论的特性,这是由于哲学思想长久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的和把握的理论”,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22- 23.因此,柯尔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理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辩证统一的结果,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些不同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统一体,因此能够保持理论上的完整性。
(二)受挫阶段
这一阶段的开端在 1848 年 6 月,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革命,并于 19 世纪末期结束。这段时期,工人运动不再高涨,资本主义逐步获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被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肢解,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瓦解,这不仅致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方面的理论受到了严重挫折,而且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分开。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具体实践之外的理论,成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批判,不能有效地指导革命。因此,柯尔施批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他们能够从马克思的主要着作《资本论》中的历史材料和经济理论材料之间做出区分;但是他们一次证明的全部东西是,他们根本不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正方法。”[1]24- 25柯尔施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陷入了危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被后来的一些追随者扭曲了。柯尔施认为,在这一阶段,第二国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问题不是现实的问题,忽略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他们教条的思想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并使得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相背离。
(三)回归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 20 世纪初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发表,柯尔施并指出这一阶段将会“延续到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一阶段,出现了回归最初或者是真正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柯尔施指出,尽管列宁关心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在无产阶级斗争以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斗争中所担负的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哲学的理论性问题。但是,这些指导性问题也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实践需要出发的,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关键性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所以,在柯尔施看来,这一阶段只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开始,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相关问题的新思考,新探究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强调理论与实践内在统一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关联。因此“必须从历史的、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把所有这些较早和较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看成是历史演变的产物”[3].因此,关于柯尔施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完整性特征的具体阐述。形成、受挫、回归这三个阶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且还体现了这一理论由统一,到遭受挫折而分离,然后再到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辩证发展过程展现了柯尔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这一理论特征的描述。
三、研究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意义
柯尔施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特性是总体性,即整体性与完整性。柯尔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主要是总体性。这一总体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层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而言,为借助评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来推动社会革命产生,这是一个整体。进而,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形成社会实际的整体性,这一政治与经济层面的辩证关系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准则,得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认可。
从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视角进行分析,柯尔施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其把意识形态和社会活动相互关联,强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价值。然而,要明确柯尔施在证明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的时候,仅仅将其当作实践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并未全方位、较为具体的阐述问题实质,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实证主义意味。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柯尔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这种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理论上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进行有效的指导。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与哲学的关联,认为社会的每个因素,每个环节都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总体。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有效的批判,这不仅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阻止了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并且为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性指导,进而使得广大学者能够进一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作为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的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价值。通过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本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此外,柯尔施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及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原则的重要性,不仅一定程度上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特征,并且,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楠 ,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德]柯尔施。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C]//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50.
[3][德]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M].王楠 ,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0.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又是实践的, 但是第二国际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不明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忽视哲学和政治的关系, 只是局限在经济斗争上, 陷入改良主义。以考茨基为主的思想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