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论文第七篇:汉唐两代乐舞的特点对比及其传承发展
摘要:汉唐两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两大拥有全盛时代的朝代,其历史文化可谓是对后世极具影响力和传承意义。而这两大朝代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两大高峰时期,这缘于其时代的鼎盛以及开放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唐两代为我们留下了特有的遗存文化,即乐舞。本文将浅谈汉唐两朝典型乐舞的风格比较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汉唐;典型乐舞;风格比较;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作为历朝历代中的两大盛世,其留存的各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和传承。舞蹈作为礼乐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项艺术类型。在汉唐两朝中,乐舞都是其舞蹈艺术的重要表现类型,它既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也是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在封建社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对于舞蹈的表现和所追求的舞蹈美学是不同的。对于汉唐两个大一统的朝代来说,对于乐舞的追求以及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反映着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对于不同的遗留文化,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知晓他们的存在以及更好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经历了无数朝代,无数变革,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唐两个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鼎盛时代。在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中,这两个时期的舞蹈最负盛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千年遗存下来的古文化,需要很好地继承与发展。两个不同时期,各自乐舞文化也不尽相同,相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奠基了共同乐舞文化的艺术特色,相异的发展思想也使得舞蹈在共同中又创造着各自的迥异,展现了各自时代舞蹈的独特芬芳。
一、两朝乐舞发展的共性
(一)相似的历史背景
乐舞在汉唐两个时期能够达到顶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汉唐两朝的历史背景相似。两朝皆是在天下动乱之后成就了大一统,上层建筑的进步带来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迎来了思想及个性的解放。汉唐的乐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较之前朝的黑暗、混乱的统治时期,汉唐实现了国家大一统,这促使乐舞文化在封建社会土壤中茁壮成长。受社会环境影响,两朝的乐舞都更加灵动绰约,展现出当朝一派繁荣的景象。不仅受大一统的影响,同时两朝的统治者都善于外交和对外交流,因此两朝乐舞都有结合异域的特色,再结合异域色彩浓厚的演奏工具和服饰,使得乐舞在两朝的发展都更加丰富多彩。
(二)正确的发展思想
两朝的乐舞发展受到时代的影响,使其更为开放与合理。表演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不断地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这一发展理念不仅存在于宫廷之中,同样也存在于民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使得民间的乐舞不断得到发展,展现人们当时安定美好的生活。在汉朝,其不仅传承了楚舞的风格,同时也对本朝代的乐舞不断进行充实和丰富;而在唐朝,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使得整个时代的乐舞更大程度上的结合了异域的风情,使乐舞更具有表演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双重性。
二、汉唐各具特色的乐舞
(一)两朝格调差异不同
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在汉朝更加欣赏自由感性的民间乐舞,至此民间乐舞得到了上层的肯定,也被命名为俗乐舞,即百戏。百戏在汉朝是作为上层社会重要娱乐内容的。当然随着汉朝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的生活逐渐安定,下层阶级人民也开始通过乐舞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乐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一来,汉朝乐舞便迎来了以“俗”为美的时代。汉朝乐舞更多体现的是平常百姓的现实生活,其中流露出质朴、纯真、自然韵律和美感。
和汉代的以“俗”为美不同,唐代乐舞多是大气磅礴,恢宏霸气,大唐盛世的每一角落都彰显着雍容华贵。唐代更为开放的外交环境,使乐舞在更大程度上吸收不同的文化精华,并不断地融会贯通,使乐舞的展现形式不断壮大。同时唐代宫廷乐舞也摒弃了旧朝代的严谨与呆板,更多是大胆丰富的想象。唐代乐舞大放异彩,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二)两朝的艺术功能不同
在汉朝,百戏具有舞蹈艺术的娱乐和教化双重功能,舞蹈从前朝礼乐制度下的治国工具逐渐转变成为以欣赏、娱乐为目的的表演形式。汉代舞蹈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它更加贴近生活,不仅存在于上层阶级更是下层百姓用以表达对生活热爱程度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而唐代舞蹈除去寓教于乐的功能,同时更注重舞蹈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唐代舞蹈除了具备汉代舞蹈娱乐和教化的功能,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注重抒情。同时受外来舞蹈文化的影响,其摆脱了政治功能的束缚,突破了古代仪式舞的艺术形式,重视人内在的心理活动,着重强调舞蹈内容的表达。
(三)两朝审美方面的不同
汉代舞蹈在审美方面讲求轻盈曼妙、美丑相兼。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好细腰,统治者个人的喜好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许多舞者为了得到宠爱,得到统治者所要的细腰之美,甚至会被饿死。所以在汉朝时对于乐舞表演者的体态更注重轻盈的特色。
到了唐代,唐人对舞蹈的审美,则注重圆曲性之美,舞蹈豁达开放。唐人改变了以往传统对人体美的观念,一反汉代赵飞燕式的“清瘦之美”,崇尚杨贵妃式的“以肥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为唐代美的标志,唐代这一审美观的变化影响着舞蹈艺术成果的转变。舞者们也不再要求身材纤瘦,并利用肥美的特点创造独具一格的舞蹈。这样的审美是古代审美观的一次重大改变。
三、汉唐乐舞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起源于劳动。我国境内的崖画舞蹈图像与古今文化典籍记载了远古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孙颖教授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汉唐舞蹈文化与美学理论为依据,以汉唐乐舞的艺术风格与明清戏曲舞蹈为借鉴,通过对汉画像砖舞人形象与敦煌壁画乐舞形象的模拟与复活,创建了汉唐古典舞体系,创作了《铜雀伎》《踏歌》《楚腰》等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舞蹈的新天地。汉唐古典舞在21世纪的发展与创新中,涌现出许多像孔德辛的舞剧《孔子·采薇舞》和王舸、韩瑾的汉唐古典舞《桃夭》等具有古典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新作品。
而乐舞的传承不仅仅需要这些学者的不断创新,同样还需要运用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知道乐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唐乐舞,目前知晓的人甚少,所以对于汉唐乐舞的传承首要目标是传播,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汉唐乐舞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汉唐乐舞的传承人也应该积极地对舞蹈表演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汉唐乐舞的魅力传播更广。传承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继承,对于汉唐乐舞的继承传承表演者也要更加重视,对于幼年的乐舞表演者积极培养其对于乐舞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闫盈盈.汉唐典型乐舞风格比较及传承[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佘旭.从汉画像石、砖中的典型舞姿——浅谈汉代舞蹈的朴拙之风[J].作家. 2013(12):251-252.
[3]董定一.浅议汉唐西域乐舞赋的创作原因与赋体特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0-74.
[4]吴洁.从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乐舞看我国汉唐时期胡、俗乐的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7.
[5]李婷婷,洛毛措,冯光.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研究——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研究为例[J].戏剧之家. 2016(18):164-165+167.
[6]朱若昀.所见中文文本敦煌乐舞艺术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