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古代赵国女子舞蹈中的“踮屣步”及其传承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1-27 共2156字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艺术是集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而戏曲当中的舞蹈又是中国古典舞蹈重要的一支,也是中国戏曲重要的表现手段。戏曲舞蹈表演和中国古典舞表演都是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讲究“手、眼、身、法、步”的整体协调配合外,还要注意“形、神、劲、律”的自我把握。今天笔者将古代赵国时期的女子舞蹈中的“踮屣步”与河北省武安落子剧《端花》一折中的“蹬蹬步”做一对比研究,探究其动作形成的渊源,分析其动作风格、特点及传承发展规律,考古以证今,为寻求舞蹈传承、发展及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据文献记载,古代赵国时期赵地一带的女子舞蹈中有一种动作叫“踮屣步”,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舞步,文人雅士多有描述。

  而“踮屣步”与武安落子戏《端花》一折中的“蹬蹬步”有什么关联呢?我们要从武安落子说起,武安落子(又名落儿腔),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涉县、磁县、沙河、临漳、魏县等地,是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民间剧种,是国务院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之一。《端花》是武安落子传统剧目《兴隆山》中的一折,全剧共分“赏花”“端花”“对花”三个部分。“端花”是其中主要场次,也是全剧精彩看点的一折,其中丫环春红是剧中主要角色。春红在“端花”一折中仅四句台词,完全是靠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及各种有特色的身段动作表演,表现出如何端花、爱花、护花及在端花过程中如何克服环境障碍,运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来体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1958年,《端花》一折在挖掘整理时又做了大量修改,其中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表演技巧,从生活出发丰富了春红“端花”中的单人舞情节,这样《端花》一折便更多的以动作身段表演为主。《端花》一折中有一种特色鲜明的“蹬蹬步”就是两腿并拢,双膝微颤,立半脚掌交替蹬地移动这个动作,从中我们会发现“踮屣步”与“蹬蹬步”之间微妙的联系。

  从历史角度分析,赵地舞蹈中的“踮屣步”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这种踮起脚尖跳舞类似现代芭蕾的舞步,我们也可从“邯郸学步”中得到考证。有文章提到,相传寿陵的少年曾“学行于邯郸”,实际是学习当地优美的舞步。但是他既没有学会赵国轻盈优美的舞步,又忘却了自己原来行走步法,于是只好“匍匐而归”,爬行回去。从专家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一是赵地舞蹈舞姿优美,引得各地外来的爱好者前来学习取经;二是其中踮起脚尖舞蹈的“踮屣步”是有一定难度的,学习起来难免摔倒,故而有人为讽刺那些学不好或是不好好学的人,编出一个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至今相传了两千多年。

  1940年《武安县志》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这说明武安平调落子是老百姓痴迷的地方戏,但由于落子戏中多语言低俗龌龊,性格粗野,故在这一时期禁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落子《端花》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之一。落子《端花》在表演时穿的鞋是牛皮底,比现在我们的软底舞鞋稍硬,因此对地面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太滑,否则也会影响表演。落子《端花》一折中丫环春红的表演大都在立半脚掌快速移动配合情节变化上肢动作,其舞步与“踮屣步”的描述十分相像,可见赵地的“踮屣步”就是现在落子戏中的“花帮步”,而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蹬蹬步”。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事业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方法是“创造”,创造的方法被一如既往地鼓励,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经过了若干年的漫长演变,其土壤之上的传统文化形态均发生变异。而留存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方式与进入当代的社会生活产生距离,难以与新时代对接,新的时代自然需要当代的艺术家们创造出丰硕的果实来为当下社会服务。在这样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下,一方面需要留住自己的根;另一方面又要为当下服务。于是,从实际出发的创造行为阐发出共同的理想,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找寻立身之本,努力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契合,着眼于建立既有中华品格同时又能为当代人服务的当代艺术形式。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许多彰显民族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也开始重获生机,就国家级非遗武安平调落子而言,如何提高武安平调落子的影响力,扩大其受众群体,让平调落子以星火燎原之势传承下去,是作为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研究地方戏曲并将其艺术的再现与舞台的舞蹈作品较少,尤其在我们河北省更是少见,其中根据河北沧州落子创作的舞蹈《放风筝》作为我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是河北省歌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多次在世界各国演出,并获得了各种奖项。

  据了解对武安平调落子进行理论研究及创新还没有深入展开,传承保护好武安平调落子,以新时代精神创新舞台作品,正如当今社会各种舞台艺术形式交织融合,推陈出新,戏曲与舞蹈、杂技与舞蹈、武术与舞蹈、曲艺与舞蹈等,都在做着大胆的创新变革,这些文艺形式均借鉴舞蹈艺术呈现于舞台,不但提高了艺术的欣赏性,更体现了我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参考文献:

  [1]周大明.《河北舞蹈史》.科学出版社,2009.
  [2]杨善群.《谈燕赵的歌舞艺术》.燕赵文化,2006(1).
  [3]蔺玉堂.《研究员杨善群撰文指出古代赵国有类似芭蕾的舞蹈》.光明日报,2006.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