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大气科学论文 >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作者:陈嘉禾
发布于:2018-03-27 共3323字
  2、板块构造学说
  
  加拿大科学家威尔荪提出破碎的岩石圈就像破裂的鸡蛋壳,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的大陆块,称为板块,这些板块可以小心地拼接起来,板块上既可以有陆地也可以有海洋或者只有其一。威尔荪就把大陆漂移说、海地扩张说、地球板块说综合后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阐述地球岩石圈板块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不断缓慢移动的地质理论,揭示地球各板块的形成、运动和消减的规律。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们深入研究地幔深处,发现存在的热对流以及海底存在的扩张运动,认为地壳、地幔、地核是构成地球的三大主要部分,地核温度通常保持在6000℃左右,地幔温度通常处于1000-3000℃范围内,地幔中的浆状物质如同铁炉中的铁水一般,将其命名为岩浆,岩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可以发生对流。而地球表面不规则的破碎板块便如同船只般飘荡在地幔岩浆上。借助岩浆的对流运动,板块便出现漂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相遇便会发生挤压、碰撞、分离,一般都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这种在不同大小的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相背运动,称为分离:第二种是板块间相向运动,称为汇聚;第三种是平行相切运动,称为滑动。
  
  特征各异的板块边界,按照相互运动形式分为三种边界:分离型边界、汇聚型边界、转换型边界。其中分离型边界是指地幔物质经过上涌、冷凝后形成新的位于洋中脊两侧边缘的洋底岩石圈,比如马里亚纳海沟。汇聚型边界是指两个碰撞穿插消亡的板块,比如两个大洋板块在海沟相撞,密度大的板块向下俯冲回到地幔,碰撞处演变为深海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出现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便是属于此列;大洋板块与大陆相撞,密度较大、位置较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下面,形成沿着大陆边缘的隆起及火山山脉,智利海沟和安第斯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转换型边界则是指两个板块反向平行移动,互相剪切活动,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比如形成地壳断层。不论运动形式差异,但驱动板块发生位移的力量来自于地幔中大规模岩浆的对流运动产生的能量。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原因,对地球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原因解释,如地震、火山等发生,同时还能够阐述地质研究中的很多理论概念,对地质学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四、未来地球变迁的思考
  
  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地幔中的对流是通过受热物质的运动进行能量的传递。而对于地幔中对流圈是怎样出现的,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对流运动中能量是否会递减,直到停止?在大洋中存在大规模的海沟、洋中脊,随着板块间不停歇的运动,海水是否会源源不断进入地幔,地幔是否温度会降下低?或者海水量减少?其他悬存的问题涉及到对流运动或板块之间的关系,比如东非大裂谷是否会称为非洲大陆分裂的边界?关注地球变迁的蛛丝马迹,借用一句话“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结语:总之,在深入阅读和探索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除了知识上的收获外,我更是产生了心灵上的触动。魏格纳用他那短暂的一生造就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一伟大财富,但他的这个伟大理论却是在其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其实,在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如同魏格纳一样的优秀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可能是短暂的,但他们留下的光芒却足以给后代照亮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光明道路。
原文出处:陈嘉禾.由大陆漂移学说引发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气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