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现象学视野认识文艺创作灵感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09 共9408字
摘要

  灵感是人类思维中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会伴随着灵感思维。但与别的活动相比,文艺创作对灵感的依赖显然大于别的领域。探讨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进而探讨文学艺术的本质,也对我们有意识地促进灵感思维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灵感现象追本溯源,探讨当前灵感理论的局限性和灵感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现象学视野将灵感理论推进到生活世界、存在论和身体现象学的层面,探讨灵感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当前灵感理论进行新的阐释与补充,探讨促进灵感产生的基本方法。

  一、当前文艺创作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与存在问题

  许多经典文艺作品的产生与灵感有着重要的关系,《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歌德听到一个少年因失恋而自杀的消息,“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罗曼· 罗兰在霞尼古勒山远眺夕阳时“看到”的一个从地平线上走来的形象,而“安娜· 卡列尼娜”的形象是托尔斯泰某一天在沙发上恍惚见到的,《D 小调四重奏曲》则是音乐家舒伯特在碾磨咖啡时突然想到的一种旋律……文艺创作如此地依赖灵感的产生,以至于有许多理论家认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①。

  ( 一) 文艺创作灵感的基本特点

  一是灵感的突发性。其来临毫无征兆,黑格尔曾说: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的躺在青草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②费尔巴哈也认为: “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表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③我国古代也指出灵感的产生过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④。灵感完全不受思维者的控制,人们不能预测灵感,也不能主动寻求灵感,灵感来无影、去无踪,这是灵感的主要特点。

  二是灵感来临时的不可抗拒性和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一旦来临,人们就处于被灵感所支配的状态,因此,诗人必须把捉灵感。“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盖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寻不出。”①因此,这就要求一旦灵感来临,诗人须“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鹊落,少纵即逝也”②。相应地,随着灵感对诗人的支配,诗人进入一种迷狂状态,时而形容枯槁,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激情勃发,时而心灰意冷。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③三是灵感的独创性。对于诗人或艺术家来讲,大部分灵感不仅是不期而遇、稍纵即逝,更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性体验。“如果一个灵感不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那么同一个灵感更不会在两个人身上发生,这便是创作世界为什么无边无际、永不穷竭的原因。”④灵感的突发性、不可控性,使灵感发生的时间、过程具有强烈的偶发性,导致灵感的不可重复性和个别性。文艺创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灵感的千差万别、不可重复。

  ( 二) 中西主要文艺创作灵感理论

  由于上述灵感思维的基本特点,自从文艺作品产生以来,中西文艺创作理论就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灵感产生的奥秘,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灵感理论。具体来讲,这些灵感理论大致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神赐说。由于灵感的不可控性、突发性特点,许多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将灵感视为神灵的恩赐。在希腊神话中,缪斯作为文艺女神,是诗及艺术的来源,《荷马史诗》开篇就说: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致命的忿怒……”⑤酒神狄奥尼索斯自由、放纵的精神,也是艺术的来源之一。西方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人都信奉灵感来自于神赐: “那些美好的诗歌不是人写的,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写的,是神的作品,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神依附在诗人身上,支配着诗人。”⑥所以,诗人的迷狂,“由诗神凭附而来的”⑦。在中国,陆机的“天机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认灵感来自于神赐: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⑧神赐说抓住了灵感思维的偶发性及诗人的迷独性并试图进行解释,但这种解释将灵感放在了一个不可知的唯心主义语境之中。

  二是天才说。一些文艺理论家则认为灵感并不来自于神,而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天才,是艺术家独特个性的展示。典型的如诗人雪莱,认为灵感是内发的、不可控的,这种不可控的灵感来自于诗人的天才: “诗人是不可领会的灵感之祭司。”⑨康德也认为: 艺术家是拥有“知性的直观性”的天才,这一“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 禀赋) ……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瑏瑠。中国古代也有文艺理论家认为: 灵感的来源与“童心”、“性灵”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也认为灵感的产生与诗人的天才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是生活积累说。生活积累说认为: 灵感产生的基础是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由于偶然的原因,一下子茅塞顿开、文思泉涌,形成灵感。因此,灵感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积累: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瑏瑡在西方,定势理论的奠基人乌兹纳杰也认为: “在产生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之前要有一种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定势---对一定积极性的准备。”托尔斯泰也曾对构思中的“选择”深有体会地说: “思考,反反复复思考拟定中非常庞大的作品里要写的人物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考虑百万种可能组合中择取一种。”瑏琐只有经历反复的思考和准备,灵感才有可能产生。

  ( 三) 当前主要文艺创作灵感理论的不足及其原因

  上述灵感理论,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倾向: 灵感的神灵论倾向与主体论倾向。其中,神赐说认为灵感来自于神灵,属于典型的神灵论倾向; 生活积累说认为灵感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属于典型的主体论倾向。而天才说则介于二者之间: 从表面上看,天才说认为灵感来自于艺术家的天赋,是主体论; 但天才说又将艺术家的天赋归结为一种不可解释的神秘因素,可以说,从天赋的角度来讲,天才说有强烈的神灵论倾向,因为它不能说明天才的来源。那么,灵感到底来自于主体还是神灵? 上述两种倾向各有其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神灵论倾向的不足之处在于: 将神灵与形成天才的不可控因素视为灵感思维的主因,强化灵感的不可控性。古希腊将艺术作品视为“缪斯”附体后的产物,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正如许多艺术家发现的那样,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苦思冥想是灵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灵感的产生总是与主体的辛勤劳动有关,与主体掌握的技艺有关。神灵论倾向忽视了灵感中的主体因素。而灵感的主体论倾向则认为灵感是主体的产物,而作为主体的产物,灵感本质上就是一种可被主体控制的思维,这就与上述灵感思维的不可控性、迷狂性产生了矛盾。可以说,一旦将灵感视为主体的产物,本质上就取消了灵感思维的空灵性和迷狂性。同时,主体概念是一个在认识论思维中形成的概念,人类为什么会生成为主体目前仍是认识论思维的盲点。如何解释灵感中的不可控性,仍是主体论倾向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

  神灵论形成了灵感理论的不可知论。在神灵论的基础上,人们根本无法探讨灵感的产生及思维规律; 反之,主体倾向则不认可灵感现象的不可控性。神灵论与主体论作为两种相反的理论倾向,在灵感问题上都显示了理论的两难性。那么,这种理论的两难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考察神灵论,可以看出,它重在说明灵感的来源,也就是说,灵感现象的原初产生来自于某一个神灵的附体,对此,人类无能为力; 考察主体论,则发现,它强调灵感产生过程中的积累以及灵感的不可控性。天才论则是将神灵与主体相结合的理论,在灵感的终极来源上,天才论倾向于神灵论,在灵感的最终形成中,认为只有作为天才的主体才有可能形成灵感。因此,天才论是神灵论与主体论的结合。上述三灵感理论,实际上从神灵与主体两个方向探讨了灵感的来源及最终产生。

  那么,神灵与主体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主体的概念来自于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人类所拥有的力量,这一力量使得人类从自然中逸出并逐渐征服了自然。认识论哲学正是这一过程的反映。在认识论哲学中,人与客体两分,人类拥用了先天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它,人类拥有了战胜自然的能力。康德的哲学,一方面为认识论哲学开辟了道路; 但另一方面,也预留了认识论哲学的盲点: 人类不需为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进行辩护和证明,从而使得认识论哲学始终无法说明主体力量的来源。

  因此,认识论哲学也被称为“主体形而上学”.那么,这种不需为自己能力辩护的主体,与神灵有什么区别呢? 在某种程度上,主体正拥有着神灵的力量,因为他不用论证自己能力的来源。本质上讲,所有以天才为基础的概念,都与上帝、神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不用为自己的能力进行论证。在“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的上帝创造者的旁边,走出了创造性的艺术家---一个‘上帝的替身',另一种上帝”①。从这一角度来讲,以神灵为导向和以主体为导向的灵感论,本质上并不具备根本的不同---它们都强调灵感思维是一种神秘性的思维。对这一神秘性的思维,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说明来源及其产生的过程。

  正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认识论哲学基础上,由于认识论哲学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人们不可能解释灵感现象的突发性、不可控性与独创性。但是,灵感现象真的是奠基于主体吗? 灵感真的是主体意识之内的事吗? 主体的力量真的只能来自于神灵而不能论证吗? 现象学认为: 所有的人类活动,来自于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生活世界建构了人类意识; 另一方面,人类意识通过自身的“意向性”又建构了他的外在世界。因此,生活世界与人的意识意向性之间的关系,才是事物得以奠基的基础,也是形成主体的基础。现象学的哲学追求,为我们在新的哲学视野中重新解释灵感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