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大众美学要的内涵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9 共3382字
摘要

  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一般都重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都懂得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往往忽视文艺创作与美学的关系,致使一些文艺作品没有表现出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具有审美价值。例如,有些相声和小品十分低俗,以丑为美,格调不高。有些影视作品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打打闹闹,经常出现暴力场面:大喊大叫,暴粗口,动拳头,扇耳光,扔东西,砸东西,掀桌子,用这种低劣的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和生活矛盾,实在毫无审美价值,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文艺作品要引人向善,引人向上,这就要求解决好创作与美学的关系。创作者要有强烈的审美意识,用美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要知道,发现了美便发现了生活的本质。

  先是发现美,然后表现美,这样就能本质地反映生活,使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眼中有美,笔下有美,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本事;发现美,表现美,这是文艺创作的正道。解决好文艺创作与美学的关系,便可形成正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使作品能表现真善美的东西,具有审美价值,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文学创作的实践已经证明:文艺美学是指导文艺创作的理论,大众美学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宝。大众美学把学者手中的美学变为大众手中的美学,美学不再神秘,美学为众人所用。众人践行美学,人人都来讲美、爱美、追求美,提高每个人的美学修养。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全民族爱美”“全社会爱美”“全民爱美”.这就是大众美学要“三全”.

  怎样“三全”?

  先说“全民族爱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民族大家庭,“全民族爱美”是说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每个民族都要爱美,每个民族都应成为美丽民族。例如美丽藏族、美丽苗族、美丽蒙古族--56个民族56朵花,群芳吐艳,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就变成了可爱的民族百花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全民族爱美蔚然成风,爱美的潜意识深入人心,每个民族都会用美的标准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美化自己的民族,使自己的民族以美的姿态立于华夏民族之林。

  但也勿庸讳言,由于历史和地域的种种原因,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快有慢,彼此差异较大,很不平衡,有贫富之分,文野之分。面对这样互有差异的民族现实,要实现全民族爱美并非易事,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首先要搞好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构建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和谐产生美,民族和谐其乐无穷。在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氛围中,各民族共同发展,互相帮助,对口支援,让贫困落后的民族也日渐富裕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一种民族大爱和民族美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很值得珍视。

  我们讲“全民族爱美”,就要用现代的审美观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和风情,区分精华与糟粕,该保留的则留,不该保留的则弃,特别是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粗俗不雅的东西,应毫不可惜地加以清除。“全民族爱美”要高扬“美”的旗帜,大胆地移风易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全民族爱美”是要各个民族爱美;“全社会爱美”则是要各行各业爱美。

  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各行各业聚集在一起,进行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活动。社会是人们互相交换劳动赖以生存的大家庭,谁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大家庭变得美好!盛世多福,乱世多难,古人有深刻的体会:“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改革盛世”已经向我们走来,我们是幸运者。我们不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革盛世,而且期盼它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好,方方面面都美好,让生活在盛世的人们赞不绝口。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美丽的,空气是新鲜的,吃的蔬菜瓜果是无毒的,出门的交通是方便的,住的房子是安全的,日用百货是美观的。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把自己的行业变成美的行业,成为美的创造者和守望者,为全社会提供美的物质产品或美的精神产品。社会因各行各业爱美而变得更美好,全社会的消费者也因各行各业的爱美而提高了对生活、对社会的满意度。例如,园艺师是美的创造者,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美化环境,城市因绿化而变得花香鸟语,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宜居城市的人们该是多么惬意。再例如,建筑行业的天职是建造华屋居所,通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和建筑者的精心施工,建筑物形态各异,成为凝固的雕塑,美的载体,艺术魅力可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林和建筑两个行业是城市美容的化妆师,其从业者是美的天使,用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业,不断地创造美,为社会增添美色。推而广之,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成为美的天使,美的创造者,用美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业,不断为社会提供美的物质产品和美的精神产品。如果不用美的标准来规范,不讲职业道德,粗制滥造,呈现在市场的商品就可能是傻大黑粗,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呈现在书店里、银幕上、网络上的精神产品,就可能低俗不堪,无美可言。为了消灭这些不美的东西,我们必须提倡全社会爱美,各行各业爱美,增强美的意识,自觉生产美的产品,让所有社会成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美,产生美好的心情:觉得我们的社会可爱,处处有美,时时有美,不但自然环境美,而且衣食住行也美。

  “全社会爱美”是对各行各业的要求;“全民爱美”则是对每个人的要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在“文革”时期,人性泯灭,爱美的人性被抑制,爱美的权利被剥夺。那时的主流媒体片面提倡“艰苦奋斗”,“忆苦思甜”,不准谈吃谈穿,种花养鱼也挨批判。那时曾听大人物说:坐沙发,吹电扇,这怎么行呢?岂不变“修”了?报上宣传“铁姑娘”,年轻姑娘不敢穿花衣服,男人们把料子服锁在箱子里。擦脂抹粉更不允许,说那是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一切都打上“阶级烙印”,“爱美”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谈美色变”!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的社会环境里,不敢谈美,爱美,追求美,生活单调,枯燥无味。

  改革天地变,人们恢复了爱美的天性,收回了爱美的权利,从城市到乡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公开地、理直气壮地谈美爱美追求美,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讲究吃好穿好,享受美衣美食带来的幸福。全民爱美,已成为时尚;全民爱美的时代已经到来。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衣食足,知礼节,摆脱了贫困的人们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程度,注意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讲美爱美追求美,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反映,也是高素质人群的品位。缺衣少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提高了层次,讲美爱美追求美不再被人说三道四。相反,那些不修边幅、不爱美、不注意自己形象的人被世人诟病,视为异类,口虽不言,目笑存之。

  在爱美的社会氛围日渐变浓的时候,大众美学提倡“全民爱美”正当其时。精神文明建设很需要大众美学,大众美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它引导人们怎样爱美,怎样追求美。

  “全民爱美”的目的是要每个人按美学的要求美化自己的心灵和生活。美化生活是指美化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家庭,自己的衣着打扮和居家环境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留下美的印象。美化心灵是要清除心灵上的尘埃,使自己的心灵美好,善心善意,能做到善解人意,善与人同,善待他人,善与人交,扬人之善,美人之功。心灵美产生行为美和语言美。心灵不美的人,行为丑陋,语言粗俗。在我们的社会里,心灵美好的人并不少见,见于报端的那些“美丽医生”“美丽警察”“美丽教师”感动着13亿中国人。他们心地善良,同情弱者,解人之难,别人做不到的事他们做到了,放射出道德的光芒。

  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相当多的人心灵不够美好。他们不能与人为善,稍不如意便大动干戈,出言不逊,在大庭广众说话也带骂字,污染空气。言语不美行为也不美,乱吐乱扔,车窗外是他们的痰盂,天安门广场是他们的垃圾箱。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清扫的垃圾就有8吨之多。这是天安门广场的不幸,也是国人劣根性的必然表现。言不美,行不美,这是心灵不美的外在表现,容易被人发现;心灵不美的内在表现则很隐蔽,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受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丧尽天良,不择手段,不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明知故犯,顶风作案,制假售假,贪污盗窃,危害社会。由于心灵不美,他们成了骗子、窃贼、贪官、独夫、地痞、流氓、赌徒,为众人所不齿,必然遭受道德的遣责,法律的审判。

  在人吃人的旧社会,鲁迅担心“孩子”也会被吃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而今,心灵不美的人,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应该发出“救救自己”的声音。

  如何救?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用“大众美学”美化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心灵美好的人,“行己有耻”的人。

  人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爱美,我们的社会还会不美吗?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