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走进校园学士论文怎么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0 共9157字
一个剧种的传播史,就是一部剧种的发展史。纵观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黄梅戏剧种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剧种的发展走向和基本面貌。从舞台传播到大众传播,戏曲传播所采用的媒介都无一例外地为黄梅戏所采用,并且每一种方式都取得了多数地方剧种难以企及的成绩。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黄梅戏走进校园学士论文怎么写。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黄梅小学《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已经实施近一年了。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引导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帮助下,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下面,我把课题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汇报一下,敬请各位领导对于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给予指正。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地方戏剧,唱腔婉转动听,角色行当丰富,舞台表演亦庄亦谐,曾经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今天仍然拥有大量的戏迷(以老年人为主体)。它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史,不但烙上了历史的印记,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工作者毕生的心血,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被纳入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当下,由于诸多原因,中青年以下对黄梅戏艺术的兴趣渐趋冷淡,这将极大地影响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大形势下,研究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推进方案意义重大。
其一、对于黄梅小学的特色教育来说,将有利于更好地、稳定地推动本校的“黄梅戏特色教育”进程,彰显我校“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理念,实现本校“传承地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
其二、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养成,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为推进农村小学校园素质教育起到领航的作用。
其三、对于黄梅戏艺术传承来说,将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黄梅戏进校园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模式,为促进黄梅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对黄梅戏教学实践的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有利于激发学生黄梅戏学习兴趣、热情的教学策略,从黄梅戏知识、唱腔、身段与表演多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的养成,引导校园黄梅戏艺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形成校园特色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广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黄梅戏艺术素养,为黄梅戏艺术培养生力军。
2.导引策略的研究。通过班、队会及校园节庆等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黄梅戏导引校园文化繁荣、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融合策略的研究。组织校园艺星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并通过各种媒体做宣传推广。整理相关的活动资料,探寻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之路。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课堂听课、座谈以及对教师、学生的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师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对黄梅戏艺术的兴趣与了解程度。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反思、实践,寻求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有效途径。
3、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素质教育的文献资料和“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最新资料,寻求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关注黄梅戏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
4、经验总结法。将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黄梅戏进校园”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课题研究必须紧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今后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精神。
课题《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策略研究》正是依托于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日渐成为教育改革大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将课题研究融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既可巧借课改的东风,优化课题研究的环境,获得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又使课题研究能够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而不致迷失方向。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
2.课题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基本校情
黄梅小学坐落于一代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几十年来,浓郁的黄梅戏乡土气息浸染着校园文化,在安徽省“打造徽字牌 唱响黄梅戏”的伟大号召中,在安庆市“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热潮中,早在2006年起,学校就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启了“黄梅戏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创办起地方特色教育学校。十年来,黄梅戏艺术教育已经融入了学校的常规教育,黄梅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鉴于这样的基本校情,我们需要探究的不再是黄梅戏艺术课程的初浅引入,而是如何使得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如何使得这门课程有利于黄梅戏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造一个可供借鉴的校园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的范例,是寻找一条适合于义务教育阶段广大学校推动“黄梅戏进校园”的基本策略和路径。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5.5-2015.8)
1.成立研究的领导小组 构建立体式研究网络
为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宜秀区教育局科研组教育专家、罗岭中心学校校长、黄梅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组成课题组的领导机构,发动各学科组长、少先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以及友校黄梅戏教育积极分子,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研究网络,做到了方向有专家引领,问题有领导解决,计划有人制定,任务有人执行,从而保证了课程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
2建立研究的保障机制,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利于学生成长、关乎学校发展的重大举措,集中了学校的所有中坚力量,因此,必须稳步落实好。课题组为此通过会议研究的形式,制定并通过了《课题实施方案》,建立了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使课题组成员能够抛开顾忌、踏实地参与课题研究。
3.总结研究的现有成果,明确研究的目标方向
课题研究作为一项科研任务,必须讲究科学性。了解相关背景和已有成就,对于这项科研任务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可以使我们审慎地思考面临的形式和挑战,有效地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地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确立课题之前,我们通过社会、网络的调查,加上对本校校情的了解,整合了下面的背景资料: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伟大号召下,安徽省内诸多单位纷纷启动了“唱响黄梅戏”活动。安庆市政府、市教育局全力响应这一号召,在全市范围启动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的特色教育工程。各大、中、小学纷纷引进了黄梅戏艺术元素的学习、实践活动。一些大学和专职学校,将黄梅戏艺术设为一项选学课程,设置相应学分或是特别的优越性,以吸引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关注黄梅戏艺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多数把黄梅戏融入艺术课程(尤其是音乐课程);也有的专门开设黄梅戏艺术兴趣小组、兴趣班,比如怀宁县的独秀小学黄梅戏艺术教育试验班,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成果丰硕。更为典型的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故居的黄梅小学,凭借着地域浓郁的黄梅戏乡土文化气氛的优势,创办起“黄梅戏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轰轰烈烈的“黄梅戏进校园活动”推广十多年来,虽然在市内各种大型的综艺活动中不乏“黄梅戏热”,但在各大校园艺术教育领域,几度陷于沉静冷清的境地。黄梅小学却凭借着严凤英大师家乡的地域文化优势,十多年来,在“黄梅戏进校园”的路途上不懈努力,卓有成效。2006年10月,黄梅小学在各级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成立了“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聘请市、区文化馆的专职教师任教,由于黄梅戏本身唱腔圆润、柔美,加上我校所处“严凤英故里”浓厚的本土文化底蕴,黄梅戏教学为众多孩子所喜爱,学员人数与日俱增。2007 年9月在全区率先启动了“黄梅戏进校园”的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努力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与培养人才的土壤。学校坚持“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理念,以“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为契机、以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力图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从而深化素质教育,传承“黄梅戏艺术”,呼应新农村建设。2012年,黄梅小学黄梅戏特色教育正式通过了宜秀区教育局的验收,成为宜秀区第一所农村特色学校。2012年至今,学校在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之路上,不断探索,改进,日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推广将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鉴于这样的背景和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现有成果,课题组成员通过会议研究,确立了“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的策略研究”这个大方向,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详细目标:
1、通过对黄梅戏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引导校园黄梅戏艺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形成校园特色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广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黄梅戏艺术素养,为黄梅戏艺术培养生力军。
2、通过班、队会及校园节庆等平台,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黄梅戏导引校园文化繁荣、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组织校园艺星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做宣传推广,探寻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之路,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有效路径。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9-2016.7)
1、以研训活动推动课题进程
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利用研训活动落实各项任务,并通过研讨、交流,适时小结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推动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研训活动的形式有常态学习、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会议交流等多种方式。
常态学习。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每周三下午的黄梅戏艺术特色教学课堂跟班学习不少于一节课,目的是学唱黄梅戏、了解黄梅戏,使教师自己首先成为黄梅戏艺术爱好者并具备一定的黄梅戏艺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在黄梅戏专业老师的课堂学习艺术课程教学基本的教学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课题组成员跟班学习达400多人次,教师对于黄梅戏艺术的兴趣空前浓厚,而在他们的课堂上,黄梅戏艺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现象也频繁起来。
专题培训。课题组安排了两次大型的黄梅戏艺术专题培训,分别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两次活动也安排在周三下午的黄梅戏艺术课上,面向的是全体师生。专题培训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黄梅戏的唱腔表演,侧重于唱和演的指导;二是黄梅戏的源流发展,侧重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前者以动态展示的方式,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兴趣;而后者则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激起了大家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2016年12月,安庆市教育局基教科在安庆黄梅戏职业艺术学校组织了全市范围的黄梅戏艺术培训活动,我们课题组高度重视这次大型的、专业的培训活动,选派了四位教师参与培训,其中两位是课题组负责人。培训中四位老师表现勇敢而积极,得到基教科领导和专家老师的好评。
教学研讨。教学研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组成员观摩专家老师的艺术课堂,实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点,通过研讨,探究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养成的教学策略。二是课题组成员互相观摩学科课堂教学,通过交流研讨,探究出以黄梅戏艺术为抓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两类教学研讨我们分期进行,2015-2016年度上学期,课题组侧重于前者,下学期侧重于后者。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并且不断改进,完善,最后总结形成可行的经验文字。为了找到最适合儿童兴趣培养、个性养成的教学策略,课题组还组织了《我与黄梅戏》问卷调查活动、征文活动,通过卷面数据分析,通过文字的情感流露,找寻黄梅戏艺术与学生心灵、兴趣的契合点。
会议交流。课题任务的推进靠的是积极的实践行动,而任务的上传下达则主要是通过会议交流这个渠道来落实。除却学习研讨,课题组还定期召开会议(每月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有三:一、由课题组成员汇报个人参与研究的概况,包括做出的行动、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惑;二、集体研讨,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三、课题组负责人总结研究上一阶段的成果和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
2、多渠道推进黄梅戏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组织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利用班、队会及校园节庆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黄梅戏导引校园文化繁荣、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十年来,黄梅小学黄梅戏艺术特色教育已经明确显示出它在校园文化繁荣方面的特殊作用。我们知道,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多年来形同虚设,黄梅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当萦绕在学校周边那清脆婉转的黄梅之声飘进校园,飘进教室,在师生们的心中开出美丽动人的黄梅之花,校园就不再是仅有读书之声的校园,学生也不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学生。我们看到兴趣之花蓬勃绽放,个性色彩开始缤纷,校园生活变得活泼,张扬,素质教育的新气象已经潜滋暗长。那么,黄梅戏艺术教育是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导引着校园文化的繁荣、推动着素质教育呢?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活动,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追踪调查,汇总如下:
(1)调整班会,扩大宣传影响。班会课首先是教育宣传的阵地。过去,我们要求各班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两节推广、普及黄梅戏艺术的班会课,通过班会课宣传黄梅戏知识,或者开展黄梅戏艺术表演活动,以激发学生对黄梅戏艺术的喜爱之情。两节课的宣传不是没有效果,但的确影响甚微。自去年9月以来,我们将班会课进行了调整,即每周的班会课不论主题是什么,都开设“黄梅三分钟”,将两节“黄梅戏专题”班会课分散渗透在每一节班会课里。这样,所用的时间并没有增多,推广的频率却提高很多,与学校的特色班教学互为呼应,成为教育常态。而且频率的提高使得推广的形式相应地缤纷多样起来,“名家名段欣赏”“黄梅知识宣传”“黄梅知识问答”“黄梅表演秀”“黄梅曲词颂”“黄梅动态展播”等丰富多彩的黄梅戏主题活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兴趣,有利于让黄梅戏真正走进学生认知,走进学生生活当中。特别指出,我们的“黄梅曲词颂”精选了黄梅戏经典曲目的经典唱词,这些唱词文、情俱美,欣赏、记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实践证明,这种调整行之有效,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真正认识到黄梅戏的美--唱腔美、表演美、曲词美;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了小小戏迷,他们能够随着课间音乐唱一曲,舞一舞。这样的调整,使得班会课还具备了学习的课堂和展示的舞台两大特性,通过它,学生收获了知识,培养、提高了审美能力,也锻炼了胆量、树立了自信,更收获了许多成长的快乐。
(2)借助队会,打造节庆平台。班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节庆平台是展示的舞台,在这里,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本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亮出来,获得肯定和赞赏,小小的荣誉之心得到满足,那不仅仅是一份不可衡量的快乐,更是好学上进的无穷动力之源。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个舞台的神奇魅力,淡化了对节庆活动的组织,节庆活动的举办极少,且没有规律,很多时候只是学生自发的娱乐活动,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不成曲调的小插曲。近些年,我们的活动似乎规律了一些,一年两次--“六一”和“元旦”,但充其量还只是一种半组织半自由化的状态,何以这么说呢?我们在主持人的选择与培训、活动的程序、场地安排等方面是有组织的,但节目的推出仍然是自由化,不训练,无指导,导致表演效果差,预期效应达不到。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关注起节目的质量,开始精心打造节庆这个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学期初,各班中队组织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组织黄梅戏兴趣爱好者参与黄梅戏辅导班的教学训练,在专业老师的培训下学习黄梅戏的唱段表演,为班级节庆表演做预备;其次,各中队借助队会平台发展节目表演的队伍,以自主自愿为前提,当队伍形成起来,有表演基础的黄梅班学员协助老师对参演同学进行表演培训;最后,各班通过队会,借助班班通教学设备开展培训和选拔工作,精选出优质节目。这样,学校集中举办的节庆活动尽管一年只有两次,但每个班级却可以借助队会,让艺术活动经常化。还可以跟其他的节日融合起来,增设节庆表演平台。比如去年圣诞节,支教大学生老师在所代课的四、五年级就举办了圣诞狂欢活动,两个班学生全体参与,黄梅戏表演、歌曲、小品、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节目纷纷登场,学生在开心表演之余,也通过鉴赏评比出参加学校元旦表演的节目。今年五一、母亲节之际,六年级举办了诗歌朗诵会,黄梅戏特色班学员作为特约嘉宾的形式串场表演,使得活动形式更加开放。精心打造的节庆平台,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节庆活动成了全体学生的狂欢活动。活动中,广大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发展了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更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这里,黄梅戏特色班专业化的教学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兴趣的牵引,因此,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专业化教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黄梅艺术传承的要求,也是学生艺术个性发展、校园文化繁荣的导航。
(3)通过宣传平台,营造文化氛围。板报、墙报、文化橱窗以及校园广播是校园最为常态化的文化宣传平台。黄梅戏进校园,不能不启动这些平台;黄梅戏要融进校园文化,就更要成为这些平台常见常新的重要内容。文字宣传、图片更新、新闻剪影是常见的宣传形式。校园文化墙张贴巨幅黄梅戏经典剧目简介;在少先队组织下,班级板报经常更新呈现黄梅戏专题,或是知识简介,或是经典曲辞欣赏;校园文化橱窗也时常呈现黄梅戏专题手抄报、黄梅戏演出剪影和相关的新闻报道。这些宣传图文经常引得学生们驻足观看,谈论,激发他们对黄梅戏艺术的关注,对校园黄梅戏特色文化发展的关注。校园广播主要穿插在课间、中午和放学时间段,以儿歌、民歌和黄梅戏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内容会定期适当更新。喜爱黄梅戏的学生、老师都可以在休息时间跟唱、学习,配合特色班的学习,使黄梅戏启蒙阶段的学生兴趣浓厚。同时,我们也开启了“黄梅小学精灵”网络博客空间,校园动态更新中及时将黄梅戏特色教育的相关信息反映出来,在“黄梅三分钟”时段展播,学生表演的精彩视频会激起他们极大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宣传平台的这些做法,使得黄梅戏艺术文化完全融进了校园文化,成为其中最闪亮的一面旗帜,使得校园充满了特色学校的黄梅韵味。这种文化气息的形成,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
(4)关注留守儿童,实现个性成长。我校是典型的乡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之八十。父母不在身边导致不少孩子内向、怯懦或是调皮、任性。黄梅戏特色班发现他们的天赋,导引他们的兴趣养成,使得不少留守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了他们的个性成长,我们在特色班教学之余,也组织部分孩子在队会活动或是午休时间参与兴趣训练,加上诸多的演出活动,很多孩子变得活泼开朗,集体生活兴趣浓厚,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有些孩子甚至已经有了明确的理想追求。课题研究阶段,研究组成员在对孩子们的观察了解中,将成长显着的一些个例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整理,证明了我校黄梅戏特色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3、探寻校园黄梅戏活动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之路
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艺术,她的生存空间是社会这个大舞台,校园黄梅戏教育只是她传承的一个途径,一个最为基础、最为广泛的一条路径。如果将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与社会文化融合起来,将更有利于戏曲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当然,反过来也会促进黄梅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影响。课题研究阶段,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行动,让校园黄梅之星登上社会大舞台。对于学校,尤其是学生而言,走出校门,登上各种不同的舞台,这是一种跨越,是一种开放式发展,是与大社会的融合。因此,我们关注并寻求校园艺星走出校门的一切可行的路径。
其一、政府宣传、工会和教育部门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我们会积极号召、组织艺星参与。课题研究前,我校参与了多次市、区、镇级文艺汇演活动,社会反响良好。2015年10月,我们推选了十多名黄梅之星参加了宜秀区首届少儿黄梅戏演唱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得到专家好评,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于黄梅戏艺术的热情。2015年11月26日,我校迎来了安庆市特色教育学校评估活动,我们虽然在校园内安设汇报演出的舞台,但却向社会开放,前来观看师生汇报演出的周边群众兴趣高昂,掌声不断,他们用最灿烂的笑容肯定、鼓舞着演出的师生,让大家信心百倍。那天的汇报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亲临现场的领导、专家感动不已。
其二、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络,给予孩子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这是我们多年一贯的做法。面对媒体,孩子们谈感想、抒真情,这是一种表达,也是面对社会的宣传,激励自我也影响他人。面对媒体,孩子们还可以有多种展示的方法,唱一段,演一段,写一段等。2015年9月,安庆青年报记者采访小戏迷们学习历程,孩子们的表达令人心动,文字版见诸报端;2016年4月,油菜花开的美丽季节,86版《红楼梦》史湘云扮演者、现任安庆大学黄梅戏专业课程指导老师郭宵珍,在记者的陪同下带领我校一众小戏迷,走进美丽的田野采风、表演、学习,孩子们兴趣盎然。
其三、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融合。黄梅小学附近是黄梅村文化活动中心。黄梅村自2012年开始全力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鼓励并组织黄梅之星参与村里组织的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端午龙舟节文化活动,重阳敬老活动等。2015年端午,我们黄梅师生登上了龙舟民俗文化的舞台,师生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广大观众;重阳,我们带领一班黄梅之星前往村敬老院为喜爱黄梅戏的老人们表演,那是一次敬老教育,也让孩子们认识到黄梅戏艺术的社会意义。我们也鼓励孩子们在家长引领下参与黄梅广场上的日常文化活动。有不少爱跳舞的孩子会跟大人一同参与广场舞训练,也有一些黄梅之星不时在大人们面前秀一秀黄梅戏。
校园黄梅戏活动就这样一点点融进了社会文化活动,彼此都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黄梅之乡的黄梅氛围更加浓厚。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受乡村学校师资条件、硬件设备和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本课题研究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阻碍。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导致研究活动的开展受限。表现为在职教师人数少,教师教学任务重;受个人自身条件和培训条件影响,教师艺术专业化程度不够,示范性不强。
第二、资金不足,硬件设备没有良好配备影响活动效果。大型文艺展演需要优质的音响设备,我们没有,导致六一、元旦这样的大型活动音响效果很差,难免煞风景,影响师生情绪,使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三、在与社会融合这一块儿,还没有得到稳定的、持续有效的社会支持力量。
第四、作为乡村教师,我们是第一次独立领起一项市级课题研究,没有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要走一些弯路。
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鼓励和大力的支持,更希望得领导们到拨云见日的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