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写作 >

学术史叙述的几种范式(多数人学术史论文写作参考)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1-03 共12407字

  

  现在我们反复强调"学术创新",如前所述,我理解的学术创新至少应具有下面五种条件之一:是否发明了一种新概念或提出一个新观点,或是否获得了一种新的可作为实证根据的资料来源,或是否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是否开辟了一个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领域,或是否创立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 属于创新。而无论哪种创新,都离不开对学术史的研究,否则你怎么知道这是你的"创新"?

  学术史的写法大致有以下五种方法:以书为纲、以人为纲、以时为纲、以词为纲。(从概念演变入手)、以题为纲(依据主题、面向、事件、流派等)等。

  一、"以书为纲"的写法

  "以书为纲"的方法,就是以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为主线来表述思想史、学术史。

  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学术史研究法。从刘歆《七略》以来,历代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经籍志都是使用的这个方法,影响也较为深远。

  以脱胎于《七略》的《汉书艺文志》为例,它将中国汉代及以前的学术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类,每大类又包括- - 些小类。然后每类列出书目,再给出一个归纳性、总结性的结语( 通常被称为"小序"),如"诸子略"里最后一小类"小说家"的内容为: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 -篇。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学术史.png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3]

  《汉书艺文志》这段文字分两部分,上部分止于"右小说十五家, 千三百八十篇。"一句,属于排列的书目单子,以及数量总计交代。这个书目单子可不简单,不仅有书名、篇数的介绍,还有简短的提要,或叙作者,或记时代,或详体例,或考真伪,或指优劣。可惜,所列15部书在隋唐以后都已亡佚了。

  下部分从"小说家者流"到结尾,是《汉书艺文志》对"小说家"这一类目的小序,这部分对此类文献的起源、内容特点、社会功能等做了分析与评论。小说,在汉代又被人称为"丛残小语"[4],即民间口传驳杂短语之记载。《汉书艺文志》上下两部分文字结合在- -起,就使人能够全面地了解汉代"小说"文献的概貌、源流及其学术特点。

  "以书为纲"的学术史体裁主要是目录学著作,古代集大成者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代学术史也有按照"以书为纲"的方式来写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35年),每一篇的内容就是"以书为纲"来铺叙的,如《中国小说史略》目录中的第三篇、第四篇内容为: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汉志》所录小说今俱佚。《伊尹说》。《鬻子说》。《青史子》。《师旷》。《虞初周说》《百家》。《务成子》及《宋子》。

  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

  见存汉人小说皆伪托。东方朔《神异经》,《十洲记》。班固《汉武故事》,《汉武内传》。郭宪《汉武洞冥记》。刘歆《西京杂记》。伶玄《飞燕外传》及汉人《杂事秘辛》

  图书馆学领域也有这样的学术史作品,如王重民先生的《中国目录学史论丛》(1984年)。他写的目录学史基本。上是"以书为纲"的:从向歆父子的《七略》到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再到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魏徵的《隋书经籍志》、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与《通志校雠略》等,窄巷寬衢,- -路写下来,阐述不同时代的目录学演变过程。"下面是《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的目录:

  中国目录学史(先秦至宋末元初)

  第一章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生、发展和系统目录的建成

  第一节我国目录学产生 在奴隶社会时期

  第二节我国目录学在孔子校订 六经和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发展

  第三节系统目 录的建成

  第四节《七略》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古代中古前期我国图书目录事业的进- -步发展

  第一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第二节东汉西晋的官修目录与《汉书艺文志》

  第三节南北朝的官修 目录

  第四节《七志》 和《七录》

  第五节专科目录

  第六节目录学 方法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古代中后期我国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 和繁荣

  第一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第二节《隋书经籍志》

  第三节官修目录

  第四节

  史志目录

  第五节私人藏书目录

  第六节专科目录

  第七节指导阅读的学习书目

  第八节郑樵的 《通志艺文略》、王应麟的《玉海艺文》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第九节郑樵的 《校雠略》和这一时期内目录学理论方法的发展

  《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

  《千顷堂书目》考

  《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的兴起

  论《四库全书总目》

  章学诚的目录学

  清代两个大辑佚家评传

  附:王重民著述目录

  跋(顾廷龙) [6]

  王重民先生这部著作中的"中国目录学史"部分,是在其讲义基础上形成的,余则为选择出来的6篇有关目录学史的论文。书中"目录事业"的称谓、有关奴隶社会与阶级斗争的论述,以及每章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小节的安排,都反映出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所有的强力支配作用。这些内容起着转承启合与润滑文字的作用,可以不必过于留意。王先生对每部目录学经典的探讨、分析才是精华。

  讲美术史要用绘画作品来说话,讲工艺史要用工艺品来说话。文献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载体,"以书为纲"学术史的优点是用文本说话,直接切入了学术发展脉络之中。而且还可依书的内容属性分而述之,易于按照类列来建构学术史的叙说体系。但。

  其不足的地方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作者学术背景与地位、一时代学术消 长点等,皆难以体现出来。

  二、"以人为纲"的写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董乃斌在《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一文中, 提出了三种学术史的范式:以"书"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7].夏中义先生称:""目录体'是以书为单位,这是学术史的特殊范式,也是它的早期范式;学案体'是以人为单位,这是学术史的成长范式,也是它的过渡范式;学术史体是以问题为写作单位,研究思潮与流派的流变,这是现代学术史的基本范式。"[8]

  "以人为纲"的方法,就是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主轴,来讲述思想史、学术史。

  这在文史哲领域里较为常见,如清初黄宗羲(1610- -1695, 字太冲,号梨洲)编的《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刊行于三十二年(1693),有62卷,载录明朝几近三百年学术思想演进概况,述评学者202人。先按学派分列学者之学案,每个学者先列小传,然后辑录学者著述或语录片段,意在使读者得其宗旨,观其堂奧[9].梁启超说:"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黄梨洲之著学案始。"""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梨洲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 便觉得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10]

  《明儒学案》所创"学案体"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如黄宗羲儿子与其弟子后来编纂出来的《宋元学案》(道光十八年(1838) 刊行)、唐鉴的《清学案小识》(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成书)、唐晏《两汉三国学案》(民国三年(1914) 成书)、徐世昌主编的《清儒学案》(民国二十八年(1939) 刊行)等,皆顺其辙迹而成。江藩的《汉学师承记》(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宋学渊源记》(道光二年(1822) 成书)的编写也都有其影子。学案体学术史不是横空出世的,它借鉴了正史中"儒林传"、"文苑传"乃至佛教的"高僧传""传灯录"的传统。

学术史.png

  近现代"以人为纲"的学术史著述也不乏见,如杨东莼(1900- 1979) 的《中国学。

  术史讲话》(1932 年),从上古鬼神术数开篇,到春秋百家学术争鸣、汉代儒术独尊、魏晋道佛教与自然主义、唐宋理学兴起、明清西学东渐与朴学昌盛、清末民初之今文学新文化运动等,都是依人而叙,即按人立小标题,迤逦而行。如其目录的第二讲、第三讲为:

  第二讲学术思想的解放与分野

  概论-

  学术思想的解放一 老子一 孔子一 墨子一 孟子一 稷下派及其他

  庄子一 荀子一韩非一六艺之学及其他

  第三讲学术思想的混合与儒家的独尊

  概论- --吕氏春秋一李斯一 陆贾与贾谊一 黄老之学一 淮南子一 董仲舒

  司马迁-

  刘向刘歆一 王充一

  郑玄一

  经学(11]

  其他如文学领域,"以人为纲"的学术史作品也不少,如汪辟疆(1887- - 1966)的《光宣诗坛点将录》(1925 年),钱仲联(1908一-2003) 主编的《清诗纪事》(1983 年)等。《清诗纪事》[12]是钱仲联先生平生最为用力的著述,他说:"《清诗纪事》于遗民卷后,跨越十朝,厚厚二十二册,于每个作家之前,大量甄录了清及近人关于该作家的评论资料;大部分被收作品,又作本事考订及评论。"[13]该书有1,100万言,体例精审,搜罗宏博,是研究有清一- 朝文学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图书馆学里"以人为纲"的学术史著作不多,但"以人为纲"图书馆史( 包括藏书史)的著作也有,如叶昌炽(1847- 1917) 的《藏书纪事诗》七卷。《藏书纪事诗》初版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收录了1,100余古代藏书家,起于五代终于清末,事迹来源"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14), 以人为目,以诗引事,记载了每位藏书家的藏书乃至抄书、收书、读书、校书、刻书等活动,兼及藏书家的- -些思想、言论。其后,伦明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1935 年)、王賽的《续补藏书纪事诗》、吴则虞的《续藏书纪事诗》等皆为之续作。徐信符的《广东藏书纪事诗》、周退密与宋路霞的《近代上海藏书纪事诗》,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杨立诚与金步瀛的《中国藏书家考略》等,皆其余响。中国私人藏书的通史、断代史、地方史的研究从此渐成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

  "以人为纲"的写法,极好地体现了古人知人论世的知识传统,也便于根据学者的学派宗属依类而叙。但其不足的是"类列易求而大势难贯"[1s],即很难描述--个时代的思潮、风会,也难于阐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学术发展特点以及兴衰原因。

  三、"以时 为纲"的写法

  "以时为纲"的方法,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以时为纲"的体例,如我们看到的《春秋》,就是中国现存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用"以时为纲"的方法写学术史,可以一-年- -年地写,也可以几年为一一个单位(单元)来写。

  例如,我在2001年发表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艰难重建:纪念<图书馆学基础>出版20周年》[16]就是 以时为纲来撰写的。这篇连载文章是《图书馆》杂志为纪念《图书馆学基础》出版20周年约稿的结果,前面还加了编者按。当时的思路是试图从社会背景与学术理性的演进入手,来描述、评析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建过程,所以就选择了"以时为纲"方式。但不是逐年,而是按时间段,大致三年- -节。因为我发现,每过三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会有一个小的变化或特点出现。文章的主要章节如下:

  1.1978年至1981年:《图书馆学基础》的出版,为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兴盛起到了奠基与推动作用。

  2.1982年至1984年:"世界3"理论的引进,显示出新时期图书馆学重构理论的突进意识,但由此发生的一场大讨论却使其陷入了困境。

  3.1985年至1988年:"知识交流说"的崛起使基础理论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出现多元化的格局。

  4.1989年至1991年:图书馆事业走入低谷,"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批评声四起,基础理论研究被迫发生转向并跌入低潮。

  5.1992年至1995年:基础理论研究进入"盘整"阶段。"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热点的出现,信息管理思潮的传播,使得基础理论裹步不前。

  6.1996年至1999年:信息高速公路热、知识经济热、数字图书馆热此起彼伏。数字时代的来临,给基础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为了纪念中国图书馆学教育90周年,我还专门写了一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九十年回望与反思》[17], 这篇文章也是以时为纲来完成叙述的,文章小节如下:

  1.图书馆学的形成及其早期专业特点

  (本节论述图书馆学的形成及早期属于一门经验学科,它有着较强的职业支持功能。但是,一门专业过多地重视应用而忽略理论,对职业的兴趣远远高于学科理智的兴趣,也是有害的。)

  2.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及第- -个繁荣期

  (1920 年一1949 年)(本节指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的,美国人韦棣华创办的文华图专、国内各类短期培训班等,使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但此时期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基本是美国的翻版,重视实用、技术,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基础的培养。此时期大约有30年。)

  3.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二个繁荣期及其跌落(1950 年一1977 年)

  (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存在着扭曲,即专业教育政治挂帅、意识形态干涉学术。而且这样一个病态的发展趋势很快还被急风暴雨式的"文化大革命"给打断了。60年代到70年代专业教育的"断裂",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长远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我国图书馆学的落后。此时期大约也近30年。)

  4.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三个繁荣期及其走低与再兴(1978 年一-2008 年)

  (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在80年代前期为恢复发展期,80年代中后期为鼎盛繁荣期,90年代为变革调整期,新世纪以来为振兴复升期。这期间,图书馆学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丰富,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系列,图书馆学逐步与其相关学科与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等形成"团簇"(cluster), 共同发展壮大。但90年代因专业发展遭遇不景气而采取的突围之举,以及不断追踪国外专业发展势头而尽快实现赶超水平的态势也使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过于功利。)

  5.未来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理性前瞻

  (新世纪以来,图书馆事业的升温导致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新的振兴、发展阶段,由于图书馆或文献信息机构在未来知识社会"知识加油站"的作用会逐步凸显,因此,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是我们未来的理性选择。图书馆学教育应从对信息的关注转向对知识的关注;本科教育应该注重学生"通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注重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时为纲"的优点是使人对某段时间的历史情况得以了解,逐年次月,线条清晰。缺点则在于"时位易定而失之系统",容易割裂-一个大事件、大潮流、大论争的前因与后果。用梁启超的话说,"其本质总不能离账簿式"[I8].

  四、"以词为纲"的写法

  "以词为纲"的方法,就是以关键词等概念语词的产生、演变、发展为主线来研究思想史、文化史变迁。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政治思想或学术思想史。欧美国家近几十年里兴起了概念史研究,了 解此状况可看英国蒙克主编的《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2010年版) [19]. 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 Ruymond Willianms,1921- - 1988)通过概念变迁来审视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他选择了industry (工业)、democracy (民主)、class (阶级)、art (艺术)、culture (文化)这几个当今世界上的重要概念,探讨其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内涵的演变,进而勾勒出思想变迁的文化史地图[20].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industry (工业)这个词在工业革命前指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属性"技术、刻苦、坚毅、勤奋",进入18世纪中期以后渐渐成为- -个集体词,意指制造与生产机构及其活动,19 世纪又有了表征新制度的含义,而在19世纪30年代衍生。

  出了industrialism (工业主义)、industrial revolution (I 工业革命)等概念; de-mocracy(民主)在早期希腊人使用时,意为"由人民治理",但到了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时代才成为英语常用的政治词汇; class (阶级)在18世纪中叶以前指的是学校或大学里的一个级分或群体,之后才有了lower classes (下层阶级)的概念,18 世纪90年代以后又相应出现higher classes (上等阶级)、middle classes (中产阶级)、working classes (劳动阶级)等概念,进入19世纪后, classes prejudice (阶级偏见)、classes consciousness(阶级意识)、classes conflict (阶级冲突)等纷至沓来,标志着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感觉不断在改变; art (艺术)最早指的是技术,artisan (艺匠)、artist(艺术家)原指技术熟练的人,后来artist (艺术家)分化出来单指那些具有想象力或创造性的人,19 世纪40年代以后,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终于表征了一。种特殊的"真实"- imaginative truth (想象的真实),艺术家代表了社会上的特殊的人,artistic (艺术的)、artistical (艺术性的)开始流行; culture ( 文化)原指"培养自然的成长",后又引申为人类训练的过程,18世纪到19世纪初则逐次指"心灵的普遍状态"、"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以及"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21].人类的- -场广大而普遍的思想与感觉的变迁过程,被这些概念、词汇的变化从某一-侧面清晰地揭示出来了。

学术史2.png

  在我们图书馆学领域,通过一些学术概念演变也可以看出学术演进的轨迹。例如我们现在所称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这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最早脱胎于图书馆学的"藏书"、"藏书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藏书建设"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以个体图书馆为基本单位展开研究的,涉及具体馆藏建设的原则、规划、体系、评价、复本、剔旧、保护等。其局限是未能涉及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多馆藏书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以提高本单位或本部门、本地区科学研究的文献保障率。1984 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图书。

  馆工作委员会在大连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肖自力等人提出并积极倡导使用"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之后很快被全国图书情报学界认可、接受并流行开来。当时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的重点是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文献资源建设的布局。可以说,"藏书建设"概念过渡为"文献资源建设"概念,是文献资源建设从微观走向宏观的突出标志[2],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此后国家科委情报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启动的情报资源调查课题,特别是1989年由肖自力主持的国家"七五"社科基金项目"全国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正式立项,将文献资源布局研究引向了实证、应用,也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

  "文献资源"流行了10 年左右,进入9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主题一度热于国内图书馆学界,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到了世纪之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图书馆学界开始直接使用"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建设"来替代"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建设"[23].至此,.

  文献资源建设概念内涵的拓展已经越来越深化。

  概念和词汇对现实是有建构作用的,同时其解构作用也不可小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藏书建设"作为图书馆学-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也曾在图书馆学教学体系之中体现为--门课程。"图书馆藏书"或"馆藏"是当时耳熟能详的词汇,因为当时图书是图书馆收藏的主体。但是期刊、报纸成为图书馆的基本馆藏以后,再加上视音频资料,图书馆学界觉得"图书"不能涵盖这些东西了,就改称"文献",文献作为记录和传播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些出版物。再后来到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图书馆学界又觉得"文献"概念也有局限了,无法概括网页上的东西了,于是使用"信息"."文献资源'

  也改成"信息资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页的东西也是文献的一种展现方式,只不过是呈现载体有了变化,为什么不能继续叫文献呢?为什么不可以继续使用"文献资源'的概念呢?用"文献"来包含网页信息等也是可以的,只要将"文献"所包含的内涵再扩大不就行了吗。术语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术语的稳定性标示着某一专业的稳定性,当术语不断的变来变去,专业知识体系一方面会随之出现动荡,而且会显得专业知识体系无根基可言。

  其实,学术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内涵变化这是常见的事情。如community(社区)这个概念,词源为拉丁文communis, 指"普遍""共同"[24], 后来又有了小型行政区域的这种具有空间意义的语词。人们居住在一个小型区域里,因而有了某些共同属性,而这种共同属性导致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community(社区)作为一个近代词汇是以空间为主轴的。而现代生活中,高档小区楼房里的住户门对门却不知道对方是谁,近在咫尺却没有联系。因此广州市公益人士办"荒岛图书馆",让大家在社区里能彼此发生联系。住在高档小区里的人们,许多人不再按照空间远近来联系,而是按照合适的时间来联系,即每天什么时间和谁去游泳,什么时间相约谁去跳广场舞。社区从空间轴为主变成了时间轴为主,时间社区出现了。在互联网技术和手持终端如此发达的今天,社区又在向主题轴转移,即又出现了主题社区、事件社区、关键词社区。例如以事件、主题建立的众多微信群就是一个新社区。因此,早期以空间为轴建立的社区概念,现在加进了时间含义的时间社区,加进了主题词(或关键词)含义的主题社区,经过叠加变成具有多重含义的一个"三明治",即community (社区,又称社群、共同体)由多重轴、多重因素构成。所以,身处社区的图书馆在开展服务时,不仅要考虑怎样充分发挥馆舍空间的功效,时间及主题因素也需要考虑进来,诸如错时开放、延时开放,以及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来服务读者等。有些主题活动甚至可以走出图书馆,并非局限于图书馆内部。能否开发出吻合社区时间和主题因素的读者服务内容,正在体现着我们图书馆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对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反而可以赋予概念新的内涵,并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可以在使用一个新的概念的同时而不随意丢弃一-个旧的概念。

  现在一些新建的图书馆,名称里已经没有"图书馆"称谓了。应该看到,当大量新建图书馆的称谓不再叫图书馆而叫文化中心或信息中心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图书馆行业面临着消失。图书馆发展状况不好就改头换面,以为这是创新或保持事物生命力的举措,其实这也不尽然。换新名字并非明智之举,因为我们放弃了原有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以后,必然会导致图书馆在社会上的边缘化,也会造成社会公众认识的混乱。有时大众并不知道新的名字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那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不赞赏图书馆改名,虽然名字有点过时,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就像我们出行到火车站,现在哪里还有烧煤的"火车",已经是高铁时代了,但是火车站、火车还可以继续称呼下去。有时候旧的称谓还能透漏出一一个事物的历史信息,让人们知道它经历了什么。

  我本人过去也做过通过概念或语词来探讨学术史发展的类似研究,写过- -篇文章《说"梵本"与"梵英"》。讲佛经传入中国后,有"梵本"、"梵筷"之称谓。在语言学上,一种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常见的,但我总觉得在图书史上有些不寻常。"梵本""梵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两个称谓反映出了什么问题?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梵本"- - 词流行于六朝时期,如在梁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就出现八十余处,指称的是佛经翻译活动中依据的梵文原本,当时译经人"手执梵本,口宣晋言".所以"梵本"应该是图书版本上的-一个概念,属于版本学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汉代向歆父子校书,当时已经有了版本意识,称所据的底本为"本",但把"本"发展为"某本"这样双音节复合名词,产生出一大堆版本名称的是佛教。六朝佛教译经中,已经使用"梵本""胡本""正本""旧本""误本"草本""阙本""异出本"等,可以说是佛教译经丰富了版本学内容。梵文写经被称为"梵策"是隋唐兴起的。它主要是根据贝叶经一-页--页要用版夹在--起的书籍形式而命名的。它与简册、卷轴、经折等一-样,是书籍制度上的一个称谓。凡是- -页- -页两头用版夹在一起的书籍形式,如今都可称作"梵筻装".佛教梵文写经先有"梵本"后生"梵策"的现象说明:在"梵本"之名普遍流行的时期,佛经译事正盛;待"梵莢"之谓通行,则译经事业已经消沉入衰,渐成高僧大德的专职工作,不再具有昔日广泛的普遍性125]

  用以词为纲的方式研究学术史,其优点是,过去以著作、人物为纲的研究,往往针对的是著作、人物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并以其为分析单元的,这就容易产生不同解读、众说纷纭的情况;而以某时期包含概念、词汇例句为基本单元,研究者们则容易取得共识,这就使得思想史的研究变得可验证了,因为它是以实证为基础的。以词为纲的缺点在于,研究那些以包含概念、词汇例句的样本一定是个大样本,如果不通过具有一定条件的全文数据库,我们很难去建立这样的研究对象的大样本,有时为了建立研究对象的大样本还必须团队作战才行。当然,考察- -两个语词的历史变迁,举个人之力也可以完成。不过,像我研究"梵本"与"梵笑"的例子,通常又是人们难以碰到的。

  近年数据挖掘( data mi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者通过全文数据库、专业网站乃至互联网进行概念语词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方便,如我们可以通过某学科在某时间段新生学术概念出现、流行的状况,说明该学科新研究热点的形成,或表征该学科的知识生长度等。

  五、"以题为纲"的写法

  "以题为纲"的方法,就是依据专题、或事件、或流派等来分述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前面讲到的王重民先生《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的写作是"以书为纲",而同样是目录学史著作,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1938 年)则用的是"主题分述法",全书分叙论篇(目录学概述)、溯源篇、分类篇、体质篇(目录体例)、校雠篇、史志篇、宗教目录篇、专科目录篇、特种目录篇(丛书、个人著述、禁书目录等)、结论篇等10篇,"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26]姚名达的目录学史的写法,明显受到西方现代学术方法(包括图书馆学主题法)的影响。

  下面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目录的前面片段: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渊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眦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7.

  姚名达认为,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故不宜用"以时为纲"的写法,而"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28不过姚名达也认为:"此种主题分述法亦有其流弊,一则同一事件而分散于各题之中,不能识其全貌;盖有经无纬,则组织不能周密也。一则文气所至,不便琐陈,以致时代不明,后先倒乱,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29用--句话说就是"因果易明而时类模糊".

  我在2010年5月写成的一篇《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30)也用 的是"以题为纲"的方法。因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六十年是曲折前行的,这-过程充满着滑稽、屈辱、奋进与迷茫。而从具体面向入手,可能最宜反映这个过程的特点。论文的目录如下:

  1.引言

  (中国图书馆学有三个30年:民国的30年、建国后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把后两个30年合在一起通而观之,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是一个曲折前行的六十年,其过程过程充满着滑稽、屈辱、奋进与迷茫。)

  2.学术精神:自主独立意识的丧失与复苏

  (50年代到70年代,政治场域对其他社会场域的全面僭越与宰制,迫使图书馆学研究附庸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与之相唱和,图书馆学界丧失了学术主体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研究从受外部强势场域的"一- 元力量支配"(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逐渐演化为"二元力量支配"(既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也有美国图书馆信息学话语的支配),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自主、独立的意识迄今仍没有昂挺起来话语的支配),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自主、独立的意识迄今仍没有昂挺起来。)

  3.内容体系:建构方式的转换与官学主色的扩张。

  (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从一-颗知识树变成一根知识链条再到变成一块知识拼图,走完了一个从分支到分域再到分题建构的一一个旅程。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里,图书馆学官学的色彩极为浓厚。没有学术独立与自由,政治乃至商业上的权力都有可能对学术形成宰制并主导学术资源配置。)

  4.研究方法:从经验描述到批判、诠释与实证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演化路径,是从尊实证到重诠释再到高扬批判这样不断地叠加而发展过来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演化路径恰好相反,走了一条从批判到诠释再到实证的路子。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不善于进行多方法的融合、交叉,学科自身的反省与批判能力、学科构建与学术协商的能力还明显不足。)

  5.学术建制:社会转型中专业的窘困和突围

  (科学本身就是--种社会建制。图书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发展体现出来的,专业的成熟度集中体现出了学科建制的程度。六十年来图书馆学专业在发展中危机重重,遭遇过窘困与无奈,内因是长期以来专业自身缺乏知识深度,外因是社会转型、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巨大。学会组织也是完善学术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学会的官办色彩加重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官学化倾向。图书馆学学术建制中的激励制度(如职称评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6.研究共同体:四代学人的遭际与传承、使命

  (划分学者代际,既要考虑他们的出生时代也要考虑他们的学术创获时期,并且应以其发生的学术创获期为主。现代图书馆学有四代学者。建国六十年来在学术舞台上活跃时间最长、影响力也最大的是二代、三代学者。在代际传承中,第一-代学者的厚养、博学的优点并没有被继承下来。第一代学者的优质基因信息在传播过程遭遇信道噪音的强干扰而变成乱码失效了。每-一个代学者都有着每- -代学者的历史合理性,后代学者的历史合理性只有建立在对前代理性扬弃、吸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后辈可以超越前辈,但不能绕过前辈,我们要给予前辈足够的尊重。)

  7.结语

  (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是一个甲子。今天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者们必须重建主体自觉意识、独立意识;要鼓励自由研究,倡导民间学术,避免官学泛滥、学术个性格式化;应该在实证研究、理论建构、哲学反思三个层次上有所突破;要注重增加专业知识含金量,专业教育既要培养合格的图书馆员也要培养出懂得文献内容的高端图书馆学者;要继承学术前贤厚养、博学的优良学术品质。)

  本文从学术精神、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学术建制、研究共同体等五个主题出发,分别铺叙,即是以"以题为纲"来写图书馆学六十年来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外,本文写作中还力图做到有史有论,论从史出,因为学术史不能仅有描述而无论说。知识考古的目的不在于发现哪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而是在于说明这些史料背后隐藏的意义。当然,史论应从史实中提炼出来,不能以论代史,更不能游谈无根。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术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