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的来源及选题方式有什么(在读硕博士以及青年学者参考)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03 共3312字

       很多作者、朋友向我抱怨:“我文献也读了一大堆,笔记也记了好多页,但你问我要写什么时,我却又迷茫了,感觉前面的阅读和笔记又白做了。”

  实则不然。无论如何,你只要认真在阅读,在学习,你的努力迟早是会有收获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当然,将之应用到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上,中间还存在一个顿悟的过程。

  其实论文选题这事儿,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艰难。那么,期刊论文到底该如何选题呢?

  实际上,选题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更多的人只知道看书、读文献,而对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明确,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敏感。

  根据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自己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以及作为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视角,我认为,以下经验,值得尚处于选题迷茫期或瓶颈期的同仁们(尤其是在读硕博士以及青年学者)参考。

       一、 本科论文选题的来源

  从选题的思维方法上讲,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并且要善于思考和怀疑。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样才能够进行客观的描述;而假定谁是“标准答案”,实际上就是赋子予一个学说以不可怀疑的绝对真理的地位。学生擅长于记忆,但是却不擅长于思考,尤其不擅长进行原创性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波普尔的学说也.许是有用的:一切学说都不过是有待证伪的假说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一切成说,从而敢于怀疑它,敢于建立自己的假说。问题意识(以及理论建构意识)欠缺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缺陷之一。张康之教授曾经不无调侃地说:“中国学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凡事都要到古人和西方那里去寻找出处,不相信自己还有什么创造力。”“判断是绝对了一点,但是却一针见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一个选题本质上是来源于理论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要找到好的选题,必领对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保持高度的熟悉。选题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理论知识结构。没有理论,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因此,“问题意识”又是和理论意识紧密关联的,即在一定的理论概念下思考和分析特殊的社会现象。怀疑固然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的积累之上的,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过程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对社会经验的疑问是否是有效的问题,还取决于这个问题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库存之中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因此,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文献评述是研究课题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来源。

  二、本科论文选题的基本方式

  我们认为,选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推荐性选题

  在许多情况下,都有人为我们提供一个选题指南,或者直接向我们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各类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会发布一个选题指南;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校也会组织教师提供一个选题指南。选题指南往往是相关实务部门或者专家学者根据理论和实践的急需提出来的,大多具有较大的价值。在科学史上,也曾经有学者依据选题指南做出了杰出的学术工作。例如卢梭的名着《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就是根据第戎科学院的选题指南确定的课题。

  多数情况下,选题指南只是为我们指示选题的大致方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一个更为明确的选题。但是不能脱离指南太远。推荐性选题的优点是方向明确,缺点是可能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差距比较大。

  2.自选性选题

  自选性选题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感悟选择-个最合适的课题。大多数课题都是自选性选题。自选性选题的优点是比较自由,一般来说也比较有把握;其缺点是不够明确,尤其是在学术上的价值不明确,需要通过文献综述来予以确定,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容易造成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复。

  3.复合型选题

  复合型选题是指有关部门或者专家学者提出一个大的方向,然后研究者再去选择一个具体的课题;或者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提出若干的选题,然后研究者对这些选题进行进一步的综合,等等。对大学生来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当努力选择复合型的选题。

1.png

  三、自荐性本科论文选题的基本途径

  我们认为,自荐性选题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经验感悟法

  对经验现象的简单归纳也许是获得课题最常见的方法。假定甲乙丙都属于集合丁(甲乙丙可能是丁的全部也可能只是一部分),甲乙丙都具有性质A,那么可以推论整个集合丁都具有性质A。尤其是当我们发现的性质A与既有的理论或者普通经验相反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可以猜测“集合丁具有性质A"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归纳一对比方法。对这个方法我们后面有专节论述。当然,用有限的个体来推断总体的性质是有一定风险的,它需要大量的技术手段来加以保障。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将进行深人的讨论。生活经验的8常琐事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背后隐藏着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一个研究者要善于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

  能够从常识之中去发现某些不正常的东西或者提炼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乃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它常常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和洞察力。经验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和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各种信息。个人生活经历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应当尊重个人生活特殊经历的启发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缺乏特定的生活经历,一些研究者甚至还可能“假扮”某种社会角色以便取得相应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讨论的观察、体验、个案参与等研究的方法。个人的生活经历永远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当勤于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尽可能去体验他人的世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是学术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对社会生活的更为广的体验方法是阅读。我们通过阅读一些非学术性的着作来增加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如苏力的名着《法治的本土资源》,就大量借助了对非学术性着作的阅读来弥补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有一位研究者采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董国礼,等,2001 )。涂尔干的名着《自杀论》就是根据法国官方对于自杀的统计资料写成的。笔者的一位朋友曾撰写一篇论文《意识形态的必需与困惑》,就是根据他在成都--家都市报上看到的市民访谈而完成选题的。但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问题是不可靠的,因为它可能已经被前人解决,或者被前人证明是一个错误的、 无意义的猜想。为了检验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课题是否在学术上具有意义,就必须进行文献查阅和综述。另外,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和理论化建构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比较寻疑法

  人类科学知识的最先产生,就是通过比较的方法产生的。人类最早都是以小型部落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小型部落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奉为绝对正确甚至神圣的东西。直到他们与其他部落的生活经验发生接触,他们就会开始比较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就会对自己经验的绝对性发生怀疑,进而就会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比较有多种方法:

  第一,理论与理论的比较。每-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或者侧面来描述客观世界。穷尽真理的、绝无瑕疵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因此,把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常有助于我们去发现问题。

  第二,现实与现实的比较。现实生活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适应方式。每-种现实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因此通过现实与现实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长期局限于- -种生活经验之中,对于头脑是一种禁锢。 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生活经验扩大的重要意义。

  第三,理论与现实的比较。一方面,理论是对于现实的抽象;另一方面,理论必须落实到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把理论与现实进行比较,是发现理论的漏洞、局限与空白的最好方法。-般来说,是理论服从于现实,而不是现实服从于理论。不能因为迷恋一种理论而无视现实的反驳。

  3.拟想验证法

  人类的文明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多数问题,我们都不会从零开始,而是已经具有一个基础。后人在研究的时候,就可以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拟想”。例如,一个重球和一个轻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球落得更快?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重的球落得更快。于是我们就可以进行拟想,有三种可能性:重的球落得更快;轻的球落得更快;两个球落得一样快。要提出这三个猪想并不困难,要验证这三个猪想也不困难,困难的是突破“常识”和“直觉”的羁绊。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学术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