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孔子形象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探析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郭滨赫
发布于:2021-04-25 共3706字

  摘    要: 在我国文化悠悠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创始人老子,王禅老祖鬼谷子等,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改造了当时的社会,更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本文就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形象展开研讨,从而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我国思想大家孔子的形象及其儒家思想。

  关键词: 戏剧影视作品; 孔子形象;

  我国古代思想大家孔子及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精神思想层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对于思想大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日益推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国戏剧影视作品,通过塑造孔子的人物形象来宣扬儒家思想,从近代视野中的《子见南子》到经济全球化时期的《孔子》再到大众文化下的《孔子》,一系列的戏剧影视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经典传神的孔子形象,让大众对我国思想大家孔子的气度风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面的解读。

  一、万世师表孔子

  (一)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今河南夏邑人。孔子一生历经坎坷波折,年幼丧父,跟随母亲艰难度日,大约十七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带领门下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并逐步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晚年时期,修订了“六经”,供后人参考学习。孔子逝世后,其门下弟子根据孔子生平言行,修订了《论语》。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形象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探析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政治方面,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为政以德”,用“德治”和“礼治”统治国家和人民,构建“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在经济方面,孔子认为人们应当“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仁”和“礼”作为教育的重心,是我国最早使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师;在史学方面,孔子认为应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以出现狂妄不直的心态;在美学方面,孔子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应当只通晓文学艺术,更应当学习政治道德,这样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够改变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

  二、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孔子有自己的天命观,但对人一生的整体把握,却强调事在人为。孔子认为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天命带来的弊端。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磨难,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面对天下无道的烽火狼烟,孔子临危不乱,游说君王,积极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明知前路艰难,却依旧带领门下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讲究“仁道”,强调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最为宝贵和高尚的,不能被辜负,而且自身的仁德修养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而自身的仁德修养是靠自觉和努力,因此,宣扬“仁道”也要靠人的主观努力。孔子一生始终坚持这种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孔子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打破了传统的鬼神天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沉淀发酵,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高尚的道德观念

  重视道德价值,是孔子“仁道”思想的核心。坚持以德为主,崇尚良好的道德,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标准,而道德的基本核心就是仁义。通过对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分析,可知孔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模式等多方位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交往过程中要以德为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有德行的“君子”为人处世以义为先,而缺乏德行的“小人”为人处世则以利为先,人们应当努力成为道德与品行兼备的“君子”,远离身边的“小人”。孔子主张人们应该秉承高尚的道德观念,不应该贪图享受,做出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事情;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孔子“仁爱”思想绵延几千年,在其激励下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锤炼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的民族风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脊梁。

  (三)伟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观点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学习要谦虚,要取长补短。“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从古至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

  三、孔子形象显影在戏剧影视作品中

  (一)近代视野中的《子见南子》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抵触儒家学派的思想,孔子的形象和地位受损,但在一些文学戏剧作品中,孔子的形象也更加真实化,具有烟火气[1]。一九二八年十月,林语堂的《子见南子》正式发表,林语堂从生活化的角度刻画了孔子的形象,其作品中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大家,更是一个具有幽默细胞的平常人,拉近了孔子与平民之间的距离,让世人更直观地了解了孔子的形象。林语堂认为孔子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幽默人物,摒弃传统大肆宣传孔子丰功伟绩的刻意手法,将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塑造了出来,体现了孔子至情至性的一面。林语堂认为孔子与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两个个体,虽然摒弃了儒家思想,但对孔子形象的刻画却更加真实,站在客观的角度评判孔子及儒家思想。

  在林语堂的《子见南子》中,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了思想见解独特的南子,但是南子在当时的名声并不好,孔子考虑到南子的政治影响,还是选择与南子见面,而对于南子的思想见解,孔子觉得深受启发,但迫于当时的封建制度,孔子与南子的见面不合礼仪,因此,林语堂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虽然批判旧时代的封建思想、礼仪制度,但是孔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批判风潮中,林语堂通过其独幕剧为孔子正名,将矛头指向当时的封建制度体系。林语堂凭借自己独特的独幕剧表现手法,将一个幽默诙谐、至情至性的孔子形象展现给大众,塑造了一个走下“圣坛”的孔子形象。

  (二)经济全球化时期的《孔子》

  一九九零年,电视剧《孔子》进入大众视野。《孔子》的拍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不再秉持批判儒家的创作理念,本部电视剧就孔子的一生进行了描绘,以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整理等方面的成就为主线,客观地讲述历史的真实,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刻画了孔子传奇的一生[2]。

  《孔子》对孔子的形象塑造以历史为依据,真实立体地体现了孔子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形象丰满、内涵丰富的人物画卷。该剧讲述了孔子一生经历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有关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人与人相处的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相信天命但又不顺应天命等等。总之,《孔子》呈现了孔子的真实生活,让人们客观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大众文化下的《孔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日益受到重视,传统国学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在多元化表现手法下显影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贰零一零年上映的《孔子》,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记录了孔子从中年到病逝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孔子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件大事,如夹谷会盟、周游列国等,塑造了一位富有生活气息的思想大家。

  《孔子》这部电影,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上映,为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电影的内容进行了修饰和改编,写实地记录了孔子一生的丰功伟绩,又艺术化地表现了孔子的罗曼情史,展现了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3]。就本部电影塑造的孔子形象而言,观众秉持的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孔子形象的塑造应该根据史实记载,正确地让观众了解这位思想大家,不能歪曲编造历史,丑化孔子圣人形象,例如孔子与南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有人认为,孔子究其根本也是一个平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过度宣扬孔子的丰功伟绩,把孔子刻意塑造成“神”一样的人物,反而会使得形象过于僵硬,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让孔子更接近生活,其形象更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在精神思想层面的需求也与时俱进,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再次活跃在大众视野。对于孔子形象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体现,各抒己见,褒贬不一,但无论是历史事实的体现手法,还是艺术化的刻画形式,都无法否定孔子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以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再现,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代人的精神洗礼和理念撞击仍在持续。对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观众应客观地分析、理性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败法宝。观众要在欣赏、品鉴艺术形象的同时,摒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彰显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越.女性编导视域下的舞剧<孔子>之<采薇舞>——采薇之人在舞一方[J].北方音乐,2018,38(21):232+249.
  [2]鞠志海.万世师表光耀古州——唐吴道子蓝本明孔子像石刻浅考[J].东方收藏,2018,000(004).
  [3]康思凝.古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的认同与变异[J].中国文艺家,2018,35(10):79.
  [4]李每佳.“子见南子”与孔子形象的现代重构[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26(5):24-25+31.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郭滨赫.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形象[J].戏剧之家,2021(12):54-5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