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在清代,受到封建社会艺人地位及文化水平的制约,其演出剧目长期处于口传心授的传播形式,因此只有少数的传统剧本得以流传于世。辛亥革命成功后,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使得戏曲改良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豫剧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据民国4年(1915年)《河上日报》所载:“梆子戏一名讴戏,最盛行于下等社会,自清季赛神风杀,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间而省会为绝迹,不料去年秋季,偶有茶园之设,遂连翻而起,几聚全省讴戏于省城。”民国时期的豫剧不仅在广大农村班社林立,而且在省会开封也是戏班荟萃。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参与和推动下,豫剧于民国达到巅峰,演出的剧目从内容与形式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一、民国时期的豫剧剧目
开封作为民国时期河南省的省会,汇聚了河南各地众多的优秀豫剧艺人,其戏院演出的剧目囊括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各个豫剧流派,因此考察当时开封的豫剧演出剧目在整个民国时期豫剧艺术研究中颇具代表性。之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开封的豫剧演出剧目进行了初步调查,学者张履谦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文中,对开封相国寺永安、永乐、国民3个剧院在3个月内上演的豫剧剧目进行了调查统计,共计219出。
学者邹少和将1935年到1937年间的《河南民报》刊登出的四大戏院(永安、豫声、同乐、醒豫)的演出剧目进行了统计,共计演出剧目达300出左右。
笔者在河南省档案馆内,查找到一份30年代的《河南梆剧剧目调查表》(第二册),其中表后注明的剧目共计236出,因为第一册已经遗失,已无据可查,按照第二册的数量推测,两册相加应有演出剧目400余出。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知识分子放下了身段,直接投入到了剧目创作中去,因此产生了很多颇受大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如张介陶的《陈圆圆》、蒋文质的《韩世忠投军》、樊粹庭的《汉江女》等许多时代新剧,其中当属樊粹庭的成就最大,共编创剧目多达20余出。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苏区,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相继编创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二流子转变》《模范家庭》《小二黑结婚》等,其影响也十分深远。
二、民国时期豫剧剧目的题材与思想内容
豫剧剧目的题材,正如学者王培义所述:“豫剧之最大特色即历史剧多,如《三国演义》《说岳》。”所谓历史剧,就是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豫剧关于这方面的剧目最多,至少占到整个剧目的70%以上,可以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豫剧编演的历史故事。如上古时期的《尧王访贤》、殷商时代的《反五关》《文王跑坡》、春秋时期的《收子都》、秦汉的《宇宙锋》《陈平打朝》、三国时期的《三结义》、隋唐的《打金枝》《程咬金夺印》、宋元的《铡美案》《反徐州》、明清时期的《燕王扫北》《光绪让位》等。这些剧目故事大都是根据民间历史、演义小说、说唱艺术以及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剧中人物虽有其人,但已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按照观众的意愿创作出来的戏剧剧本。另外,豫剧“以轶事入剧、以神怪小说入剧者,亦所通见。”
由此可见,豫剧作为一个地方戏种,自然少不了取材于民间生活。这部分剧目多以普通百姓生活故事为素材,描写一些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小人小事,反映了民间底层百姓的生活。如《香囊记》《王婆下神》《王小赶脚》等,这些剧目取材广泛,富有生活情趣,很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此外,还有一些豫剧剧目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类题材虽然数量上不算很多,但是在豫剧剧目中却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其在剧目上多是描绘了神(仙)鬼(怪)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如《张七姐下凡》《吕洞宾戏牡丹》等。
由上可见,民国时期豫剧的剧目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剧目都是艺人们依据生活经验和理想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仅蕴含了较为具体的思想内容,而且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民国时期的豫剧就其思想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歌颂民族英雄。历朝历代,河南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也不例外。国泰民安成了河南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他们对历史中那些保家卫国、反击侵略的英雄人物有着无限崇敬之情,因此豫剧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宋代的“杨家将”系列剧目。第二,反映社会黑暗,歌颂正义斗争。在豫剧剧目中有一些“鬼戏”,其创作思想是借助鬼魂的形象揭露出人间的不平与黑暗,但在最后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斗争精神。如《司马茅告状》(又名《司马茅过阴》《十支状》)。第三,描绘民众的日常生活。在豫剧剧目中,有不少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戏,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普通百姓的各种生活境遇与思想情态,如《王林休妻》。这种类型的剧目,多以喜剧表现形式为主,剧中人物不多,故事情节简短,但却生动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使广大民众在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第四,描绘封建礼教盛行下悲惨凄凉的爱情故事。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真正打破中国的封建礼教,广大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的自由,依然和封建传统礼教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豫剧的剧目中不但有描写中国传统封建压迫下的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还有一些喜剧性的剧目,如《香囊记》。
三、民国时期豫剧剧目的艺术特色
1934年,学者张履谦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中首次将豫剧与京剧做了比较性研究,他认为:豫剧同京剧相比较,其多反映下等社会人的风俗习惯,以粗俗的语言把握观众意识,唱词浅俗,演唱多用口音,剧目编排也粗枝大叶。但是豫剧沿袭了河南的风俗习惯,能与观众打成一片,虽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和趣味。其评述巧妙地抓住了豫剧剧目的独有特色。民国时期的豫剧经过发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运用方面均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植根于民间,反映中原的人文详情
豫剧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发展,其间长期受到乡情文化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其创作思路把握了小市民以及农民的普遍心理,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拥护。比如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在豫剧创作中表现出的“相送”就极具地方特色,其描写的均是中原的风土人情,就连剧中人物下山时带的干粮也全是烙馍,全剧以唱词为主、道白为辅,形象地描绘了中原的乡土风情。还有一些剧目直接描写了民间风俗,其内容充满了情趣,如《小二姐做梦》,通过少女小二姐的梦境,使用200多句唱词,生动地描绘了河南的民间婚嫁习俗,把一个追求美满婚姻的农村少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民间的习俗同剧目中的人物思想联系起来,大大地加强了剧目的艺术魅力。
(二)质朴粗率,富有浓厚的乡土野性
民国时期的剧目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对于剧情的描写,没有文人笔下华丽典雅的词藻,一般剧中的台词都比较粗率、直来直去,多用乡言土语、语句不加任何修饰,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在这种乡土气息之中又留露出一种粗狂、火爆、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野性,这种野性往往能够给观众一种“大快人心”的艺术享受。如包公戏中的有关描写就极富乡土野性的艺术特色,其虽然反映的是皇亲国戚的生活矛盾与斗争,但实际上却是依照农民的理想愿望来描叙的。在《铡赵王》中包公夫妻的一段对白,就像农民夫妻在拉家常,“嫁鸡跟鸡、嫁狗跟狗”等农话皆出于他们两人之口,可见内容之乡土;在《秦香莲》中出自包公之口的“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等台词更使人们感到无比的亲切。此外,包公身上那种乡土和粗狂的结合将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塑造得尤为丰满。当然,粗率质朴、土气野性的艺术特色不仅表现在包公戏上,其他剧目也同样具有这种特色,如《香囊记》中的主人公周凤莲,她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也表现出了一种“野性”之美。
(三)滑稽诙谐,继承了中国古代滑稽戏的传统
在民国演出的豫剧剧目中,有许多剧目依据漫画的方式勾画出戏剧中的故事、人物,或夸张、或嘲笑,这种表现形式也是当时豫剧剧目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一艺术特色尤其在喜剧性的丑角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豫剧中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均有丑角。如反映百姓生活的《借妻》《下马匹》等,虽然故事简单,但生动的语言和滑稽的表现形式却深受观众的喜爱。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开封豫剧演出剧目的数量也已无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国时期上演的豫剧剧目不但从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前代,而且在取材上也更加广泛,表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犹如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种戏剧艺术,更是一部社会民众的教化指南,不仅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在豫剧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剧目创作中,随着知识分子的加入,剧本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豫剧的品味与内涵得到了提升,这些都为之后豫剧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德英等著.《中国豫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9.
[2] 马紫晨著. 《豫剧》. 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11.
豫剧作为中华戏曲流派中的一大分支,是由传唱于开封一隅的土邦戏而发展开来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豫剧成为流行于中原、西北、华北、东北、台湾等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剧种。豫剧的音乐结构包容性较强,它除了具备与其他梆子戏声腔剧种共同的板式变化...
明万历、崇祯年间是苏州昆曲的黄金时代, 特别万历年间为昆曲之极盛时期, “此时作家亦郁然而起, 竞盛一时”[1]。接受和欣赏昆曲的观众, 更是囊括了从公卿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的各个阶层。...
回眸京剧艺术两百多年的发展史,梅兰芳可谓是京剧旦角行当里的一代宗师。他将京剧艺术视同生命,在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梅兰芳出生于1894年,那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他17岁时(即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
豫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从明末清初河南梆子的兴起,经过数代豫剧艺人的创新发展,目前豫剧是我国拥有最多剧团和最多听众的地方戏剧种。豫剧在清朝末期已经发展成形,并已经形成自己的专业演出团队。古老而悠久的豫剧传统剧目有1000部之多,大多表现历史...
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重要的前线战场,活跃着众多的流动剧团。这些演剧团体,包括部队与地方的专业文工团、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均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作为演出目的,在各地流动演出。为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剧团遵循简易和经济的原则,通过自制、...
民国时期是闽剧艺术大变革的时期。受当时席卷全国的戏曲改良浪潮影响,城市中相继建立了新型的现代剧场,改变了传统舞台演出格局,新潮演剧竞相展现。闽剧舞台艺术也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尤其在景物造型方面,其变革的步伐迈得更快,一改传统舞台中性化装置为...
一、评剧艺术的发展及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开始前,历时17年,评剧进入其辉煌时期.大批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在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通过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安定的创作环境下,迅速成长,评剧艺术走向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着名的悲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天边外》、《毛猿》、《琼斯皇》、《奇异的插曲》、《长日入夜行》等。奥尼尔一生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出现对美国戏剧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LED、视频等高科技手段在艺术舞台的应用,使得舞美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演艺活动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而要真正实现舞台应用技术总体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站在现代科技最前沿,同时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舞台技师。一、舞...
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经历了集体性重构到个体性重构的演变。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鲁迅形象的重构更是远离启蒙性和集体性,呈现出许多不同生命形态的个体性鲁迅形象。当然,在鲁迅形象被不断重构的过程中,也存有一股暗流逆着鲁迅形象重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