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宛梆的礼俗语境、学术语境和开发语境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3 共3848字
论文摘要

  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后期,豫剧逐渐兴起,加之其他原因,导致曾经风靡一时的宛梆艺术逐渐衰萎,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为了保护这门传统戏曲艺术,国家在2006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引起了广大专家和学者对这一传统艺术的重视。本文中笔者将对宛梆的礼俗语境、学术语境和开发语境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宛梆艺术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宛梆艺术的礼俗语境解读

  “宛梆艺术兴盛于清朝中叶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宛梆艺术是豫西南、鄂西北及陕南的主要流布剧种。”

  ①随着历史的发展,宛梆艺术的流布范围最终局限在以南阳盆地为主的区域中,传播空间狭窄,加上其草根属性,少有文人学士对其进行加工和提升,因此宛梆艺术主要依托于南阳的礼俗传统而存在,礼俗语境是其生存本源。

  南阳地区的礼俗传统主要存在于南阳地区的农村、山区等乡村地带。在这些民俗礼仪中,既有社会参与性质的传统庙会、信仰祭拜等,又有属于小众群体的红白喜事、祝寿、祭祖等民间礼俗。这些乡村礼俗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仪式组成部分和娱乐组成部分。“尽管各地庙会期间通常都请戏班演‘社戏’,民间许多祭神仪式也请戏班演出酬神戏,但其中的戏曲是独立的演出形式,和仪式表演没有直接关联。”

  ②在乡村礼俗中,宛梆艺术主要参与在“娱乐”组成部分。当地人在礼俗仪式中乐于邀请宛梆艺人进行表演。通过当地百姓熟悉的戏曲增强礼俗仪式的隆重程度和规模。而宛梆艺术参与到这种礼俗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酬神”“祝祷”“还愿”“祭祖”“祈福”等各种礼俗的“名义外衣”。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礼俗发生了改变,其表现形式具有了娱乐性,因而在今天宛梆艺术更多地体现出了“娱民”功能。

  在社会性的乡村礼俗形式中,庙会是主要代表,也是宛梆艺术的主要传播环境。在当代乡村生活中,庙会是集娱乐消费、敬神拜佛、商贸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多在春、秋时节举行,形成了一种时节化的乡村贸易市场。南阳的庙会最早可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古时庙会有极强的宗教信仰意义、诸多的祭拜仪式。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信仰产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关乎生产、生活的民间信仰和仪式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逛庙会仍然是乡俗传统中的大事。现代庙会有三个主要内容,即烧香、购物和看戏,恰恰契合了信仰、生活和娱乐的三个民俗主题。戏曲与庙会的联系由来已久,“一是为了酬神祈灵,作为崇拜信仰的一部分;二是为了满足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娱乐要求”。

  ③宛梆艺术是南阳各处庙会上的重要内容。据笔者调查,目前在农历正月到四月之间,南阳地区大约380余处举办庙会,由于目前仅有内乡宛梆艺术剧团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所以在此期间剧团分身乏术,只能参与部分庙会。由此可见,庙会为宛梆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个体性的礼俗活动也是宛梆艺术的重要礼俗依托。以“还愿”和“祝寿”为例,相对于庙会的社会性请戏演出其都属于个体事主的行为。“还愿”通常是指事主因为要达成某种愿望,在事前到庙宇或者他处向上天、神灵祈愿,一旦愿望达成,则要向上天、神灵表示感谢。这种感谢除了常规的进香、焚纸等仪式外,请戏班唱戏是酬神的重要选择。演出的日子以还愿者的时间要求为依准,并不固定,演出场地往往在庙宇之前,以直伺神灵。“祝寿”则主要是为了庆祝家族长者的生日而举行的一种“人生过渡仪式”,是乡俗化、礼仪性、庆典式的传统。请戏班唱戏是南阳庆寿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让老人欣赏到喜欢的戏曲演出增添过寿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答谢乡亲邻里的关照。在庆寿演出中有专门的祝寿戏,依据家庭条件的差异,请戏时间从三到六天不等。

  二、宛梆艺术的学术语境解读

  南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这里既有秦文化的阳刚旷达,又有中原文化的正统平和,还有楚文化的流畅清新。

  其周围多山,呈盆地地形,自古相对封闭,变革元素流入较为缓慢,文化环境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性。宛梆艺术正是对这里世态风俗、信仰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认知观念等的艺术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基于这种意义,宛梆艺术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探索,形成了其学术语境。

  从1956年开始,在当时的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南阳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对宛梆艺术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对代表性剧目进行录制,为后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2006年宛梆艺术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对其研究更成为我国文化价值建设中的必要课题。研究者以学术文章、理论着作、科研项目等各种形式对宛梆艺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解析宛梆艺术的学术价值,发掘其文化价值,强调其生存价值。

  首先,宛梆艺术的形成及流变成为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关于其渊源的考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陕西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于明末清初流入南阳后结合南阳民歌小调而演变为南阳梆子;二说宛梆艺术源于北曲弦索;三说宛梆艺术源于蒲州梆子。这三种源流说均缺乏充足的证据,多是据宛梆艺术老艺人的回忆、剧目、选用行当划分、声腔特点及乐器使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推测的,另有少量的地方志与史料文件可供参考,目前源于同州梆子的说法较受认可。

  其次,宛梆艺术的唱腔也是学者目前的关注点。研究者从宛梆艺术演唱的声、字、气、韵等角度对其唱腔艺术进行学术探究。尤其是对宛梆艺术花腔“讴音”的研究,成为研究者浓厚兴趣的所在,或从花腔的唱腔特点、技术分析、演唱心理、声腔渊源等方面进行学理探索,或以现代声乐技术的理论尝试对宛梆艺术花腔进行改造和补充。

  最后,将宛梆艺术与地方民俗、审美等文化元素联系起来,更成为对宛梆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增值点所在。这种研究注重将宛梆艺术的艺术本体与各种地域元素进行联系和对话,发掘宛梆艺术本土化、地域化的依存内涵,体现宛梆艺术在“非遗”文化大课题中的科学价值。

  除了研究价值外,教育价值也是宛梆艺术学术语境的体现。在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宛梆艺术已经失去了自然传承的条件,因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意识、专门化的传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南阳地区的各高校要将宛梆艺术引入课堂,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教学体系,使其更广泛地被了解甚至熟知,并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为其培养传承人,实现科研与教育并举,以不同方式体现宛梆艺术的科学价值,完善其学术语境。

  三、宛梆艺术的开发语境解读

  宛梆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表现在实用和实效的价值需求方面,后工业化时代中,文化已经演变成为商品化存在、工业化量产、信息化传播的形式。在此环境中,“非遗”文化保持自身文化品性的同时,要争取与时代语境结合。在避免现代式开发对“非遗”文化“建设性破坏”的前提下,找出其本身最为恰当可行的开发方式,从经济层面体现其价值,惟其如此,才能赋予非遗文化时代的活力。

  对宛梆艺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前提下,应对其经济价值综合开发,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为这种古老的地方剧种注入新活力。宛梆艺术产生于南阳地方文化中,在该地区有着较好的社会认可度,是开发其经济价值的社会基础。注重宛梆艺术与南阳特色的经济项目相结合,利用特色经济,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代结合,是对非物质文化现代化传承的方式之一。南阳有张仲景医药文化、玉石文化,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张仲景医药节”“玉雕节”、暨“经贸洽谈会”,号称“两节一会”。每届都会有一些文化演出活动来助兴,宛梆艺术可以借机在开幕晚会或以其他方式向与会宾客展示其艺术魅力,并在这种商贸环境中谋求其商业价值的合理实现。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做好其与地方戏曲的有机结合,如在内乡县衙④的旅游景区内植入内乡宛梆艺术的实景戏曲表演,以增加文化旅游的内涵,实现宛梆艺术与旅游资源的项目合作,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也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和谐的价值与作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因此,我们应当在南阳的区域环境中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的传媒手段对宛梆艺术进行宣传,让其频繁出现在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的传播媒体中,通过现代传播方式提升宛梆艺术的认知深度,凝聚该地域性的文化品格,以营造其开发语境。

  总之,对宛梆艺术的认识和研究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来理解,更要立足于时代,以开阔的视野来对艺术的本体价值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宛梆艺术的生存状态,认识宛梆艺术的构成体系,形成更成熟、完善的针对宛梆艺术的“非遗”保护思维。

  注释:

  ①徐向升主编.《内乡宛梆艺术》.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7.
  ②薛艺兵.《神圣的—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77.
  ③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193.
  ④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笔者注。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