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而造成。临床中常常采取西药进行治疗,但是总体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临床中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随着临床中医师对该病的不断研究,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10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5.2±2.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1.2)年。
西医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6.5±2.1)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1±1.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首先进行尿培养,并有效的选取抗菌药物,一般需要治疗2周。对于抗菌治疗无效给予抑菌方法治疗,并注意药物的毒副反应。中医组给予中医治疗,给予补肾强脾淋汤治疗,组方:白术、土茯苓、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和巴戟天均15.0g,炙甘草、丹皮、益母草均10.0g,茯苓20.0g。对于伴有气虚症状,加用15.0g黄芪和12.0g仙灵脾;对于伴有阴虚症状,加用10.0g知母和玄参;对于伴有湿热症状,加用10.0g蒲公英。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
评定本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尿检进行综合的评估,主要分为4个等级:(1)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均完全消失,且尿检也恢复正常,尿菌为阴性;(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上消失,且尿检也接近于正常水平,尿菌为阴性;(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且尿检偶尔出现阳性;(4)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任何的改善,且尿检为阳性,为同一种菌株。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西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0%,中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有任何的不良反应发生,治疗耐受力较好。
3 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在中医治疗中属于“石水”和“臌胀”等疾病的范畴,多数的患者表现为尿频和尿急以及腰酸腰痛等症状。因此,中医中主要以补肾健脾和清热利湿以及温散寒邪为该病治疗之本。
通过本文分析,临床中对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总效果,并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本组的资料显示,西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0%,中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由于组方中白术、土茯苓、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巴戟天、炙甘草、丹皮、益母草和茯苓等诸药合用达到健脾益肾和清热通淋以及活血利湿的效果,并且以补虚为治本,祛邪为治标,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临床中用于该病治疗不良反应也比较少,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立群,褚志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2,40(1):95-97.
[2] 王玉慧.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108-110.
[3] 曾宇晖.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312.
[4] 孟志兴.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7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52.
[5] 吴丽.中医治疗72例慢性肾盂肾炎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2(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