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相似安全心理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应用

来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作者:康良国;吴超;黄锐
发布于:2018-11-09 共8513字

  摘    要: 为构建相似安全心理学学科体系, 促进安全心理学发展, 基于相似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科学基本理论, 提出相似安全心理学定义, 并阐述其内涵及研究意义;剖析相似安全心理学基础理论及研究层次, 构建其概念体系, 分析其应用领域及示例;基于相似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状态及属性, 建立“人数—类别—属性”三维结构体系;从不同角度阐释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进路。研究表明,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安全心理学与相似安全学直接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安全科学分支学科, 其研究旨在揭示安全心理学领域的相似现象及其规律。

  关键词: 安全心理学; 相似学; 相似安全心理学; 三维结构; 研究进路;
 

相似安全心理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应用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to improve development of safety psych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similarity science, safety psychology and safety science, a definition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was put forward, its connot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was explained. The subject foundation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were analyzed, the concept system and research levels were constructed, the application field and exampl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were analyzed. Based on study objects scope, state and natur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the dimension system of quantity, category and nature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was describ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Research shows that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is direct cross fusion of safety psychology and similarity safety to form a new branch of safety science, the research aim is revealing the similarity phenomenon and principle of safety psychology.

  Keyword: safety psychology; similarity science;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research approach;

  0、 引言

  人类活动是在“人-机-环”系统中进行的, 据相关资料统计[1], 80%~90%的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 而人为因素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预防事故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设备和环境的适宜性, 还要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安全性。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ROBISON等[2]研究了不注意心理因素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他们发现, 神经质者在完成认知任务时更容易产生不注意行为;ERDHEIM等[3]研究了工业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在工作场所的作用, 认为将两者结合可提高管理人员与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胡晓娟等[4]分析了人的安全心理特性, 提出将“质”与“量”的方法结合并应用, 是未来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李双蓉等[5]根据人的心理学现象, 总结归纳出安全心理学的7条核心原理;刘琛等[6]运用三角模糊理论建立了安全心理尺度数学模型;彭新等[7]将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于安全心理学领域;张舒等[8]研究了不同干预方式对安全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杨阳等[9,10,11]研究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但上述文献未从学科角度对安全心理学进行相似研究, 揭示安全心理学的相似规律。

  鉴于此, 笔者基于安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属性, 拟通过分析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定义、内涵及应用范围, 揭示安全心理状态变化的相似规律, 展望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进路, 以促进安全心理学与相似安全学的研究与发展。

  1、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提出

  1.1、 定义与内涵

  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安全科学原理, 结合相关学科成果, 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征, 解释、预测、调控人的行为, 以减少事故数量或消除事故为目标的学科。相似是客观事物在相同与相异之间达到或妥协到平衡的一种状态[12]。笔者结合安全科学[13,14]、安全心理学、心理学、相似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提出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调控人的行为为着眼点, 围绕心理内隐和行为外显之间的关系, 对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相似分析, 研究人在对待或克服不安全心理因素的规律, 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进而提高安全认知与意识的一门学科。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学科内涵及本质属性可以从以下几点作进一步解释:

  1)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相似学、安全科学与心理学等学科融合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是安全心理学、相似心理学与相似安全学之间直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学科交叉属性如图1所示。

  2) 安全科学的方法论是安全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安全科学、安全心理学、心理学、相似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是研究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而相似的思想及相似度表达是研究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基本途径。

  3) 相似安全心理学从责任人和受害人的性格、能力、动机、情绪、意志等角度分析、研究心理因素之间、心理因素与风险状况之间、心理变化与行为表现之间的相似特征和规律。

  图1 相似安全心理学学科交叉属性Fig.1 Attribut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图1 相似安全心理学学科交叉属性Fig.1 Attribut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4) 相似安全心理学既要研究心理学在安全领域的相似基础理论问题, 又要开展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心理因素的性格、情绪、动机, 其研究目的是解释、预测、调控人的行为, 进而提高人的安全认知和安全意识, 调动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5) 相似安全心理学在安全领域中属于“软件”科学, 只有与安全技术措施等“硬件”科学相结合, 才能发挥其相应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研究意义

  相似安全心理学将相似学、安全科学、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思想和方法运用于人的生产、生活。因此, 作为安全科学及相似学的全新学科分支, 相似安全心理学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1) 该研究为困扰安全生产的人为因素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新思路, 为事故预防及心理创伤干预提供新的途径, 为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氛围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2) 运用相似安全心理学的方法指导安全生产, 针对个体或群体不安全心理因素与行为的规律, 制定相应措施, 消除事故内在动因。

  3) 相似安全心理学对研究安全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利于调整不安全心理状态 (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省能心理等) , 培养作业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专心、细心的良好品格。

  4) 从相似学角度研究心理特征和规律, 揭示安全心理学本质, 达到对人的行为解释、预测及调控的目的。该研究对完善安全科学知识体系, 并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相似安全心理学把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学科整合为研究对象, 打破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不知借用的界限, 为研究安全心理学找到全新的突破口, 丰富和发展安全心理学的内容, 扩大安全科学的应用范围。

  6) 相似安全心理学针对人的心理缺陷、意识弱点、主观能动性 (多数场合人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安全心理状况) 等特性, 在设计设备、机械、工作场所等时考虑人的心理特点, 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相似安全心理学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

  2.1、 理论基础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相似学、安全科学、心理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 其理论基础与安全科学密切相关, 但又有其特点和内涵。

  1) 相似安全心理学为事故预防提供新途径, 进行相似分析时, 既要对特定背景下人的性格、能力、动机、情绪及感知等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又要探索人类安全认知的发展规律, 可运用演绎分析法, 结合相似学、安全科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2) 相似安全心理学运用唯物辩证思想分析心理因素, 而相似体现事物在相同与差异间的辩证统一。运用相似思想, 分析、比较、归纳安全心理的相似特征与规律, 以唯物、辩证的角度, 着眼于个体、群体及行业的相似心理因素和特点。

  3) 相似安全心理学理论需要人类工效学、组织行为学、安全教育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支撑, 换言之, 相似安全心理学理论应源于上述学科理论的综合、渗透与融合。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如图2所示。

  图2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Fig.2 Theoretical basi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图2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Fig.2 Theoretical basi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2.2、 概念体系

  相似安全心理学概念体系包括核心、基本、主要、具体概念。核心概念是相似安全心理学;基本概念包括相似理论、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工效学、心理功能等;基本概念体现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安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范围;主要概念包括相似特性、相似元、相似度、相似心理、组织心理、环境心理等;相似心理之下又包括感知、能力、性格、情绪、动机、注意等具体概念。

  分析相似安全心理学概念体系, 可使相似安全心理学研究趋于规范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相似安全心理学学科概念体系, 如图3所示。

  图3 相似安全心理学概念体系Fig.3 System of concept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图3 相似安全心理学概念体系Fig.3 System of concept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2.3、 研究层次

  结合相似学、安全科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 将相似安全心理学分为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研究层次[15]。相似安全心理学研究层次, 如图4所示。

  图4 相似安全心理学研究层次Fig.4 Layer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study
图4 相似安全心理学研究层次Fig.4 Layers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study

  1) 第一层次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包括认识相似安全心理学的本质、结构、发展, 观察相似安全心理学规律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这些研究指明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并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2) 第2层次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包括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特点、方法、方向等, 这些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根基和源泉, 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 是学科发展重要的阶段。

  3) 第3层次为实践应用的研究, 包括事故相似分析、事故相似预测、事故相似切断、安全度提高等, 运用第2层次的理论, 研究事故中心理状态与失误行为之间的关系, 寻求其特征与规律, 有针对性地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提高作业人员可靠性。

  4) 第4层次为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包括相似安全心理的管理、决策、优化、调节等, 运用第3层次理论指导安全工程技术实践活动, 使人类生产、生活符合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

  3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维度及进路

  3.1、 研究维度

  从研究对象分析, 随着个体数量的不同, 相似安全心理的内涵也会随之改变, 可从个体、小群体、大群体乃至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研究。个体心理是指个体所表现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规律, 可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与测量法研究人的性格、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群体及行业心理是指统计层面的心理、大多数人的心理、从众心理等, 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事故的产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企业安全生产有不同影响。安全度高的企业的安全理念是“我要安全”, 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安全度低的企业的安全理念是“要我安全”, 忽视人在事故预防的决定作用。因此, 可针对消极、积极、理性、非理性及极端人进行相似安全心理研究, 探寻降低事故率的途径。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 与机械和环境不同, 人既有促进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 又具有破坏安全生产的潜在性, 其本质是人性的复杂性。由于人的心理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层次性、多变性等特点, 可将人性分为生物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情感属性。

  根据上述分析, 结合美国学者霍尔[16]提出的三维结构, 笔者提出研究相似安全心理学的“人数-类别-属性”三维结构体系 (图5) 。

  3.2、 研究进路

  为对个性心理和群体心理现象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 达到事故预防及心理创伤干预的目的, 可从不同进路对其进行研究[17], 具体研究进路见表1。

  表

  表1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进路Tab.1 Research approach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表1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进路Tab.1 Research approach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4、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4.1、 应用领域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相似特征及规律指导人的行为, 达到事故预防或降低事故严重度的目的, 根据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属性和涉及学科, 可确定其应用领域。

  1) 事故预防。传统事故预防或控制的主要思维是使人适合机械环境或机械环境适应人, 但这2种思维依赖于被动安全控制技术, 没有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使人在生产、生活等领域始终处于“要我安全”状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工矿企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们由传统的复杂化操作逐渐转变简单化、程序化和智能化的操作, 导致不注意风险增大, 易引发失误情景行为。安全心理学领域引入相似学, 研究相似心理特性, 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

  图5 相似安全心理学三维结构体系Fig.5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图5 相似安全心理学三维结构体系Fig.5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similarity safety psychology

  2) 安全教育和培训。对“三级、四新、转离岗”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识别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提高安全培训教育效果及人员安全认知水平。

  3) 安全认知和意识。安全检查时需对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决策, 受过良好安全教育及安全意识高的职工可辨识危险有害因素;事故发生前或初始阶段, 心理素质好的职工会及时通过口信、劝告、上报等应急措施, 极大程度上降低事故风险和后果。研究人的内隐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表现之间的规律, 寻求控制事故的最优条件, 发挥人的应急反应能力, 减少或消除由不安全心理造成的事故。

  4) 安全设施设计。运用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对生产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场所等进行人类工效学研究, 使设备、环境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工伤事故发生概率。

  5) 心理创伤干预。事故发生后常会对职工造成心理阴影, 导致职工沮丧、萎靡、情绪低落, 降低生产效率乃至扩大事故负面影响。根据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特征和规律, 对经历事故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及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4.2、 示例分析

  2011年7月23日, 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18], 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 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9 371.65万元。此类事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类似事故还包括2008年的D59次动车组事故、2009年的D54次和谐号列车事故、2013年D28次动车事故等。接二连三发生类似事故的原因, 不仅要从安全保护装置等技术层面加以分析, 还要研究相似安全心理, 寻找其特性。

  从相似安全心理学角度研究, 温州动车事故是由于铁路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在设备发生故障后, 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未起到人在避免或减轻事故方面的作用, 导致在分区防护信号错误显示时, 未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从而引发列车追尾事故。

  该事故案例深层次地暴露铁路系统安全教育长期忽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心理特性, 形成“要我安全”的文化氛围, 使人产生侥幸、省能等不安全相似心理, 导致人员在检修设备故障时责任心不强, 未及时处理好通信故障, 使“硬件”安全防护未能发挥其作用;而长期缺乏安全心理“软件”建设, 导致安全功能失效时, 不能及时调动人的安全积极性, 发挥事故预防的作用。若事故预防仅重视安全“硬件”的投入, 而忽略了人的相似安全心理“软件”因素, 类似的事故还会继续发生。

  5、 结论

  1) 相似安全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调控人的行为为着眼点, 围绕心理内隐和行为外显之间的关系, 对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相似分析, 研究人在对待或克服不安全心理因素的规律与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从而提高安全认知与意识的一门学科。

  2)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类工效学、组织行为学、安全教育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人事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相似安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4个不同研究层次;相似安全心理学三维结构体系, 表明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维度包括人数、类别和属性等3个;相似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进路主要包括质与量、静态与动态、现象与本质、单项与综合、横向与纵向、个体与群体、显性与隐性等7条。

  3) 相似安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事故预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认知和意识、安全设施设计与心理创伤干预5个方面;基于相似安全心理学原理, 分析得出温州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心理层面的相似原因是铁路系统安全教育长期忽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心理特性。

  参考文献:

  [1]邵辉, 王凯全.安全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3.SHAO Hui, WANG Kaiquan.Safety psychology[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1-3.
  [2]ROBISON M K, GATH K I, UNSWORTH N.The neurotic wandering mind: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vestigation of neuroticism, mind-wandering, and executive control[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7, 70 (4) :649-663.
  [3]ERDHEIM J, ZICKAR M J, YANKELEVICH M.Remembering Donald G.Paterson:befor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and vocational psycholog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0 (1) :205-221.
  [4]胡晓娟, 吴超.人的安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的综述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7) :5-13.HU Xiaojuan, WU Chao.Review on the studying methodologies of human safe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 19 (7) :5-13.
  [5]李双蓉, 王卫华, 吴超.安全心理学的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 (9) :8-13.LI Shuangrong, WANG Weihua, WU Chao.Research on core principles of safety psycholog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5, 25 (9) :8-13.
  [6]刘琛, 吴超.安全心理尺度的三角模糊数学表达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 (8) :16-22.LIU Chen, WU Chao.Study on triangular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for representing safety psychological distan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3, 23 (8) :16-22.
  [7]彭新, 施式亮, 李润求, 等.安全比较心理学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2) :22-28.PENG Xin, SHI Shiliang, LI Runqiu, et al.Research on safety comparative psycholog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1, 21 (2) :22-28.
  [8]张舒, 史秀志.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1) :23-31.ZHANG Shu, SHI Xiuzhi.Study on safety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1, 21 (1) :23-31.
  [9]杨阳.安全心理学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YANG Yang.Safety psychology and research of its application in safety management[D].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0.
  [10]朱红青, 张青松, 谭波, 等.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34 (3) :77-79.ZHU Hongqing., ZHANG Qingsong, TAN Bo, et al.Application of safety psychology in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J].Min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34 (3) :77-79.
  [11]宋士学, 林乐顺.应用安全心理学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31 (12) :53-55.SONG Shixue, LIN Leshun.Application of safety psychology to improve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level[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5, 31 (12) :53-55.
  [12]吴超, 贾楠.相似安全系统学的创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 36 (5) :1 354-1 360.WU Chao, JIA Nan.Establishment of similarity safety systematic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 2016, 36 (5) :1 354-1 360.
  [13]吴超.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11) :5-15.WU Chao.Initial study of the science of safety scien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7, 17 (11) :5-15.
  [14]贾楠, 吴超.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 (2) :3-8.JIA Nan, WU Chao.Methodology of safety science principle Research[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5, 25 (2) :3-8.
  [15]阳富强, 吴超, 覃妤月.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8) :10-20.YANG Fuqiang, WU Chao, QIN Yuyue.Study on the methodology of 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 19 (8) :10-20.
  [16]赵佩华, 张卫国.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由“硬”变“软”的内在根由[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6 (3) :19-23.ZHAO Peihua, ZHANG Weiguo.Internal roots of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theory by the"hard"change"soft"[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8, 16 (3) :19-23.
  [17]吴超, 易灿南, 胡鸿.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6) :17-28.WU Chao, YI Cannan, HU Hong.Study on comparative safety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fits framework[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 19 (6) :17-28.
  [1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OL].[2011-12-28].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21976/2011/1228/266606/content_266606.htm.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7·23"Yongwen line special major railway traffic acci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OL].[2011-12-28].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21976/2011/1228/266606/content_266606.htm.

原文出处:康良国,吴超,黄锐.相似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4):19-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安全心理学论文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