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基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对辍学案例的分析

来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朱小红
发布于:2020-03-25 共5389字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四篇:基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对辍学案例的分析

  摘要:学生辍学现象, 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 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与辍学中学生王小刚 (化名) 本人及事件相关人进行个别访谈, 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对辍学的生物、社会、家庭、行政、学校和个体心理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为预防学生辍学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咨询心理学; 辍学; 原因分析;

  学生辍学现象, 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 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与辍学中学生及事件相关人进行个别访谈, 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辍学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为预防学生辍学机制提供借鉴。

心理学

  一、王小刚一般资料

  王小刚, 男, 15岁, 2010年秋曾在某县桑树坪 (化名) 中学就读半年, 2011年三月辍学。2012年6月, 与访谈者进行两次开放式访谈、非正式交谈和现场观察中主诉, 因成绩不好, 被老师打得厉害而辍学。

  (一) 王小刚自诉

  与班主任刘老师发生冲突之前已经被老师打过几次。"老师经常在班上说我, 经常打我。""每次被打后偷偷溜出去, 躲在学校大操场的另一边, 坐上45分钟, 过了这节课再进教室。"

  初中半年后, 小刚和刘老师发生了直接冲突。"有一天早晨自习时, 跑到火炉旁烤火。老师看见了, 打了我。老师后来出去了, 我还不背书, 又去烤火, 他进来又打我, 还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打了。过了两三天后就不上学了。"

  决定不去的那天, 帮姐夫修车, 姐夫以为那天是星期天, 没问为什么不上学。父母去了姥姥家, 几天后回来, 问为什么不去上学, 我说:"我不想读了, 读不下去了。爸妈希望我读, 我说不能读了。后来爸妈也挺同情的, 随了我的愿。"

  "辍学后, 卖过几天冰棍, 因为不赚钱就不卖了。期间, 心情不太好, 看见同学很惭愧。没有告诉爸妈辍学是因为被老师打, 因为他们认为是我学习不行, 而不会责备老师。校长、其他同学和老师也不知道老师打人的事情, 告诉他们没用。"对于今后, 现在被访人没有太多打算。

  (二) 母亲主诉

  小刚和老师关系不好, 老师有时候打他。孩子不好好学习, 不能埋怨老师。听说学校里老师打人的现象比较多, 主要是年轻老师性子急, 对差生恨铁不成钢, 不喜欢他们。2011年3月, 小刚突然说不想上学了, 爸妈很着急, 希望他上学, 打也打过, 骂也骂过, 就是不听。"主要是学习跟不上, 他就不想学了。""村子里有的娃娃不上学了, 对他有影响。"老师曾两次来家里叫小刚上学, 他不在。爸妈从来没有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后来再想上学时, 学校已经没有他的名字。在农村能认字就行。

  (三) 班主任刘东来 (化名) 主诉

  刘东来2009年8月调入桑树坪中学, 2011年7月调走。年龄29岁, 从事教学9年, 未婚, 健谈。

  小刚辍学是因为成绩不好, 去年没有打过他。当学生干了破坏性事情, 老师调查很久都查不到, 只好体罚, 个别老师也有用手打学生的脖子或屁股。自己刚毕业教书时也打过学生, 教不会, 心急, 后来没有打过。

  (四) 桑树坪中学原校长官于宏 (化名) 主诉

  官于宏, 45岁, 有十年当校长的经历, 语速适中, 沉着。2011年8月调离桑树坪中学。对王小刚辍学情况不太了解。

  学校里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存在。变相体罚还是有的, 比如讽刺挖苦学生。打是没有了。初中一般不打, 因为学生都大了。在桑树坪中学工作五年, 没有体罚现象, 也没有学生反映这个问题。

  (五) 桑树坪中学现任金校长主诉

  金校长, 男, 40岁左右。王小刚辍学后调至桑树坪中学, 对该生辍学情况一概不知。

  (六) 王小刚同学马力 (化名) 及父母主诉

  马力说, 看见过学生背不出书, 被刘老师打了。教洋文的左老师更可怕, 背不出书就打, 同学们都很怕他。

  马力父母认为, 老师打学生是为了学生好, 学生不好好学习, 家长管不了, 不打怎么办?老师不是真打学生。

  (七) 王小刚成长史

  王小刚家住某县桑树坪村, 该村位于两座大山之间, 住户300多家, 在该县属中下等。村内房舍简陋, 路边到处乱堆积着泥土和垃圾。村内老人衣着陈旧。桑树坪中学位于村东头, 学校环境简单, 中学有教师8名, 其中3名民办教师, 两名女教师, 教师平均年龄30岁。中学有三个年级, 三个班, 121名学生, 其中女生50名。学生全部住在村内, 中午回家吃饭, 晚上回家睡觉, 学校不必负责他们的住宿。

  小刚家中有五口人。爸爸是瓦工, 经常外出干活, 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妈妈在家务农, 并操持家务。父母都只读到小学毕业。家里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姐姐, 念到了初三。打算继续念高中, 复读一年后没考上, 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 已出嫁到外村。妹妹在桑树坪小学读二年级, 成绩不错。2010年9月, 小刚入桑树坪中学读初一, 当时年仅13岁。班主任刘东来是位年轻男老师, 教语文和政治。王小刚功课不太好, 尤其是语文和政治成绩比较差。

  二、王小刚辍学原因分析

  (一) 生物原因

  王小刚辍学时14岁, 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 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造成了王小刚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这个时期, 王小刚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处在青春期的王小刚独立意识强烈起来, 要求在成人上摆脱父母的羁绊, 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而事实上, 面对诸如辍学等复杂矛盾和困惑时, 他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而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得知, 王小刚缺乏来自父母、姐姐和姐夫的支持与保护。

  2. 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使得王小刚出现心理闭锁, 他不向父母、老师袒露自己想法, 他认为成人不理解自己, 对他们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在访谈中王小刚曾说, "决定不上学后, 没有告诉爸妈老师打我的事情, 家长不会因为老师打你而怎么样, 会认为我学习不行, 不会责备老师, 他们怪我学习不好。学校不知道老师打人的事, 校长也不知道, 已经不上学一年多了, 告诉也没用。其他同学和老师也不知道老师打我, 别人知道没用, 别人会说, 你背诵不出来, 别怨老师打你!你不好好学习, 怨谁啊。"

  3. 成就感和挫折感的交替。

  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获得成功或良好的成绩, 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1,2,3]王小刚在老师眼中是差生, 学习不好, 不遵守纪律, 妈妈看来他学习不好, 是个调皮鬼。

  (二) 社会原因

  1.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一次上课没有背出书, 而且站在火炉旁烤火, 被老师扇耳光。以前王小刚也因为学业问题被老师打过, 但这次尤为突出。这一事件致使王小刚下定决心辍学。

  2. 社会影响使得王小刚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 没有被从众, 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4]村里有学生辍学, 使得王小刚也产生了辍学的想法。虽然他自己认为别人辍学对自己没有影响, 但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对他的辍学产生了行为参照。

  3. 村里大环境导致王小刚跟老师发生冲突后, 寻求内归因, 没有寻求外归因。

  从小刚的母亲、同学马力及其父母的观念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 村里大人和孩子都认为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之事, 老师打孩子是因为孩子调皮, 老师并没有错。小刚自己虽然不能接受老师打自己, 但分析原因时, 觉得是因为自己有错, 老师才打了他。

  4. 在学校和家里很少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思想,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三) 家庭原因

  该案例中, 小刚父母文化底蕴不足, 就学意识差是造成王小刚辍学的一个原因。王小刚父母均为小学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对待孩子的成长, 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当王小刚辍学后, 家长并没有与老师沟通, 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而只是在家里劝了几次, 最后就默认王小刚辍学了。另外, 母亲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强化了小刚辍学的意识。母亲认为"在农村眼前的能认识, 不用问别人就行", "中学都读不下去了, 还说大学?"而且, 小刚姐姐的就学经历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与此同时, 小刚爸爸常年外出打工赚钱, 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最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父母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 难以对孩子的学业进行指导, 是孩子自己习得。

  (四) 文化原因

  法制宣传不力。尽管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深入、持久, 不少群众的教育法制观念观念依然十分淡薄。家长普遍认为学生被老师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老师也觉得打学生是因为心急, 教不会学生而为。

  (五) 学校原因

  整体而言, 农村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此, 访谈中金校长、官校长和其他老师都直言不讳。"由于师资不够, 教师不得不身兼数职;上级领导为解决一些人事纠纷, 频繁调动教师, 有的一年就调动两三次;教师工资低, 上级还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作息时间长, '冬天两头不见天';教书没意思, 没人愿意当教师。其次, 当教师教书的热情和质量都在下降时, 学生的学习就受到了很大影响。还有, 该校现有师资队伍构成的欠缺也影响了教学质量。桑树坪中学, 有教师8名, 其中3名民办教师, 两名女教师, 教师平均年龄30岁。中学有三个年级, 三个班, 121名学生, 其中女生50名。这样的师生比和教师结构比例, 难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学校对教师个体教学情况缺乏了解。访谈中两位校长均表示, 学校不存在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而参与访谈的学生本人和家长们都清楚地知道老师在体罚学生。

  从教师层面来看, 首先, 班主任刘老师虽然矢口否认自己打过王小刚, 但间接承认了自己在教学中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显然, 刘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明晰。无论刘老师出于何种目的体罚学生, 都会直接损害学生的身心, 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就王小刚的个案而言, 由于访谈对象学习兴趣低落, 学习信心不足, 加之他对不公平对待的不理解和反抗, 最终遗憾辍学。其次, 老师的态度导致了王小刚自卑、焦虑, 破罐子破摔。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一不好百不好"的态度对小刚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打击和压抑。第三, 个案反映出相关老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王小刚, 体罚使他丧失了自尊, 别人会因为老师体罚他而对他产生不良印象。

  (六) 个体心理原因

  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 对王小刚的身心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而造成学生主观上内在因素使然的辍学行为。首先, 在行为模式上, 王小刚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不能成功与老师、父母沟通、交流, 行为退缩。其次, 小刚丧失学习动机造成辍学。由于教育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完善, 使学习成绩落后的小刚感觉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魅力, 认识不到学习的生活实用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 学生一直处于成绩低劣失败的环境中, 从没有在学习上产生过成就感, "低人一头"的日子日复一日, 这种阴影影响学生的成长, 有部分学生会破罐子破摔,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久而久之, 必然造成辍学的现实[5].

  四、思考与建议

  (一) 研究结果思考

  笔者从咨询心理学角度对导致王小刚辍学的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行政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进行探析。这些原因都可能是导致王小刚辍学的原因, 用目前的材料很难判断哪个是主要原因或决定性原因。

  研究结果之所以不明晰是由多个因素构成[6].比如, 在材料中刘老师一再强调他没有打王小刚, 而王小刚和同学马力却异口同声说老师打了人。这就对我们分析小刚辍学的直接原因带来困难和疑惑。另外, 尽管访谈中注意到了定性研究的伦理问题。说明了对被访者的姓名和身份绝对保密。但是, 在桑树坪村, 很多人知道小刚辍学的事情引起了关注。并且小刚母亲、小刚、刘老师、两位校长都是在县教育局的行政安排下接受访谈的。这种情境下, 被访谈者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暗示, 因此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有掩盖自己真实想法和事实的可能。最后, 小刚辍学的研究对其他辍学学生有没有指导意义?在施教的过程中, 老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需要因材施教, 小刚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一个结果。

  (二) 建议

  如果有可能, 可以进一步研究六大辍学原因中哪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对于每个产生辍学的原因有何对策来减少辍学现象的发生;除了笔者谈到的六大辍学原因以外, 是否存在其他原因;辍学后的补救措施有哪些, 如何减少辍学学生心理阴影。

  中学生辍学现象, 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 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认真分析中学生辍学原因,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制止辍学, 是各级党政和全社会的"重中之重", 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 刘华山, 江光荣。咨询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修订版)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点击查看>>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原文出处:朱小红.咨询心理学视阈下的辍学案例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4):56-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