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母亲对配偶的安全性依恋对孩子焦虑水平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372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焦虑是以过分恐惧和担忧为主要体验的一组情绪障碍。如果儿童的焦虑程度适当,可视为一种正常反应; 如果儿童的焦虑程度过高或泛化,则易成为一种病理或异常状态,严重影响其学习、行为、自我意识和日常生活,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还会导致焦虑性神经症等情绪和精神障碍[1]。20 世纪初以来,焦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心理学主要学派均对焦虑的起源与发生机制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理论模型。近几十年,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儿童的焦虑情绪日趋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 5% - 20%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焦虑障碍问题[2],我国有焦虑情绪的小学儿童占24. 78%,其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的占 5. 67%[3]。鉴于全球焦虑障碍的较高发生率和较为严重的危害性,探索影响儿童焦虑的危险和保护因素,缓解并预防儿童的各种焦虑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依恋是人际间建立的深层的、稳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虽然早期研究将依恋界定于“母亲和子女”的情感关系之内,但依恋理论的奠基人鲍尔比强调,依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现象,成年个体与亲密对象( 如异性伴侣、亲戚、朋友等) 间也能形成类似早期母子间的依恋关系———成人依恋关系[4]。近年来,成人依恋研究已拓展到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前者是指个体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后者是指成人与配偶之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5]。既有研究指出,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安全型依恋表征的父母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低[6,7]。个体对配偶的婚恋依恋是否与儿童的焦虑水平相互关联? 国内外鲜有研究对其进行考察。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拟探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状况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本研究假设,与配偶间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低,与配偶间建立不安全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高。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本研究数据为一项长期追踪研究的一部分。被试为352 名( 男180 名,女172 名) 小学四年级儿童和他们的母亲,儿童的平均年龄为 10. 05 ±0. 58岁,母亲的平均年龄为 36. 67 岁。

  ( 二) 研究工具

  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 简称 ECR)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考察母亲与配偶间的依恋状况[8]。共 36 个项目,包括依恋焦虑 ( 18 个项目) 和依恋回避 ( 18 个项目) 两个维度,本研究数据中两维度的 Cronbach α系数 0. 76 和 0. 82。量表采用 1 - 7 级记分,以各维度所有项目得分的平均分作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分数越高,该维度的行为表现越明显。

  Brennan 教授于 1998 年根据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将依恋风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9]。安全型依恋的母亲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都比较积极; 恐惧型依恋的母亲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均比较消极; 专注型依恋的母亲对他人持积极态度,对自我持消极态度; 冷漠型依恋的母亲对自我持积极态度,对他人持消极态度[10]。同时,Brennan 教授也提出了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划分依恋风格的计算公式①[11]。

  2. 学前儿童焦虑量表 ( SCAS)采用 Spence 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强迫 -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6 个因子。Zhao,Xing 和Wang 的研究( 2011) 显示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征[12]。本研究数据中总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 85; 分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 60 - 0. 71。量表采用 0 - 3 级记分,以各维度所有焦虑题项得分的平均分作为焦虑症状得分,分数越高,焦虑越严重。

  ( 三) 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亲子依恋的数据收集采用儿童报告的方式,即主试先介绍施测目的和程序,然后逐一读题答卷,问卷当场收回。婚恋依恋和儿童焦虑的数据收集采用母亲报告的方式。

  首先请儿童将一个内装问卷和施测指导语的信封带回家,由母亲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填写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 然后将填写完整的问卷装进信封,由儿童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老师。最后,研究者到学校回收所有班级的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1. 母亲的依恋状况和儿童焦虑的描述统计

  根据母亲在 ECR 问卷和儿童在 SCAS 问卷的测量结果,研究中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根据 Brennan 依恋风格的计算公式,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有 150 人( 占全体样本的 42. 6%) ,恐惧型依恋的母亲 69 人( 占 19. 6% ) ,专注型依恋的母亲 59 人( 占 16. 8% ) ,冷漠型依恋的母亲 74 人( 占 21%) 。

  2. 母亲的依恋状况与儿童焦虑的关系

  对母亲的依恋状况与儿童焦虑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母亲对配偶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儿童的六种具体焦虑症状均呈显着正相关( 依恋回避与躯体伤害恐惧的相关除外,具体见表 1) ,即母亲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越高,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以母亲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为预测变量,以儿童的六种具体焦虑症状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 2) ,结果发现,母亲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儿童的六种焦虑症状均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依恋回避对躯体伤害恐惧的预测作用除外) 。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状况。本研究以母亲的四种依恋类型为自变量,以儿童的六种焦虑症状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依恋类型在六种焦虑症状上的主效应均显着( 见表 3) 。事后比较发现,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最低,恐惧型和专注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高,冷漠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居中。
论文摘要

  四、讨论

  ( 一) 母亲的依恋状况

  本研究根据母亲在 ECR 量表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得分,将母亲对配偶的依恋状况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 352 名母亲中,42. 6%的母亲与配偶间的依恋状况为安全型依恋,这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13,14],表明将近一半的母亲与配偶相处时会觉得安全和舒适。但是,也有 57. 4%的母亲与配偶间的依恋状况为不安全依恋( 恐惧型依恋 19. 6%,专注型依恋 16. 8%,冷漠型依恋占21% ) ,其中恐惧型和冷漠型依恋的母亲颇多,各占 20%左右。这一结果可能是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传统的中国文化不鼓励人际间过多的亲近与接触,甚至将过分依赖对方看作是自己能力低的表现,这可能会提高多数母亲的生活独立意识,从而对配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避或不亲近倾向,这种表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被认可的。因此,我们不能由本研究样本简单推断多数中国母亲的婚恋状况为不安全依恋。然而,在另一方面,伴随着近年来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婚姻冲突家庭逐渐增多,这类冲突家庭中母亲对配偶的依恋状况可能更多为不安全依恋。因此,本研究结果中与配偶间建立不安全依恋的母亲所占比率相对较高也是合理的。

  ( 二) 母亲依恋状况与儿童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母亲对配偶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儿童焦虑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即母亲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越高,儿童焦虑水平越高。原因可能在于,焦虑型依恋的母亲在人际交往中易表现出矛盾的心理状态,既希望与对方亲近又害怕被对方拒绝或遗弃; 在亲子互动中往往给孩子提供不清晰的指令,不一致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如有时表示温暖和理解,有时表现出较多的困惑、敌意和生气[15]。回避型依恋的母亲对亲近或依赖别人感到不舒服,喜欢跟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在亲子互动中给予孩子较少的投入和支持,较多的冷漠和控制[16]。母亲的上述行为表现都可能会引发儿童的焦虑情绪。

  此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低,冷漠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居中,恐惧型和专注型依恋的母亲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安全型和冷漠型依恋的母亲自我模型构建水平较高,自信心较强[17],处事策略较为适当,这些认知和行为表现会以代际传递的形式影响儿童,从而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安全型依恋的母亲,由于他们对他人( 如配偶) 的模型构建水平也较高,在抚养孩子时愿意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缓解了儿童的焦虑情绪。与之相对应,恐惧型和专注型依恋的母亲,他们对自我的模型构建水平较低,所抚养孩子的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上述结果综合表明,母亲对自我较高的模型构建水平对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金霞. 母亲依恋状况、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6) : 806- 808.

  [2]Costello,E. J. ,Egger,H. L. ,& Angold,A.The developmental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phenomenology,prevalence,and comorbidity [J].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5,14,631 - 648.

  [3]苏林雁,殷青云,王凯等. 长沙市小学生焦虑障碍现状调查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 5) : 330 - 333.

  [4]侯珂,邹泓,蒋索.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5) : 640 -650.

  [5][10]周春燕,黄希庭.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 2) : 215 -22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