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国防工业凝聚了国家工业基础和尖端科技成果的精华,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基于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这既可以保障武器装备建设的需要,又可以培育一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创新研究正由时间向空间维度的转化,集群研究向创新领域的渗透,科技发展趋于军民一体.侯光明提出,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国防军工企业为主导,涵盖产业网络层、社会网络层和创新网络边界,是组织之间的动态学习和管理过程〔1〕.贺新闻认为,军民技术转移网络是政府、军队、军工组织和民用组织围绕技术转移而形成的多主体网络〔2〕.
Hartley&Sandler、Dunne从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角度分析了国防工业运行成本绩效,这是国防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动力〔3〕.钱春丽基于知识博弈链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相互作用的内因,阐释了客观存在的演化路径和条件〔4〕.葛永智在总结技术溢出及效应测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溢出测度及评价模型〔5〕,乔玉婷运用GEMS模型对湖南省军民两用特种材料产业集群创新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6〕.创新动力是驱动军民两用技术集群持续创新活动的直接引致因素,是激发各行为主体投入大量创新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开展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没有这些力量的存在,一切创新活动都不会发生.目前,一般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主要体现为:集群学习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扩散与溢出机制、组织机制等〔7〕.本文试图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一个整体,分析其创新动力系统,进而保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实现.
2、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模型.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建设,创新驱动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军民融合向更深程度发展,原有的基于体系内的线性创新动力模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网络式创新的需求.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动力机制的特殊性.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力量结构体系和运行规则,其特殊规律性体现为行政性与市场性、独立性与协同性、转移性与循环性的统一.本文认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系统主要由集群创新内生驱动系统、外生牵引系统和基础支撑系统共同构成.预期收益和技术转移构成了集群创新的核心动力系统,战略需求和政府引导构成了集群创新的外部牵引系统,制度环境和协同 创 新 文 化 环 境 构 成 了 支 撑 系 统 (如 图1所示).
2.1、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驱动力.
2.1.1、创新预期收益的驱动力任何社会角色要.
采取某一社会行为,都必然会受到某种利益驱使.
军民两用技术强调的是某些利用技术天然具有的军民两用性,选择同时具有良好的军事价值和显著商业价值的技术.在统筹兼顾军用和民用双重目标的基础上,对军民两用技术进行开发和产业化,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作为围绕国家科技、经济和国防发展战略需求而形成军民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需要让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找到共同利益交叉点,以实现军民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有效对接.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了天然土壤,作为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市场机制可以助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一致,进而形成统一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8〕.
2.1.2、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驱动力军民两用技.
术转移是一项由军事科研单位(或民间开发)的技术转移到民品(或军品)方向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活动过程.从系统整体来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相互转移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如当军工技术优势领先于民用技术优势(即二者存在一定的技术势差),而且二者具有一定的技术相似性,军工技术开始向民用领域转移,将军工与民用领域的资本、管理、技术的产业优势结合,通过成果转化与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挖掘一批市场潜力大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构建兼容并蓄的军民两用技术融合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1〕.如陕西省注重市场基础上的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双向互动,军民两用航空工业已形成一个军民技术相互支撑、军地企业相互关联产业集群体系.因此,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可以通过转移过程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
2.2、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牵引力
2.2.1 、战略需求的牵引力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
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两大基石,牵引着国家在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具体任务,同样也牵引着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其关乎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政权稳固,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国家安全中最核心、最紧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重要抓手.这两大需求正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将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考虑和贯彻相关国防需求;此外,正积极加强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信息共享工程、屯海戍疆工程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9〕.正是基于这些战略考虑,要真正做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发展.
2.2.2、 政府激励引导的牵引力政府作为军民两.
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召集者有助于不同主体之间架起桥梁,对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比较特殊,战略目的鲜明、发展定位高、政府角色关键.因此,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不可能根据完全的市场经济来解决问题.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搭建平台、鼓励发展,解决市场失效、系统缺陷、利益冲突等问题.目前,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国家已成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涉及国务院、军队等20多个职能部门,旨在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此外,全国已有12个省(市)成立了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建立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部分省市还设立了军民结合专项资金.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额总量排在前面的地区有宁波、包头、绵阳、上海闵行区、贵阳,增长速度较快的有上海闵行区、广元、贵阳、北京大兴区、邯郸.
2.3、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支撑力.
2.3.1 、制度环境的支撑力完善的制度体系将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对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颁发施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从目标、任务、发展导向等多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要素、多方位”的制度体系,通过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将对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提供了强大支撑力.
2.3.2、军民协同创新文化的支撑力从宏观层面.
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多种经济成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通过全国一盘棋,举国家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这无不体现了国家主导下的军民大协作.从微观主体来看,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渐趋协同,合作双方在价值观和文化的上认同感逐步越强.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磁悬浮列车就是军民互动协同创新的典型.该项目通过高校的技术,北京控股的投资、唐山车辆厂以及钢铁公司等一批企业的联合,最终把它从一个科研成果,到一个模型,再到一个实验车,最后形成了包括车辆、轨道、控制等方面的一个配套的产业链,这正是以军民融合为目标,与市场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探索.
2012年国防科技大学还专门组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旨在大力探索建立资源共享、需求对接、互利双赢的创新模式.可见,这种军地政产学研协同组织方式,使得合作互赢的心理预期和合作关系更加持久,也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托.
3、结论和建议.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在考虑充分技术保密性、市场特殊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前提下,以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以军民结合产业为主导,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重点军工企业以及掌握较强军用潜力的高技术民口企业等一系列组织和机构为主体,通过复杂非线性、开放性、整体性相互作用实现军事、技术、经济的协同.要进一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看成一个军民互动的新型网络系统,从政府、产业、区域、企业层面强化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交互创新(见图2).
3.1、政府层面:强化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当前,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仍不够清晰、主导产业不明晰、管理协调复杂、投融资渠道单一、平台建设还不够,未来要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在战略规划上,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十二五”发展和改革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上下衔接、完善配套、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必须进一步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有利于集中统管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经费管理机制.如围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军民两用技术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建立分级别的军民两用技术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在法规建设上,国家立法机关要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以法律形式明确军民融合的组织领导,规定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和程序方法,做到发展有序.
3.2、区域层面:强化军民科技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要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有机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这是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科技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努力促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促进军用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资源的有机耦合,逐步形成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合理调整现有国防科研单位的专业方向、任务,积极吸纳民用科研机构和社会科技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实现总体和系统的科研能力的相对集中.同时,在国防科研结构调整中要大力促进各类军民技术研发的需求互通与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推进国防科研单位、民用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整合科研能力,形成合力,加强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军民科技资源融合.通过军民融合式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体系的建立(见图3),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将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可持续性.
3.3、产业层面: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推进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推动军工开放,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具体要求就是:一是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传递市场相关经济信息,进而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二是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积极鼓励社会上所有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国防科技创新的相关领域,要打破军民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建设;三是要发挥供求机制调节优化作用,通过调节供需的方向和规模,使国家科技经济资源与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只有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优势,才能更好地引导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未来一个时期,要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需要进一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使国防工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
3.4、企业层面:选择合理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主要有三种典型自主创新路径:一是军工依托型创新,二是军民互动型创新,三是嵌入民口型创新.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军工行业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如军民两用核技术产业集群,采取“依托型”协同创新的模式.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高相关性和资产专用性较低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如军民两用航空产业集群,采取“互动型”协同创新模式;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较低相关性和低资产专用性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领域,如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采取“嵌入型”协同创新模式.实践证明,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也是不断演进.在集群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依托型”协同创新,更多的是以国防科研院所为核心,强调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单项转移.在发展的中期,主要是军民“互动型”协同创新,如军民两用航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就是典型的军民互动式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随着国防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化,市场机制在军民科技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强,“嵌入型”协同创新范围越来越广,未来发展趋势应是除了极少数技术需要依托国防技术之外,更多则是嵌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之中,有效推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最终形成一个建立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国家工业基础之上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侯光明,等.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贺新闻,侯光明,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网络治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2),92.
〔3〕曾立.当代国防经济前沿〔M〕.北京:军事谊文出 版社,2012.
〔4〕钱春丽,侯光明,刘娜.基于知识博弈链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41-348.
〔5〕钱春丽、王永军.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与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8):440-441 .
〔6〕乔玉婷,曾立,谭林.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及实证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2),13-17.
〔7〕彭宇文.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评述〔J〕. 经济学动态,2012,(7):77-81.
〔8〕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述〔J〕.系统科学学报,2013,(4),60-64.
〔9〕杨祖荣. 像打仗一样推进军民融合.
一、云计算时代IT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未来的发展更加迅速,那么,其未来的新趋势是怎样的呢?1、绿色IT与节能减耗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很多资源问题,随着环境的恶化,全球范围内科技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危机,那么云计算作...
0引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不断改革,我国民航业在航空运输、机队规模、通用航空、航线布局以及运输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2005年以后,我国航空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位居世界第...
摘要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的元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三网融合的推进,中国互联网电视迎来了大爆发的契机,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点播视频、浏览网页、下载应用、玩游戏,电视重新成为家庭的娱乐中心,客厅文化在人们心中再次占据重要位置。...
以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兴宁本地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推广适宜兴宁地区种植的经济林,对果树、竹木进行规划,采取各种行乙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为指导,以现代绿色产业为前提,以第一产业...
生物质与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能源。而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且其工业化应用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循环地球、低碳发展的理念日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推崇...
1.1种植种类繁多曲靖药用植物蕴藏极为丰富,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滇南本草》中就有薏苡仁、滇半夏等道地药材记载,据《师宗中草药汇编》记载:有野生药用植物1300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86种,全市上规模开发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薏仁、当归、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