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我国城市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9 共2940字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已整体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为6.65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50%,据世界着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市总人口将超过10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60%.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着;现代商业的繁荣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特别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也使得多样化、个性化的配送需求不断增加。这些使得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城市配送作为城市物流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实现物资内外交换,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保障,但是,长期以来城市运输中普遍存在“重客轻货”的思想和做法,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城市内部“人的流动”,而忽略了“物的流动”,“客货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配送的发展。

  我国城市配送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我国城市配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城市配送的内涵以及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发展城市配送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差异较大。此外,城市配送管理涉及到交通、公安、规划、商务、邮政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组织协调和管理难度较大,在城市配送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任务分解落实尚不清晰,具体政策也不明确,部分措施难以贯彻实施,再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致使部分地方政府对城市配送管理事权不清,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目前只有成都等少数城市成立了“物流办”和“城市商业物流集中配送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城市配送工作。

  同时,各地出台城市配送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较少,立法和规划的层级较低,现有法规体系不完善;在规划上有缺漏,如城市总规中没有考虑城市配送的功能需求,也没有专项规划;在操作层面上,缺乏统一的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

  为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相关主管部门普遍采用对城市货运车辆分区域、分时段、分车型限行管理的方式,货运车辆限行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高峰时段禁止货运车辆进入禁行区域,可以减少由于其路边停车作业造成拥堵加剧等现象。但是由于对货运车辆与配送车辆的区别,以及配送活动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目前采取的货运车辆限行措施对于配送车辆来讲过于严格,并没有科学的协调好城市交通与城市配送需求之间的关系,造成城市配送车辆的“进城难”、“通行难”问题普遍存在。

  很多城市由于缺少对城市配送功能的统筹规划,城市的主要商业聚集区和生活居民区普遍缺少配送车辆停靠点、接卸点和停车场等城市配送配套基础设施;许多商业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忽视了物流配套设施的要求,配送车辆收货区、装卸点等设施严重不足,送货车辆无处停靠装卸。城市配送车辆“停靠难、装卸难”问题突出,加剧了交通拥堵,影响了配送效率。受刚性的配送需求所决定,一些配送车辆只能选择违章停靠,或者停在居民区内,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而违章停车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目前,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大多由传统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业务范畴上仍局限于“物品流通”,对采购、仓储、加工等其他配送环节关注较少,配送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应用信息化的技术、设施装备和管理手段,配送成本高、配送组织效率低。大多数企业物流操作仍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现代化信息技术只作为辅助性管理工具,配送车辆亦普遍采用电话方式管控,缺少统一管控手段,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应用较少。此外,很多商贸流通企业在政府尚未出台城市配送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的情况下,不愿主动接受城市共同配送或夜间配送服务,对配送工作认知度不高、配合度不够。

  由于城市配送的成本优势不明显、资金壁垒较低,配送行业的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使得物流配送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企业“多小散弱”现象突出;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基本靠市场引导,行政管理部门调控监管手段不足,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行业监管机制及行业信用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信誉和服务得不到保障;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不规范竞争与黑车运营等现象突出,严重扰乱了配送市场秩序,阻碍了城市配送市场的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城市配送发展的“五大策略”

  解决我国城市配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在绿色物流理念的指引下,统筹规划城市配送子系统,平衡城市客运与城市货运的关系,优化配置城市道路、货物、车辆、站场、企业等配送资源,应用先进技术装备,采用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市场监管,综合利用各种政策和手段,有效降低城市配送系统成本,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对物资流通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五大策略”.

  “策略一”--通道网络化。
  即建立起高速、畅通、无障碍、干支搭配、主次明晰的配送通道网络,合理分配道路资源,保障配送服务的充足供给和有效覆盖,不断提高配送车辆的通道深度和运行速度。

  “策略二”--组织高效化。
  创新企业运营服务模式,不断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鼓励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降低配送系统成本,减少车辆无效行驶。
  
  “策略三”--手段智能化。
  充分利用物联网、车联网、无线通讯、仓储配送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配送服务的全过程有效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保障配送信息的智能采集、充分交换和高速流转。

  “策略四”--技术标准化。
  对城市配送涉及的站场设施、车辆、信息技术、服务作业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城市配送活动,加强管理,提高城市配送整体的运作效率。

  “策略五”--管理法制化。
  城市配送活动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配”和“送”的多个环节。应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每个环节的运作流程,坚持用法律的手段监督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保障配送工程的顺利实施。

  工作建议
  
  针对促进城市配送发展的“五大策略”,国家相关部委要调动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区域突破,最终推动城市配送体系整体协调发展。近期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立法先行: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的要求,制定出台城市配送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立法层级,在规范物流配送企业经营行为和配送市场秩序中体现“立法先行”,保障城市配送活动顺利实施。

  试点示范: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组织开展城市配送试点工作,选取典型城市开展示范工程,在体制机制、法规政策、基础设施、通行管控、运输组织、市场监管、信息技术、装备设备等方面先行先试,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政策扶持:交通运输部和其他相关部委应积极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从事城市配送的重点物流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及交通管理、车队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鼓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标准车型购置、城市配送共享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对于城市配送问题比较突出和试点工程开展比较好的城市优先给予扶持,最终形成一个“国家扶持、地方配合、企业参与”的和谐发展的城市配送政策环境。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