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

嘉庆二十四年清宫内廷承应情况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6 共7082字
论文摘要

  前 言

  清代内廷演剧对于清代戏曲史的意义,近年受到较多的肯定.有关档案文献的影印出版,则为推进相关研究提供了条件.2011 年,《国家图书馆藏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这批档案文献为朱希祖旧藏,后归北京图书馆.周明泰先生曾据这批档案,撰成 《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但周先生也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因为他并没有将其中涉及演剧的所有信息都摘录下来,所以他谦称为 "漫抄".

论文摘要

  所涉及的演剧信息作细致的调查分析.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计划着手的工作.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此书中嘉庆以前档案的梳理.而残存的嘉庆朝档案中,有两本嘉庆二十四年的恩赏档保留了下来.一册只记录了以内大学为主的恩赏明细.另一册注明 "皇子成婚,特此存记"的档案,以小内学为主,细致的记载了承应日期、剧目、地点、伶人、奖赏和一些相应的大小事项,能较好地还原当时的宫廷承应境况.本文以嘉庆二十四年的这两册档案为主,辅以其它的资料,将所载演剧有关信息作分类整理,以承应剧目、承应地点和承应伶人作为基点,作归纳和数据统计,进而对该年内廷承应的情况作分析与再现.

  一、承应剧目

  王芷章先生在 《清昇平署志略》中,把内廷承应分为四大类: 月令承应、庆典承应、临时承应和丧礼承应.月令承应即是以元旦为节令之首的一系列节日承应,有的上演一日即可,有的连演几天.此类承应是一种礼仪,皇帝无需逢场必到.庆典承应还可细分为法宫雅奏与九九大庆两种,前者为皇子大婚、册封嫔妃、皇帝巡幸筵宴等类嘉礼; 后者系皇帝、皇太后等的寿辰庆典.

  丧礼承应是在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子或公主逝世时的一种必备仪式,只奏乐而不演戏.以上三种承应都是有关国家的典礼,其中的月令承应和庆典承应更各有专门奏演之戏.临时承应,则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演剧,没有固定的时间,随帝后喜好而定,多以折子戏为主.

  嘉庆二十四年的恩赏档案虽只记录以小内学为主的承应事项,但其中所记录的承应天数已达149 天,若算上内大学和外学的承应,那全年几乎是每天都有戏,再加上皇子大婚的典礼承应和连番的上演全本的连台大戏,这一年的清宫可谓是热闹非凡.

  是年,嘉庆皇帝年届六十,即位已经二十四个年头,身体状况应当不是很好.因为第二年的七月,他就猝死在皇家避暑山庄.所以,这一年可能因为身体需要调养,所以有了大量的观剧时间.对比往年的宫廷剧演情况,此年清宫内廷承应特别频繁,这也许不能视作清廷演剧的常态,而是属于特例.

论文摘要

  如表 1 所示,这一年承应天数最多的月份是十月,紧追其后的分别是九月、十二月和一月.

  嘉庆皇帝的生日是在十月初八,所以嘉庆一朝,十月是内廷承应的旺季.据嘉庆二十三年的旨意档记载,早在是年七月初十,总管太监李禄喜就已传旨安排皇帝万寿节所要承应的 《九九大庆》和 《千秋和庆》等一系列万寿戏.一月正值开年,十二月又将近年尾,自然是一年之中节令最多之月份,再加上这两个月和九月都有承应全本的连台大戏,承应天数都有半月之多.承应连台大戏不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排演.据嘉庆二十三年的旨意档记载,该年十一月,南府景山就已密锣紧鼓地排演来年一月所要承应的 《鼎峙春秋》.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演剧机构,显然不能承应如此频繁的大戏演出.承应了 6 次.

论文摘要

  除了连台大戏和节庆承应外,这一年的临时承应也十分的频繁.被记载承应过的折子戏共有94 出.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取自 《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和 《一捧雪》这类传统剧目的折子,也不乏 《单刀》、《斩子》、《罢宴》和 《昭君》这类的单折折子戏.其中承应总次数最多的剧目为 《西厢记》,一年之中内廷共承应其相关折子戏高达 27 次,紧随其后的是被承应了 19 次的 《红梨记》, 《琵琶记》、 《邯郸记》和《狮吼记》各被承应了 10 次, 《儿孙福》9 次,《烂柯山》、《西楼记》和 《金印记》各 8 次,《一捧雪》和 《渔家乐》皆被承应了 7 次.结合表 2即可得知,嘉庆皇帝对这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叙事技巧的传奇颇为青睐.

  此外,从表 3 不难发现,嘉庆帝最爱看的单出折子戏多为言情戏,《佳期》( 《西厢记》) 、《亭会》( 《红梨记》) 和 《琴挑》( 《玉簪记》) 皆是经典的爱情戏,《拷红》一出更是借红娘的滔滔陈词诉出了张崔二人的真情,《阳告》 ( 《焚香记》)则是诉说妓女桂英因误知王魁负心后悲愤自缢的故事,《错梦》中的书生于叔夜为爱痴狂,在梦中大闹妓院,《思凡》( 《孽海记》) 一出更是全面表现小尼姑赵色空情窦初开的神貌与内心世界.讲述皆大欢喜、合家团圆的 《报喜》 ( 《儿孙福》)也深得嘉庆皇帝的喜好,承应了有 8 次,仅次于描写张生莺莺两情相悦的 《佳期》.不同于带有浓厚仪式性的大戏,此类临时承应小戏主要的功能便是帮助帝后消遣娱乐.对比节庆大戏,此类小戏的抒情言志功能更为突出,娱乐观赏性也因此更胜前者.观赏这类戏曲,皇帝无需在王室群臣面前端着帝王的架子,还常常与伶人们互动,气氛更为轻松融洽.而且,由于身体状况不甚理想,为了调养身体和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轻松的爱情戏和轻喜剧的氛围正投合此时的嘉庆之所好.

论文摘要

  清宫的节令庆典承应各有专门奏演剧目.学者习惯把一些特定的剧目与相关的节令庆典联系起来,构成一种直接对应的关系.这样固然便于清宫庆典仪式的研究,但实际情况则远为复杂.

  从嘉庆二十四年这册 "皇子大婚,特此存记"的档案来看,有不少剧目因具备祥瑞喜庆,在不同的节令或庆典被演出.除表 4 所列以外,还有像《福禄寿》一类的祥瑞承应剧目,既可在皇帝、皇太后万寿期间承应,也可在恭上徽号承应等嘉礼上承应.所以,机械地把特定的承应戏与固定的节令庆典直接对应,容易混淆相应的节庆典礼,还会让很多承应剧目无法归类.

论文摘要

  二、承应地点

  清代的帝后大多都是戏迷.为适应其要求,不仅在故宫建有多个戏台,而且用以避暑游玩的行宫和承应特别节令的寺庙,都备有相应的戏台.

  也就是说,帝后走到哪里,戏也就演到哪里.档案所载嘉庆二十四年承应过演出的地点一共有 13处①.其中,承应演出次数最多的是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殿的奉三无私,一年中承应数高达 90天.紧随其后的是乾清宫和圆明园的同乐园,分别为29 天与28 天.宁寿宫、重华宫和圆明园的恒春堂也偶有承应.此外,因特别的节令庆典的要求,而在特定地点作承应演出,如二月二十五在花神庙有花朝承应,四月初八在舍卫城庙有浴佛节承应,在四月十八在圆明园广育宫有碧霞元君承应,五月初一、初五在龙舟当儿有端午承应,七月初七在圆明园西峰秀色有七夕承应.为了营造欢喜热闹的气氛,有时同一天会有多处有承应演出.嘉庆二十三年旨意档的禄喜传旨,为准备嘉庆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四皇子绵忻的订婚,宫中的戏班分成了三拨,分别在四阿哥福晋父家、宫内所里和箭亭子三处伺候承应.当年的四月二十四日,为了庆祝四皇子大婚,紫禁城内的储秀宫、重华殿和养心殿皆有演出.而同年的七夕节当天,圆明园的西峰秀色和同乐园亦有承应演出.

论文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嘉庆二十四年的这一册档案中提到了 "侉戏台"这一地点: "九月十一日,侉戏台,摆当儿.( 早间) 《昇平集庆》; ( 晚间)《南极增辉》."①在清宫档案里, "侉戏"即乱弹诸腔的别称,以嘉庆帝在嘉庆三年颁发乱弹禁令而留名.嘉庆皇帝曾多次对乱弹诸腔进行打压,但并没有对侉戏赶尽杀绝.据现存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嘉庆七年旨意档记载,五月初五日传旨: "内二学既是侉戏,那 ( 哪) 有帮腔的,往后要改.如若不改,将侉戏全不要."②因知宫中仍有侉戏演出.据嘉庆二十四年档案记载,在侉戏台演出的当日,奉三无私殿也有承应,由此推测,该侉戏台应位于圆明园中.

  精彩的承应演出离不开配备精良的舞台剧场,作为皇家重要标志之一的宫廷戏台,其气派的排场和豪华的配备,为营造出各式场景和精彩特技提供了条件.这类清宫戏台可分为三类: 室内戏台、宫苑中型戏台和宫廷特有的三层戏楼.

  ( 一) 室内戏台

  在嘉庆二十四年承应演出最多的养心殿和奉三无私皆为室内戏台.这类戏台适合娱乐助兴的小演出.养心殿虽未有搭建戏台的记录,可此处是皇上的寝宫,皇帝在闲暇时常会召太监承应帽儿排、清唱和坐腔③等妆扮简单的演出.据恩赏档记录,在嘉庆二十四年,除去元旦、皇帝万寿和腊月初一期间的少数节庆承应,养心殿所演的主要是 《西厢记》、《红梨记》、《儿孙福》和 《占花魁》这类爱情喜庆剧目,显为娱乐放松之用.同年承应次数最多的是圆明园九洲清晏的中殿---奉三无私殿.它是清帝在圆明园的起居场所,其作用 "相当于帝王的内客厅"④.此处搭建的戏台,既可供帝王日常观赏,也可承应宗室宴和内廷宴.

  从嘉庆二十四年的恩赏档可知,除去每年都要在此举办的上元宴戏外,四皇子大婚和皇帝万寿期间奉三无私也有相应的承应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嘉庆皇帝该年在奉三无私一共看了 15 次的 《西厢记》,尤其对 《佳期》和 《请宴》两折情有独钟.

  此两出折子,内容轻松,情节性强,内蕴情感丰富,自然成为了嘉庆帝闲暇看戏的首选.

论文摘要

  ( 二) 宫苑中型戏台

  宫苑中型戏台,多数只有一个台面,观众可在相距不远的戏殿观剧.这类戏台,有大内的重华宫与圆明园的恒春堂.重华宫内有漱芳斋,所以在档案中,重华宫、漱芳斋这两个称谓经常互用.重华宫的戏台设置十分精巧,既有为 "神魔"上天入地专用的天井装置,也有在戏台底部用以加强音效专用的大井,是清宫中型戏台的典范.

  在嘉庆二十四年,重华宫的承应天数并不多,皇子大婚当天的承应演出之外,便是腊月连演十天的连台大戏 《劝善金科》. 《劝善金科》讲述目连救母一事,其中层出不穷的神佛鬼魅情节自然离不开上天入地的出场亮相.如第二本第一出 《灵霄殿群星奏事》,不仅有仙官、宫娥、金童玉女和千里眼顺风耳等神界人物从灵霄门出场,还有马温丁刘四帅和六丁六甲等凡人从昇天门亮相,更有东西南北四岳山神是从上场门上来.如果没有精巧的设计,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大戏演出.档案提到的另一个中型戏台恒春堂在当年只有三天的承应演出,上元节前一日、四月初三和皇帝万寿,除去专门的节庆戏之外,所承应的多为一些传统折子戏.

  ( 三) 三层戏楼

  清宫的三层大戏楼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配备精良,专门承应连台大戏,其豪华度绝非民间戏台可以比拟.该年档案中有承应记录的宁寿宫畅音阁和圆明园同乐园的清音阁就是这类豪华戏楼.从表 6 可知,这两个戏楼在当年先后承应的《鼎峙春秋》、《阐道除邪》、 《昇平宝筏》和 《九九大庆》都是对舞台有严格要求的连台大戏.重华宫的戏台虽然也在同年承应了连台大戏 《昇平宝筏》,可演出的实际效果自然无法与这两座三层戏楼的相媲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册嘉庆二十四年六月三十日的 《呈畅音阁工程用料银两清单》.根据上面的记载,这一次的整修通共销算工程银四万九千五百七十一两四钱一厘,光是办买工程用的杉木就花费了二千二百六十三两二钱一分一厘.

  畅音阁在嘉庆二十四年的这一次整修就已经花费掉了近五万两的银子,耗资巨大,其华丽程度由此可见.

论文摘要

  三层戏楼的楼阁自上而下分别叫 "福台"、"禄台"和 "寿台",此外,在寿台的后部还有一个名叫 "仙楼"的二层台可承应演出. 《昇平宝筏》提纲在描述本一第十九出 "如来收猴"的舞台布置时即有提到仙楼: "佛上,仙楼天井下大云板,佛上,至禄台,出佛门".换句话说,一个三层戏楼实际上有四个表演区域.除了勾连四个表演区的木制楼梯,据 《中国古代剧场史》一书介绍,"上升或降落的装置为云兜、云梯、云勺或云板"①,这些也可帮助伶人在不同表演区穿梭.此外,各层之间的天井和寿台下的地井不仅可用作移动通道,供伶人 "上天入地",还可用来运输道具或营造特殊的效果.《昇平宝筏》五本第廿四出"罗刹揭钵"的提纲有这样的描述: "寿台: 观音归座,随□左台口地井,红孩儿下,上去盖板",由此可知,观音与莲花座都是从地井下场的.为了营造水帘洞的场景,而在本一第四出 "花果水洞"的提纲有地井处要 "预备水四桶才够"的标注.

  如果没有像三层戏楼这样精良的设施与配备,连台大戏的演出必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嘉庆帝 "下园子"后,未演的两本 《九九大庆》都要在同乐园的清音阁中承应.因为一向重视自己万寿承应的嘉庆帝,显然不能允许品质不佳的演出.

  统计嘉庆二十四年全年的演出记录,在大内有承应的天数为 39 天,而在圆明园中的则为 109天.嘉庆帝在当年待在圆明园的时间明显要多于紫禁城,因此,圆明园戏台的利用率也会比紫禁城内的要高得多.

  三、承应伶人

  在清代负责内廷承应的伶人是为帝后在闲暇时娱乐助兴的主要群体,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等级深严.在这一批伶人中,既有由内廷自己栽培的太监伶人,也有为充实内廷承应专门从江南一带挑选的昆、弋腔外籍伶人,分别有内学和外学两个机构进行管理.此外,乾隆时期在内廷承应的人员还有负责宫廷仪典所用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的教坊司太监 ( 中和乐) 、负责吹打江南细乐十番鼓的江苏籍乐师和太监 ( 十番学) 、负责弦乐的演员 ( 弦索学,嘉庆时期被取消) 和管理钱粮出入、切末道具的后勤太监 ( 钱粮处) 、专职记录档案的管理人员 ( 档案房) 和负责筹备管理太后、皇帝万寿等大差专门人员 ( 大差处) 等.

  当时的南府机构庞大,人员众多,总人数曾一度高达一千五百多人.同样热爱看戏的嘉庆皇帝虽基本维持了南府景山的原有规模,却有意识的在内廷机构上采取收缩政策,执政 21 年陆续裁掉了一半的内廷伶人.这既是鉴于国情对乾隆一朝内廷承应所作出的调整,也为道光皇帝的大规模改革作了铺垫.

  从现存的南府档案来看,内学伶人的承应次数远高于外学演员.在节令庆典上,大型演剧均由太监伶人承应.此外,嘉庆帝在闲暇时观赏的小戏,也主要由皇帝自己的家养班承担,只有极少数情况会用外学伶人帮忙.因为外学伶人在宫内走动不像太监那般方便,用总管李禄喜的话说,便是 "内学当差有外边人到不去之处"①,所以民籍伶人虽然技高一筹,也依然无法取代太监们的地位.

论文摘要

  嘉庆二十四年仅存两册恩赏档,以小内学为主.这册档案,共记录有 37 名承应伶人.其中 3名内大学伶人、27 名小内学伶人、5 名在大小内学帮差的外学生和 2 名外边教习.表 7 所列出的是在该年总承应次数超过10 次的15 名伶人,他们都是小内学的学生.这 15 名伶人年纪都不大,除3 名不详待考的伶人外,仅何套住与李昇二人超过30 岁,年纪最小的伶人祁进禄更是只有 12 岁,可他一年的总承应次数已高达 17 次,实在让人惊诧. 《清史稿》记载,在嘉庆十八年九月的戊寅,有天理教徒 "贱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②",几乎逼近宫内,当时为他们作向导的正是同为天理教徒的太监.据昭槤的 《啸亭杂录》中 "癸酉之变"的记载也可得知,当时正阳门外开庆隆戏园刘姓者亦为其党羽,部分梨园艺人也加入了天理教的反清活动.因为这一事件,嘉庆皇帝不仅下令禁演了叙述水泊梁山之事的 《忠义璇图》,还大幅度的裁退了宫内的太监,负责内廷承应的南府景山伶人也被裁去了一大批.这一次因天理教闹事而导致的裁人对嘉庆后期的演剧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内廷承应的团队规模因此缩小,同时也给"皇家剧团"一次 "大换血"机会: 裁去年事已高或技艺不精的伶人,新引进一批童伶,给予较多的锻炼机会,为他们在日后成长为承应主力军打下基础.这一批伶人是在皇帝的直接关注下成长起来的,嘉庆帝对他们十分熟悉,不仅能直呼名字,还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气质特点来安排角色.据嘉庆七年的旨意档记录,在该年的五月初九日,有皇帝亲自给 《混元盒》派角的记录,同年的七月初八,嘉庆皇帝也为 《盘丝洞》一出定下角色分配名单,在十一月的时候,皇帝还为排演 《混元盒》一事儿多次传旨.这样的情况在嘉庆一朝,自非孤例.由于皇帝对演剧十分关心与投入,已经达到精通的程度,伶人们在承应时稍有差错,也能立刻被皇上发现.

  在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生角勒夫因为承应《打子》出错,当天就挨了二十大板.内廷承应太监都是从新入宫的年幼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因为有较多的御前承应机会,可以经常接触到帝后,待遇自然比寻常负责杂役的太监要高得多,除了日常的月例银子,还经常能够得到承应恩赏.这些承应恩赏与技艺优劣有关,也与官阶等级密不可分.有官阶,亦即担任负责工作的伶人所得恩赏,要明显优厚于没有官阶的伶人.嘉庆二十四年的恩赏中,记载六品太监总管李禄喜,共获得 11 次恩赏.这个次数不算很多,可每次赏赐的物品都十分丰厚,绝非普通的太监伶人可比.其中最多的一次赏银 25 两白银,相当于普通太监一年的例银.小内学首领王腾云和李寿增的恩赏,多以各色袍料和褂料为主.四月初五日,两人各得价值银七两五钱的五等人参二分五厘,是所得恩赏较为丰厚的一次.普通太监伶人的恩赏,有时是五分或一两的银锞,更多时候是手巾、香饼、荷包和扇子一类不甚值钱的小物件.如四月二十五日,内大学的生角李安福在承应后仅获得袜子一双.

  结 语

  本文主要借助嘉庆二十四年的两册档案,对该年清宫承应的剧目、地点和伶人情况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除了在节庆典礼要承应专门的祥瑞剧目外,内廷的演出还是以折子戏为主,最受欢迎的是与爱情相关的名折,而氛围喜庆的单出也颇受帝后的青睐.内廷承应的地点也与所要表演的剧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像 《鼎峙春秋》一类的连台大戏必须要在三层戏楼里演出,否则,承应效果必会大打折扣.从数据可知,嘉庆帝的寝宫是承应次数最多的地点,因为皇帝在该年常居于圆明园中,故九洲清晏寝殿里的奉三无私是演出最为频繁的场所.由于嘉庆皇帝在执政中期曾裁去一批伶人,精简了内廷承应团队,客观上为年纪较小的伶人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因此,在嘉庆二十四年,中青年演员成为了该年内廷承应的主力军.

  笔者目前只重点梳理嘉庆二十四年的内廷承应资料,这只是嘉庆执政二十余年间清宫演出情全况的一小部分,并不能涵盖嘉庆一朝内廷承应全貌.更全面的调查,尚有待于今后展开.但是,将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与乾隆、道光两朝的承应情况稍作对比即可得知,在执政期间,嘉庆皇帝有意识的在内廷承应的管理上采取了收缩性政策,既调整了其父乾隆引以为傲的演出机构,也为其子的 "昇平署改革"埋下铺垫.嘉庆一朝的过渡即量变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道光七年的 "宣宗改制"则是质变的飞跃.如果没有嘉庆朝的过渡,道光七年的 "昇平署改革"也不会如此顺利的完成.

  兹仅就所得,梳理于上,亦请方家有以教正.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