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了解亲子沟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CL-90和王树青等修订的亲子沟通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亲子沟通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显着相关,与父亲沟通的相关系数大于与母亲沟通的相关系数。另外,亲子沟通总况、父亲沟通以及母亲沟通均能够显着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亲子沟通; 父亲沟通; 母亲沟通; SCL-90;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并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变化需要[1]。已有研究表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其能不能顺利毕业,能不能适应社会[2],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从2013年黄洋投毒案到2019年吴谢宇的弑母案,都在警示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而一直以来研究者们都没有停止过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指出得到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其抑郁水平越低[3],乐观倾向越高[4]。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突然的亲人离世等)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5]。除此之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父母教养方式在接纳-拒绝因子上的差异和儿童的睡眠影响及强迫因子之间呈现显着的相关,而期望-苛求的差异与其心理问题无显着相关[6],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焦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7]。在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亲子沟通”指子女与父母通过观点、信息、态度或情感的交流,来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8]。以往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非常大[9],并且能够预测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10]。对于初中生而言,缺乏正常的亲子沟通也是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11],拥有较多机会与父母进行亲子沟通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12]。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亲子沟通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吗?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亲子沟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内江师范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回收175份问卷,其中男生96人,女生79人。
三、研究工具
(一) SCL-90量表。
本研究采用广泛用于测量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scl-90来测量大学生在疫情应对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总共有90个题项,10个因子,其中9个是症状因子,1个为凑整因子。此外,该量表的每个题项均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5级计分,分别为:“1=无,2=轻度,3=中度,4=严重,5=非常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
(二)亲子沟通量表。
本研究采用Barnes等编制,王树青等翻译修订的量表。该量表主要包含开放性沟通和问题存在两个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1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从母亲、父亲的角度阐述,并且均采用5级评分的方式,“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另外,整个量表中问题存在量表采用的是反向计分的方式,在计分过程中,转换反向计分题项后,所有题项相加是个体亲子沟通量表的总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0.92
四、结果
(一)大学生亲子沟通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总体数字上看,男生的亲子沟通总频率高于女生(123.708>121.050),他们与父亲沟通的频率也高于女生(60.671>47.265),在与母亲沟通方面女生显得略微高一些(63.784>63.031),但这些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
表1 男女生与父母沟通的描述性结果
(二)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亲子沟通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越高,亲子沟通得分越高,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scl-90量表的得分就更少。表2还显示父亲沟通的开放性与母亲沟通的开放性相比较,前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大,说明父亲沟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表2 亲子沟通与scl-90之间的相关性(r系数)
*p<0.05,**p<0.01,***p<0.001
(三)亲子沟通预测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亲子沟通、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是否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遂对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三者均能够显着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父亲沟通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状况中16%的变异,母亲沟通能够预测其中8.2%的变异。由此可以看出,亲子沟通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的是父亲的沟通,父亲沟通的质量。
表3 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p<0.05,**p<0.01,***p<0.001
五、讨论
(一)男女生亲子沟通结果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更加倾向与母亲进行沟通,男生则更加倾向与父亲进行沟通,这与陈秋香等研究结果一致[8]。根据内群体理论来看,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将同性别的母亲看作与自己一个群体的,男生将父亲看作同一群体的,因此女生更愿意与母亲沟通聊天,男生更愿意与父亲沟通。另外,女性善于抒情,在沟通中女性更加看重情感体验,而母亲通常更善于抓情感,因此女生更倾向与母亲沟通。男生相对独立,他们很多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态度等都是源于对父亲的模仿[13],父亲又是家庭顶梁柱的象征,因此他们更倾向与父亲沟通。但是男女生与父母沟通的差异不显着(p>0.05),这可能是因为在疫情期间所有人都需要在家隔离,平时外出务工不在家的父亲也在家里,因此大大地增加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所以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与陈秋香等所采用的量表不一致,所以使得结果产生了一些差异。
(二)男女生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讨论。
关于中小学生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研究均显示亲子沟通的开放性、问题的存在性均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的相关[11],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进行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现显着相关,亲子沟通能够显着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解释其中15.8%的变异。除此之外,父亲沟通与母亲沟通均能够显着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与父亲沟通状况能够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16%的变异,与母亲沟通能够解释其中的8.2%,这说明与父亲沟通更能够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该结论支持了以往的研究。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国外就开始研究父子关系,其中父亲在位就是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中孩子对父亲的情感是建立在与父亲的沟通之上,当男大学生和父亲交流自己的困境,父亲没有及时反应或者反馈时,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感受[14],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刘晶芝等研究就显示父亲的参与教养的程度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5],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情感上、语言上的交流,这也从侧面说明父亲沟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直以来,传统文化都提倡女性“相夫教子”,男性挣钱养家,从而使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格外缺失。父亲教育的缺失会使得男孩性格“女性化”,女生沉默寡言,对外界缺乏安全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暴自弃、难以适应社会等[16]。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这个角色在个体的心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启动家庭疗法是非常有必要的[17],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相互协助,共用资源来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8],使得大学生在家里、社区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心理关怀,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重视父亲教育的存在,重视父亲沟通,这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的成长,还有益于他们对社会的适应。
参考文献
[1] 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 崔晓霞,汪国瑞,杨积芳,吴欢.某高校2016~2018年“优良学风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8(5):482~485
[3] 杨春潇,张大均,梁英豪,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2):232~235
[4] 朱美侠,蔡丹,武云露,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乐观倾向的影响:心理弹性与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2):371~376
[5] 汪红烨.汶川地震影响区某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52~755
[6] 杨碧秀,王志强,曹磊明,等.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6):381~383
[7] 于海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24:69~70
[8] 陈秋香,宁玉珊,黄钰茜,等.大学生亲子沟通的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191+253~254
[9] 林美珠.浅谈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8,41:7~8
[10]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1:58~63
[11] 孔金旺,梁修云,孟仙,等.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53~54
[12] 缪祝意,邓碧兰.家庭因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1:40~43
[13] 谢琴红,杨映萍,欧薇,等.黔北地区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6:104~106
[14] Roll,S.,Millen,L.Adolescent males’feelings of being understood by their fathers as revealed through clinical interviews[J].Adolescence,1978,13:83~94
[15] 刘晶芝,胡燕燕.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2019,4:355~358
[16] 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4:52~56
[17] Josephson A M.Reinventing Family Therapy:Teaching Family Intervention as a New Treatment Modality[J].Academic Psychiatry,2008,32(5):40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