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

民族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法

来源:黑河学院学报 作者:张译文
发布于:2020-04-15 共5091字

  摘    要: 民族心理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俄罗斯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因不同学者研究角度不同,致使该学科的理论较为庞杂。俄罗斯民族心理语言学代表人物——列昂节夫、索罗金、克拉斯内赫,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论有独特认识,在该学科中的理论贡献较大,对三位专家的介绍可以梳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明确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民族心理语言学; 列昂节夫; 索罗金; 克拉斯内赫;

  Abstract: Ethnopsycholinguistics,as one important branch of Russian psycholinguistics,originates from the 1970s.The constant study of Russian ethnopsycholinguistics has led to even more complicated theories due to different scholars'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In order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thnopsycholinguistics and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psycholinguistic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s of ethnopsycholinguistics in Russia—Leontiev,Sorokin,Krasnyh,because they have made grea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ethnopsycholinguistics and have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its research objects,research methods and main theories.

  Keyword: Russian psycholinguistics; ethnopsycholinguistics; Leontiev; Sorokin; Krasnyh;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其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中衍生出一些新的分支学科,例如,发展心理语言学、民族心理语言学、法律心理语言学、病理心理语言学等。其中,民族心理语言学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中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列昂节夫在《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特点》(1977)中提出用术语‘民族心理语言学’来表示研究交往民族文化特点这一专门的知识领域”[1],这标志着民族心理语言学正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索罗金、克拉斯内赫、别利亚宁、扎列夫斯卡娅等都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该学科主要着作有:《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特点》(1977)、《民族心理语言学》(1988)、《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点》(1996)、《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2002)等。

  目前,民族心理语言学在俄罗斯本土的研究依然十分活跃,有关该学科的研究时常见刊。我国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一般归入心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文化学研究之列,且与语言文化学的联系十分紧密,而单独研究民族心理语言学理论或是应用民族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

  针对国内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理论介绍较少的情况,又因俄罗斯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因不同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致使该学科的理论较为庞杂,为了使广大学者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论有概括性的理解,本文以俄罗斯民族心理语言学代表人物——列昂节夫、索罗金、克拉斯内赫为例,介绍了他们在该学科中的理论贡献,梳理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明确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民族心理语言学及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发展作贡献。
 

民族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法
 

  一、列昂节夫与民族心理语言学的形成

  民族心理语言学(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这一术语是由列昂节夫(А. А. Леонтьев)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而在此之前,诸多学科都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分别涉及俄语语法中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心理下的交往、民族文化定型等问题。

  列昂节夫认为,民族心理语言学是研究民族文化变体的学科,其研究应归入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之下,而对于民族文化变体的研究应归属三个层面:言语操作、言语行为和整体的言语活动;语言意识具有同等功能不同知识系统下语言所反映的认知;言语交往中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组织[2]192。

  列昂节夫指出,民族文化之所以具有特点是因为不同民族的人会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言语组织,对民族文化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文化传统背景不同,具体表现为交际中可用语与禁忌语、固定用语、各个方面的礼仪、社会地位、术语及语篇结构组织不同;交际中社会情境、社会功能背景不同,具体表现在社会阶级的不同;民族心理背景不同,狭义上说即言语活动中一些特定过程与间接过程不同,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的距离、句子的停顿、对话中身势的不同;语言特点背景不同。综合民族心理语言学应研究的三个层面与民族文化特点的成因,列氏指出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为以下三方面:(1)言语活动的民族心理语言学特点,主要研究言语活动中民族心理影响下的语用特点与语义特点。(2)语言意识的民族心理语言学特点,主要研究特定民族心理过程中独特的记忆与独特的言语生成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特点的世界图景。(3)社会的民族心理语言学特点,这里涉及非语言的问题研究。例如,交际空间、言语速度与声音响度等研究[2]193-194。

  自列氏在《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特点》中(1977)提出,将民族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散落在各个学科中的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被整合起来,俄罗斯学者很快认可了该学科的独立性,并开始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遗憾的是,虽然列氏明确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但只是把民族心理语言学纳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之列,而未能提出一套针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二、索罗金与空缺理论

  20世纪70年代,索罗金在对外国文本的感知与理解研究中逐渐发现文本中常常存在一些因文化不同而不能被读者理解的事物、概念和行为,此后在其《基于科普文学文本的文本理解与图书心理学》(?Смысловое восприятие текста и библиопсихология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восприятия текста 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цио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3)一书中,深入讨论了这些问题,并于1977年在《言语行为的民族文化特点》(?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ая специфика речевого поведения?)中,提出了“空缺理论”(Лакуны / Теория лакун)这一概念。索罗金认为,语言和意识中的“空白点”,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意识和语言世界图景的差异就是空缺[3]。索罗金提出确定空缺的基本方法即比较,认为文学文本是进行空缺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各民族文学文本的研究,尤其是文本原着与文本译着的研究,可以探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确定空缺。索罗金认为,空缺是内涵现象,是解释特定文化中事实、现象和言语行为过程的方法[4]。而空缺既表现在词汇、语法、修辞等言语层面,又体现在文化礼节、身势语、民族特有情感等非言语层面。

  为了使两种文化交流互通,索罗金提出两种填补空缺的方法:一是比较两种民族文化的概念,语言和情感类别在空缺的一方进行建构。这种方法适用于某种现象仅在本民族文化中存在,一旦脱离本民族文化则很难或不能被理解的情况。建构的具体方法有:描述法、词法或语义仿造、评述空缺言语情境等[5];二是运用变体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文化虽有差异,但又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情况。具体方法有:借用受者熟悉,而且有助于理解他文化相似物的专有事物;使用泛义词替代;语境替换等。

  索罗金的空缺理论是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索罗金不仅提出了“空缺”这个问题,明确了“空缺”的研究对象,并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空缺”、弥合“空缺”的理论体系,对民族心理语言学,尤其是早期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克拉斯内赫与民族心理语言学

  自20世纪70年代,列昂节夫把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从其他各个学科中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民族心理语言学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2002年克拉斯内赫出版了《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并在书中再一次讨论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克拉斯内赫(В. В. Красных)认为,虽然现今民族心理语言学已经有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名字,但民族心理语言学还未真正形成一门学科。因此,在《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一书中并没有对民族心理语言学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其认同列昂节夫把该学科归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观点,并认为民族心理语言学同心理语言学一样,是一门多学科参与的交叉学科。

  克拉斯内赫把具有民族性的言语事件与言语情境的总和确定为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客体,把所有受其特点影响的民族语篇的表现和事实作为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在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要考虑说话者(国家文化知识和思想的承载者)与语言活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考虑到语言意识与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应关注语言意识中的文化与文化之中的语言意识,还应注意民族语言是“世界图景”的主要构成部分。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1)作为民族—心理—语言综合的民族语言功能的特征;(2)特定民族语言文化社会代表的交际行为和主要言语行为的细节;(3)民族话语的特征和决定其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因素[5]。换句话说,该学科被要求研究语言活动、语言意识和交流的民族语言文化,民族心理语言决定论。

  在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克拉斯内赫提出了“前列现象”(Прецедентные феномены)理论,“前列现象”是在表达过程中某人物、事物或文化等只要被提及部分特征,即能被受者识别,并能够联想到该概念全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既可以是言语层面的,也可以是非言语层面的。克拉斯内赫将“前列现象”分为:社会前列现象、民族前列现象、普遍前列现象,并认为“前列现象”在所属民族文化中被本族人周知;该现象是认知情感相关;该现象会随民族文化变化而改变。

  克拉斯内赫的《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2002)是民族心理语言学最具代表性的专着之一。克拉斯内赫在该着作及其研究中不断完善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区分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致力于使它们成为两个独立的且相互区别的学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前列现象”理论仍是当今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四、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民族心理语言学注重言语行为的民族特点和文本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研究。此时期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对实际交谈、演讲、电视广播中的称呼、问候、告别、感谢用语收集整理,并分析其中的民族文化特点;二是对言语行为中的身势语进行观察分析,阐明不同民族身势语的特点,及身势语中蕴含的民族性;三是分析言语交往中民族习俗、礼节用语的民族特点;四是探究交谈中言说者的语速、语调、声音的响度与语句停顿;五是对文本中词语、语法使用及其他反应民族特点的细节研究;六是各类民族文化对比研究,这类研究通过对比来凸显某一民族的独特性。总的来说,早期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际言语行为中研究民族特点,在静态文本中研究民族特点,在言语行为与文本的对比中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20世纪末期,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语言意识研究,其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向心理语言学对语言意识的研究方法,即联想实验研究。民族心理语言学研究采取了自由联想实验的方法,这种实验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通常要求被试写出看到“刺激词”后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成语或句子,通过问卷收集形成联想场,分析联想场从而研究语言意识中的民族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许高渝,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3.
  [2] Леонтьев А.А.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М.:Смысл,1997.
  [3] Сорокин Ю.А.Лакуны как сигналы специфик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ой общности[M].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ая специфика речевого общения народов СССР,1982.
  [4] Дашидоржиева Б.В.История лакунологии:истоки,пути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J].Вестник Буря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Педагогика.Филология.Философия,2011(14):173.
  [5] Красных В.В.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М.:Гнозис,2002: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原文出处:张译文.浅谈民族心理语言学[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1):158-16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心理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