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散养生猪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经营灵活的优势,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解决广大农村生计的民生工程。但由于其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抵御疫病的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发生疫情,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简要谈谈农村生猪散养户如何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
关键词:农村散养; 猪重大动物疫病; 防控;
农村散养生猪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经营灵活的优势,即使在规模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的当下,散养模式在广大农村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短期内还将广泛存在。作为调节生猪供应稳定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方式,对国民经济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散养模式生产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抵御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的能力弱,一旦发生疫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猪疫病防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本文简要谈谈农村散养模式下如何防控重大动物疫情。
1 加强灭源消毒,消除病原危害
1.1 重视无害化处理工作
无害化处理是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病死及病害动物进行处理,杀灭所携带的病原体,清除危害的过程,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有些养殖户受到狭隘利己主义的影响,对发病或病死的生猪不积极采取无害化处理,而是通过不法渠道销售出去。带病猪成为最主要的疫情传播渠道。在2018~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中,有些养殖户就是担心强制扑杀造成经济损失,生猪发病后想方设法把猪倒出去,也是造成非洲猪瘟疫情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生猪养殖户、贩运户法律法规的宣传,给不法分子强大的震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有生产销售不合格生猪产品的处罚条文。
1.2 加强圈舍及其周围环境消毒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要对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一般每月消毒1~2次。生猪出栏后,其圈舍内外病原微生物较多,必须来一次彻底清洗和消毒。消毒圈舍的地面、墙壁及其周边,所有的粪便要集中成堆,让其发酵,所有养殖工具要清洗和药物消毒。
2 落实防疫责任,阻断疫情传播链
2.1 强化疫情预警监测
预警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掌握本地区动物疫情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年内生猪的免疫监测和科学评估,评估要结合周边地区甚至国家的疫情形势进行。对存在疫情风险的要及时上报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布置,科学防控。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生猪经营规模,储备防疫消毒物质,组织开展有效防控。
2.2 疫情期间减少外出活动
在农村,村民之间的走村串户必不可少,在疫情期间人员带毒传播的比例很大,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生猪和猪肉制品的跨区域运输(19%)、泔水(34%)和人车移动(46%)。因此,养殖户在发现本县内区本乡镇等发生疫情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出回来后要进行清洗消毒,外面物品不要带到猪圈。增加环境的消毒次数,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
2.3 禁止使用泔水养猪
一直以来,泔水由于价格低得到大多生猪养殖户的青睐,在城郊结合部泔水养猪情况非常普遍。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原因大部分归结为泔水造成的病原传播,我国禁止使用泔水饲喂生猪。《生猪产地检疫规程》规定对查验中发现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的,不予出证因此,养殖户应认识到泔水饲喂生猪的危害性,不使用泔水喂猪。
3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生猪抵抗力
3.1 强制免疫要落到实处
畜禽强制免疫工作是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已经很长时间了,但部分养殖场户对于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仍然存在消极抵触的情绪,认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是政府的事情,我自己的生猪自己说了算,想打就打,想打什么就打什么,导致自家养的生猪疫苗保护不够,疫情一到,无还手之力。因此,养殖户应主动积极配合好畜牧兽医部门的免疫工作,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该免就免,该补就补,将免疫工作落到实处。
3.2 饲养管理要精心
一是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圈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工作。二是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饲料要少添勤喂,避免发霉。在饮水中可加入复合维生素B和Vc,增强畜禽抵抗力,增加食欲,消除应激。三是加强种畜禽的饲养,做好母畜的保胎,对已流产的母畜,要增加营养,及时配种,同时加强仔畜的保育工作。
4 增强防疫意识,提高防疫水平
农村散养户普遍对疫病防控的认识不够,对"疫病""防控""隔离"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普通概念不清楚。作为动物防疫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研,根据各地生猪养殖密度分片区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让养殖户了解生猪的生长特点、疫病防控措施等,自觉采取措施防控疫病,提升防疫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贵英。农村生猪散养户在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禽业, 2010(1):49-50.
[2]张贤丽。农村散养户生猪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 32(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