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事侦查学论文 >

行为节点的捕捉确定及其在嫌疑人伪装行为排除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11 共1935字
论文摘要

  一、行为节点的概念

  节点,是指现场上能够反映作案人一个或一组具有相对独立动作的作用部位或情形,也是指作案人的行为转折点。因此,行为节点包括三种,第一即动作的作用部位,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行为落点; 第二即动作的情形,笔者理解为行为情节; 第三即行为转折点,笔者理解为是行为 A 与行为 B 之间的连接点。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犯罪行为人破窗入室,撬开上锁柜门,偷出柜中财物,又从窗户逃离。我们从窗台、柜门上发现明显的“破”、“撬”痕迹,这两处就是行为人的行为落点,而现场除了柜子,其他家具完好无损,一点多余的翻动迹象都没有,反映给我们的情节是犯罪行为人目的明确,入室直奔有财物的柜子。最后,先破窗,后撬柜门,这两动作间存在连接点,有了这个连接点,更有助于我们分析犯罪的整个过程。

  二、捕捉行为节点

  因为行为节点的三种表现形式: 行为落点,行为情节,行为连接点。通常在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发现行为节点:

  (一) 现场遗留的痕迹

  这里说的痕迹主要是作案人的个人痕迹(如指纹、足迹、体味) 、工具痕迹(如撬痕) 、与作案人搏斗的痕迹(如血痕、被害人身上的开放性伤口,尸体上的牙齿咬痕等) 等。

  (二) 现场遗留的物品

  该物品可以是原始现场所有,也可以是犯罪行为人带入现场的,包括行为人的随身物品和他使用的各种工具,也包括微量物证。例如: 遗留在现场的刀、斧、棍棒,以及行为人的毛发、皮屑、精斑、脱落于现场的纤维、灰渣、泥土、金属碎屑等。

  (三) 现场客体的变动及客体呈现的状态

  因为现场有行为人的侵入,无论是熟人也好,生人也罢,或多或少现场都有客体发生变化,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犯罪行为结束后留下的现场。比如: 桌子翻倒,椅子不在书桌旁,衣柜门敞开,茶水喝了一半,碗筷没有清洗完等等。所以捕捉的方法就是依据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现场访问结果、法医尸体检验报告以及一些检验鉴定结论等,仔细考察现场客体呈现的种种显在的和潜存的变化情况和出现的某些异常情况,即从现场客体的“变异”情况中捕捉节点。

  三、确定行为节点

  下面我们根据一个案例来分析如何寻找、确定行为节点:现场初步查明,两名死者为户主刘某的妻子和儿子,死者身上主要是头部分别被砍了 10 多刀和 20 多刀,现场箱柜内物品杂乱,组合柜里一小箱子上有血迹,床头电话线被扯断,床上有一把菜刀,床尾一扎 100元面额现金,共 1 万元,钱上溅有血迹,由户主确认小箱子里的 31 万现金不见了。

  根据案例,笔者梳理出以下 6 个主要行为节点:

  (一) 两名死者身上的砍伤,反映出犯罪人用菜刀连续打击被害人。

  (二) 扯断的电话线,反映出作案人为防止被害人使用电话,有预谋的情节。

  (三) 箱柜内物品杂乱,反映出犯罪人翻动箱柜的动作。

  (四) 小箱子上的血迹,反映出犯罪人杀害被害人后翻动箱子。

  (五) 床上的菜刀,反映出犯罪人行凶后弃刀。

  (六) 床尾的钱,反映因为钱上溅到血迹而丢弃。

  有了这些节点,我们再根据常识、逻辑推理、侦查假设等就可以大致还原出犯罪行为人在现场的一系列动作。

  四、利用行为节点分析出犯罪分子的伪装动作

  随着时代发展,媒体的曝光,很多电视电影情节让大众知道公安机关在侦查案件时普遍的方法,犯罪分子为了逃避侦查,会在原始现场的基础上,刻意附加上其他动作,来混淆警方的视线,当我们利用行为节点分析还原现场时,把捕捉到的行为节点列举出来,从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出哪些行为动作是不合常理的、矛盾的、多余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案例中,现场客厅茶几上摆放了两只茶杯,倒有新鲜的半杯茶水。盛放茶水的茶杯就是一个行为节点,从中反映出的情节是,假设有客人来,主人招待而摆放的。但是侦查人员发现茶杯上没有任何指纹,没有客人的指纹合理,连主人的指纹都没有,及其不合理。这当中有人擦掉了指纹,若是“客人”擦掉的指纹,目的不让警方勘验出“客人”的身份,这样何必摆放茶杯让人联想是有客人。

  这些问题节点,我们找不到合适理由说明它存在的理由,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而把清晰的、能联系在一起的行为节点先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减少精力与时间,少绕弯路。

  而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因偶然因素、自然因素导致的现场上出现我们无法正常理解但却和案件事实息息相关的行为节点。我们在分析现场、还原现场时一定要摒弃以往判案经验的主观臆断,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将行为节点分析法作为还原犯罪现场的行之有效的、便捷的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鹏. 犯罪现场勘查技术与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正鸣,倪铁. 犯罪现场勘查案解[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关鹏. 犯罪现场偶然因素介入分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 .
  [4]胡向阳. 犯罪现场分析[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刑事侦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