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4117字
( 二) 发达的传播媒体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双面性的影响
发达的传播媒体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然而,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同忽视的。第一,容易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如果在网络上接触到负面的宣传论调和文化思想等,思想容易处于极度矛盾和混乱,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发生偏差。第二,网络容易使青少年对教育者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导致青少年集体意识淡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使中小学班级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第三,发达传播媒体下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负面垃圾信息,这种垃圾信息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弱化,也抵消了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效果。
面对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策略,提升中小学班级管理水平。
三、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
作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理想人格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8].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认为,“把人格教育作为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新任务,既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又具有比较的现实针对性,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独特性‘和’教育性‘的具体体现”[9].培养理想人格应该引导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所谓做人,即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而身心全面发展则以道德为核心与统帅。所谓做中国人,即我们应当具有“真切爱护国家民族”之心理; 换言之,作为国家一成员,我们应当具有“立国精神”; 作为民族一分子,我们应当具有“民族精神”.所谓做世界人,第一,我们应当在不忘本我的前提下努力向其他民族学习; 第二,我们在关心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其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10].
( 一) 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1]同理,认清一切中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认清班情。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班情。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关系就是幸福与痛苦的根源。
所谓幸福,就是“两相情愿”,指学生的主观需要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是相互一致的,即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所给予的,教师所给予的,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之所以获得“两相情愿”的幸福,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要。所谓痛苦,就是“一厢情愿”,指学生的主观需要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是彼此分离的,即学生所需要的,教师却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未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学生却未必真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会出现“一厢情愿”的痛苦,不是因为教师没有尽心尽力,而在于没有准确抓住学生真实的需要,主观臆断地把教师的需要作为学生的需要,而没有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学生的需要。
( 二) 构建美丽教室
“从物理学视角讲,一所学校是由一间间教室组成的。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一间教室都是一所小学校,一个小社会。教室与生命连在一起,是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12]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作,决非朝夕之功可完成。或许,许多教师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几天内用花花绿绿的彩纸海报成功地装扮教室。真正美丽的东西往往是“真”的。学生能够在这被海报化妆的教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空,学生的生命能够真的会在教室里留下成长的痕迹。教育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就要让学生相信自己一直在进步,并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尽管他的进步可能会有点迟缓。
一个美丽的教室之所以是美丽的,是因为它展示了学生的美丽心灵。教室是因学生心灵之美而美丽。作为成长中的完整的生命体,学生需要有表达自我的空间。教室应该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美丽空间。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贴满海报彩纸而无学生的个性化展示,这样的教室装扮注定只是让教室变得更加虚伪,而远离了生命的本真。
参考文献:
[1]韩永红。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历史演变[J].教育评论,2012(3)。
[2]邵晓枫,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501.
[4]李家成。论学生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的实现---基于中国学生与班级同学关系的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1)。
[5]刘铁芳,颜桂花。教师: 活在师生关系之中[J].大学教育科学,2015(3)。
[6]谢湘,堵力。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青年报,2012 - 05 - 03(03)。
[7]朱丰良。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索[J].江苏高教,2014(4)。
[8]杨国荣。儒家视阈中的人格理想[J].道德与文明,2012(5)。
[9]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
[10]魏兆锋,杜成宪。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钱穆论中国教育目的[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11)。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633.
[12]朱 永 新。教 室 的 意 义[J].中 国 远 程 教 育,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