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用管理论文 >

企业信用危机爆发原因及其扩散传导的隔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8624字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信用危机,Joe Peek and EricRosengren(1995)将银行监管和信贷规模缩减联系起来[1];ErikBergl觟f and Gérard Roland(1997)认为在转型经济国家预算软约束和信用危机并存[2];Martin H. Wolfson(1999)研究了金融脆弱性和信用危机之间的关系[3];SEZA Danisog-LU Rhoades 和 Z. NurayGüner(2003)提出经济不确定性对于信用危机有消极影响[4].其中,Stiglitz and Weiss(1981)与 Laffont and Tirole(1994)的研究与文章论点较为一致。Stiglitz and Weiss(1981)提出企业之所以可以不偿还银行贷款,是因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银行难以弄清企业的真实状况以及很难监督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避免信用风险应该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5].Laffontand Tirole(1994)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信用危机,认为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银行对企业进行放贷或者收贷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较大损失[6].文章中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指的是由于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导致企业到期无法偿还银行借款的本息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国内对于企业信用危机的研究较为宽泛,拖欠货款的商业信用、制假贩假的产品信用、逃避银行债务的银行信用都包括在内。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与文章较为接近:许国平等(2002)认为企业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导致了信用危机的爆发,结果是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多方面受损,因此解决企业危机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多方合作[7].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贷配给的相反面---信贷拥挤为研究对象,认为短期内银行偏好收益、厌恶风险的风险收益观是造成信贷拥挤的主要原因[8].杜宽旗等(2013)以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对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商业银行制度设计缺陷是导致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步入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勉强经营的企业也因受到与之存在担保、区域、产业、行业或资金关联的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影响而举步维艰,这就是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给企业以及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冲击的新特征。

  当前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除了经济低迷、信贷规模收缩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之外,还包括几个新的因素:

  1. 金融机构加剧企业融资规模的大幅波动

  经济上行时,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场,获得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对实体企业授信融资,除抵押担保融资外,大量开展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盲目扩大对企业的授信和融资。在扩大对实体企业融资过程中,各种担保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脆弱的融资和担保关系网,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经济下行时,即实体企业开始出现原材料上升、销售市场萎缩等现象时,资金却成了企业继续维持发展的关键要素。

  然而,此时作为风险零容忍的金融机构来讲,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因此,一刀切地大幅压缩对企业的授信,导致企业资金链直接断裂,或者因对其他单位的担保而被金融机构追讨,最终要么代偿导致资金链断裂,要么没有代偿而陷入诉讼追偿,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而陷入资金链断裂境地,最终爆发信用危机。因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轮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也加剧了企业信用危机的传导和影响。

  2. 融资企业无度的财务规划

  实体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没有资本运作的经验,对金融的概念和风险理解基本为零。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又根本离不开金融和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因此,技术出身的经营者在经营企业时本身就是在经营一种风险。

  在经济上行时面对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授信,企业主在没有做好财务与投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融资和投资,大规模投资于固定资产、公司上下游产业、公司非关联的行业。当企业主大量投资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后,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即投资失败-继续融资-担保关联圈不断扩大-潜在风险不断扩大,这些潜在风险在经济金融上行时不会出现,或者不会被人发觉。

  当经济下行时,金融机构大幅收贷的情况下,企业主要么因大量投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而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要么投资失败导致直接损失,无论何种原因都只会出现一种结果-无力筹措资金而被金融机构贴上违约的标签。当此类信贷违约企业越来越多,文章所描述的信用危机就会出现。

  3. 政府服务机构“政绩观”的助推

  在我国,政府服务机构对属地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上讲,政府服务机构,如金融办、经济发展局、地方经济局等单位对企业的发展都是绝对支持的态度。在融资方面,政府服务机构经常召开各类推介会和协调会,帮助需要融资的企业融资,也帮助属地金融分支机构推动授信和贷款。属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是政府服务机构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当地政府等服务机构“政绩观”的推动下,不断协调所服务企业通过互保等方式增加融资额度,而服务和支持的企业并不全是急需资金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在金融机构收贷时这些企业的抵抗力往往低于通过自身实力进行融资的企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酿成信用危机。

  综上,当前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有其内在原因,典型特征是信贷资金的无度膨胀和急剧收缩,这种膨胀和萎缩因伴随着大量的互保和关联,导致企业信贷资金膨胀和萎缩形成单个企业信贷危机后,通过之前已经形成的巨大的互保网和关联网快速扩散和传导,最终形成了新形势下企业信用危机独有的特征[9].

  三、信用危机扩散路径与传导模式

  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由信贷资金膨胀与收缩引起的新型企业信用危机必然会迅速扩散和蔓延,扩散的路径主要包括担保、关联关系、资金往来等多种渠道。

  1. 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

  担保扩散主要指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被担保主体的信用提供方向担保主体追偿引起的连锁反应,主要包括单向担保扩散、互保扩散和联保扩散三种路径和模式。

  (1) 单向担保扩散路径与模式单向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一方为担保主体另一方为被担保主体,不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单向不可逆。当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不会影响到被担保主体,而被担保主体出现信用危机时,会立刻波及担保主体的信用。单向担保扩散呈现单向扩散模式,信用风险在扩散时容易在其中一个节点被阻断或隔离,该节点距离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越近,所传导的路径越短,影响面越小。在现代复杂多元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单向担保的担保方大多为专业性的担保公司,生产型企业主体之间的单向担保越来越少,因此单向担保条件下的信用危机扩散模式对经济金融基本面的冲击逐渐弱化。

  (2) 互保扩散路径与模式互保即相互担保,是指担保关系中的两方同时为对方提供担保,双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当互保其中一方出现信用危机,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像蛛网一样扩散,速度快、影响面大、传导节点多、难以控制。互保在经济上行时确实能为双方带来充足的资金,但在经济下行时,信用危机在该模式下的扩散影响大、控制难,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互保融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一大批互保企业被迫破产或关停,江苏、浙江等地众多尚可维持经营的正常企业被互保牵连,走向资金链断裂而关停或破产的境地,同时在互保关联的扩散与传导模式下,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环境会受到较大冲击。

  (3) 联保扩散路径与模式联保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或特定行业内几个企业相互担保融资,一个主体的融资行为被多个主体担保,同时该被担保主体也为其提供担保的多个担保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联保的各方既是担保主体也是被担保主体,存在反向担保关系,这种担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传导路径可逆。联保模式下信用危机的扩散路径多,临近第一个信用危机爆发点的传导节点多,容易扩散,但由于联保一般局限于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及行业,信用危机快速扩散后会因无扩散渠道而立即停止,因此其影响也局限于特定区域及特定产业或行业。

  联保多出现在工业园区,由园区服务机构牵头,因此信用危机的扩散深度有限。华东地区众多钢贸物流城采用联保模式,或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一旦其中一户出现信用危机,其他联保主体便会被快速波及,但仅此而已,基本不会影响其他主体。

  2. 关联关系扩散路径与模式

  关联关系扩散主要是指特定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其他主体迅速受到牵连或影响,进而这种牵连继续沿着各自的关联关系网迅速扩散的现象。这种关联关系主要包括控制关联、产业关联、行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1) 控制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控制关联是指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存在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多体现在股权控制、管理层控制等方面。在这种关联关系下,如果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和管理制度,被控制主体和控制主体任何一方出现信用危机都会被充分隔离,而不至于相互传导。但是,我国众多存在控制关联的企业会进行内部资源的调配,特别是资金的调配,这样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就会波及到其控制或被控制的企业,在经济低迷、金融萎缩的背景下,就会出现控制体系内部的“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最终导致整个控制体系的崩溃。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家族企业和非公众公司群体。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信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