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3782字
标题

  习惯,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习惯性的动作。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后天反复的个人实践、旁人的督促、提醒才能形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明确规定:“穿戴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良好卫生习惯是人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还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气质,影响着将来的整体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把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为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就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好习惯

  众所周知,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多的呵护和关照,使得好多学生从来不做家务事,不知道怎样搞卫生、怎样保持清洁。而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们习惯更是差。教师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就得教会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有所知而为知。我认为,学生不讲卫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卫生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学生德育的引航者,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抓养成教育应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把每学年的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训。并结合班级工作,制订本班的班规和要求。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总结。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扎下深根。但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寄希望于开学的第一周,要反复学习、加强、巩固,强化监督落实机制,不断地提醒、引导,多方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习惯,逐渐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班主任还要利用晨会课、班队课针对学生不讲卫生情况及时教育学生,做到卫生时时讲、天天讲,让学生了解自己坏习惯所带来的问题,并通过人人争当“环保班级小卫士”活动,及时表扬卫生习惯好的学生,通过树立良好典型的方式来带动全体学生。

  二、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主体认识不一致,思想不重视,处于一种应付被动状态,那么教育培养就会事倍功半。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它。

  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学生德育的引航灯,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渗透良好习惯的行为。在班队会中,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从小总是什么事情都是大人为他们做好,他们只知道享受。为此,经常不讲卫生的同学,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度和每天晨检制度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制度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

  教育学生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四勤(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气)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流通渠道动水洗手。加强检查,督促,每天卫生检查员进行检查登记周周有有评比。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双手接触到很多的东西,双手和指甲或多或少占上尘土或不干净的东西。如果学生玩耍了以后不洗手就拿食物吃,这时就容易把细菌和寄生虫卵连同食物一起吃到肚子里去了。所以,小学生经常出现肚子痛,原因就是吃了受污染的东西引起肠胃炎或蛔虫病。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讲卫生爱清洁、勤洗手、剪指甲十分重要。我们将通过检查及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三、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便是这个道理。为此,我进行了不少努力。首先是自己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班主任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首先做到。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讲台及讲台周围,没有打开的窗户及时打开,看到地上的碎粉笔纸屑就弯腰去捡。见同学的衣服不整齐就帮他整理好。久而久之,学生就模仿我的样子去做了。我在教室里挂了好多张抹布,教育他们经常要把坐椅擦干净。于是,我总是在学生面前擦讲桌,并收拾、摆放好讲桌上的东西。同学们也要学着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不要的东西要及时丢到垃圾筒里去。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如果班主任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老师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教师要及时表扬在“爱劳动、讲卫生”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为班级树立可模仿、竞争的榜样。我每月根据班级平时的检查来评出本月“卫生之星”、“环保进步之星”等,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这样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优良的品德。

  四、家校联系,提高效果

  在事实的面前,我们发现有许多的家长首先就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童每天在家中的时间较长,家长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在看到家长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是不好的,是不卫生的,他们也会照着做。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间加强联系,了解家长的卫生习惯,并向家长也灌输不乱扔垃圾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家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思想上自然形成垃圾不能乱扔的意识。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在短短几天,几个月中就能够扎根的,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断去完善去改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舆论的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

  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我们学校这一阵地外,家庭,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我班上的刘小玲、喻科税两个留守孩子卫生习惯极差,自身不勤洗换,成天穿得脏兮兮的,还乱扔果皮废纸等。为此,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俩玩。我多次在班上教育无果后,我通过打电话、家访等渠道,使家长明了自己子女在他人与集体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也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一些卫生习惯;并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要求家长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对其子女的教育;并督促检查,认真作好孩子的卫生行为训练,发挥家校教育并驾齐驱;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学校及家长的共同教育下,这两个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每天到学校来都是穿得干干净净的了。同学们也愿意和他们一起玩了。这两个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龙岗一小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是培养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的基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从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巩固的发展良好的道德风尚。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我将不懈地努力下去。

  总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把难的事情变得比较容易来做,大的事情从细小的方面来做,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火热之心,对学生加强引导、严格训练、注重内化,并常抓不懈,才能使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断地走上新台阶,成为走遍天下都让人放心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着,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3]杨泽文。德育,贵在养成。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选。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返回: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