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伟大的行动指南。”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源泉,可能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败。当代医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具有较强的参与、独立和创造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上存有不少问题。
通过借鉴吸收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习惯养成的思想精髓,查找医学生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路径和手段,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参考价值。
1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医学生习惯养成的作用。
纵览叶老文集,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1]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曾发表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2],其中一些鲜明、创新观点对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1.1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论着中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3]
如果医学生均具备德育、智育和体育方面的好习惯,成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时,社会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医患沟通不到位、业务技能欠娴熟、服务态度粗暴等问题。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中写道:“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4]
而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好的呢?叶老先生给出明确答案“能使才性充分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4]
他在演讲和文章中多次提到学生万万不得存有两种习惯,即“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4].医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坏的习惯彻底根除,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如何尽善尽美,就是要坚持好习惯的培养,而不能让坏习惯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害人害己。
1.2习惯是从实践里逐步养成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实践而形成的,既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他要求学生要养成好习惯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改变自己,逐步形成好行为习惯。他说:“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成为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大多数医学生将来成为医生,而目前临床疾病表现纷繁多样,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不断翻新,需要掌握更多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深入实习医院进行全科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改进,并要强化与患者语言和非语言性的沟通,固化自己行为习惯,为未来成为医生做好充分准备。
1.3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在学习上,医学生虽有学科老师指导,但繁杂医学知识要熟记于心,必须依靠平时的自学,尤其成为医务工作者后,更需要不断掌握翻新的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工作中挤时间自学。叶圣陶先生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 自 我 充 实、自 我 修养。”
医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学习,要认识到只有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才能更好胜任医生的职责。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推行PBL教学、慕课教学甚至微课教学,其实这些教学手段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养成,提高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素质。
2当代医学生习惯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代医学生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涉及自己利益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被动、上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都为医学生习惯养成中必须克服或改变的严重问题,究其原因有:
2.1习惯教育意识淡薄。
目前,医学院校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要求很多,但在贯彻执行方面存在落实不严,有的放任自流,学生根本形不成行为习惯,并且对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了解和研究不够,只对学生实施规定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医学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填鸭式的品德教育,教师大班讲授国家教育规定的课程,在校园张贴校训、校风,对学生开展普遍性的品德教育,很少涉及到习惯教育;二是劝诫式的品德教育,对一些调皮捣蛋、品行严重违反学校纪律规定的学生进行个别批评教育,使其认识自身行为过错,改正不好行为习惯,但效果不佳;三是体验式的品德教育,通过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未来工作情况,了解社会各阶层,使学生认知行为与社会接轨,但在实践过程中,多强调规章制度要求,缺乏学生主动行为认同,好的行为习惯很难形成。
2.2习惯培养较不平衡。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是人应具有的三大习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学生自身,最重视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对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明显重视不足。首先,沉重学业负担和全科考试压力导致学生习惯培养不平衡。医学院校学制一般五年时间,医学生需学习通过七十余门课程,还有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证书的考试,常常倾注全部精力在学习习惯培养上;其次,生活习惯培养基本上依靠家庭教育。中国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参加这方面培训极少,常依据自己体会和认识来教育孩子。在升入高校之前,父母一般包办学生所有的生活需要;升入高校后,学校仅在宿舍管理上要求学生保持环境卫生的整洁,很少对学生生活习惯有所要求。最后,思维习惯培养需要长期积累、反复强化,学校和家庭都清楚思维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很少触及,因为思维习惯养成需要较专业知识的老师和足够的耐心。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并给予大量资助支持实施,这就需要医学生要有创造性思维、上升性思维、决策性思维等,而不是异想天开、脱离实际,甚至是不可付诸实施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