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眼科论文 >

肝经风热型细菌性角膜炎采用清肝明目法的临床疗效

来源:未知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7 共2650字
摘要

  细菌性角膜炎是眼科多发病,具有起病急且重、变化快的特点,如医治不及时,可发生角膜溃疡穿孔,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眼内感染,最终因眼球萎缩而失明; 有些患者虽得到有效医治,但也可因残留广泛角膜瘢痕而严重影响视力。本研究以清肝明目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肝经风热型细菌性角膜炎 24 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48 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均来自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2012 年 6 月-2014 年 6 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4 例。治疗组中男 18 例,女 6 例; 年龄18 ~58 岁,平均( 37. 3 ±17. 8) 岁; 病程 3 天 ~7个月,平均( 1. 4 ± 1. 8) 个月; 发病诱因: 角膜外伤 17 例,佩戴角膜接触镜 7 例。对照组中男 15例,女 9 例; 年龄 19 ~ 60 岁,平均( 39. 1 ± 16. 5)岁; 病程 7 天 ~ 6 个月,平均( 1. 6 ± 1. 7) 个月;发病诱因: 角膜外伤 19 例,佩戴角膜接触镜 5 例。2 组性别、年龄、发病诱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 有畏光、流泪、疼痛等自觉症状; 存在角膜浸润或溃疡,1% 荧光素钠染色呈阳性; 角膜有脓性分泌物; 细菌培养阳性。

  1. 2. 2 中医辨证: 参照 《今日中医眼科》。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肝经风热型细菌性角膜炎的辨证。主症: 黑睛外伤后生翳,略形隆起,成点片状,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周围黑睛晦浊; 胞睑红肿,抱轮红赤,羞明流泪,沙涩刺痛; 起病迅速,或伴有黄液上冲。兼症:口干不喜饮或口不干; 头目疼痛; 小便数而大便润。舌象及脉象: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具有以上 3 项主症,舌象及脉象基本符合即可诊断,兼症可有可无。

  1. 3 纳入标准。

  符合细菌性角膜炎诊断标准; 符合肝经风热证辨证标准; 年龄 18 ~ 60 岁; 能坚持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4 排除标准。

  重症细菌性角膜炎者; 过敏体质及对本药已知成分过敏者; 有不能同时治愈的泪器病、眼睑病、结膜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白内障、眼干燥症、睑裂闭合症、内翻倒睫、重度角膜结膜化学灼伤等;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及精神病患者; 不能按规定用药或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 1 治疗方法。

  2. 1. 1 对照组: 给予 0. 3% 氧氟沙星滴眼液( 浙江黄岩东亚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990506) 滴入患眼结膜囊内,每 2 小时 1 次,每次 1 或 2 滴。

  2. 1.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我科自拟清肝明目汤,方药组成: 防风 15 g,羌活10 g,黄连 15 g,石决明 15 g,车前草 15 g,地黄15 g,当归 12 g,赤芍 12 g,蝉蜕 10 g,密蒙花10 g,苍术 10 g,菊花 10 g,甘草 6 g,每日 1 剂,以水 400 mL 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2 组均以 7 日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

  2. 2 观察指标与方法。

  对患者患眼分泌物量、结膜水肿充血、前房积脓量、基质浸润和基质水肿进行分级评分,根据症状轻重程度分为 6 级,分别记 0 ~ 5 分,观察2 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并比较 2 组细菌疗效学。

  2.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 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x珋 ± s) 表示,比较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判定标准。[4]

  痊愈: 畏光、眼痛消失,溃疡愈合( 浸润消失) ,细菌培养转阴; 显效: 病情显着改善,溃疡基本愈合,荧光素点状着染,细菌培养阴性; 进步: 症状减轻,分泌物减少,荧光素片状着染;无效: 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痊愈和显效病例记为有效,进步和无效病例记为无效。

  3. 2 结果。

  3. 2. 1 2 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 组治疗后患眼分泌物量、结膜水肿充血、前房积脓量、基质浸润和基质水肿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1) ,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见表 1.

  3. 2. 2 2 组细菌疗效学比较: 治疗组细菌清除 21例( 87. 5%) ,对照组 15 例( 62. 5%)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2. 78,P > 0. 05) .见表 2.

  3. 2. 3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 3% ,对照组为 50. 0% ,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60,P < 0. 05) .见表 3.

  4 讨论。

  细菌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率较高的一类感染性疾病,多为角膜外伤所致[5].临床发现,该病的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菌等[6],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最终可导致永久性的视力障碍。氧氟沙星作为第一代抗感染药物,一直被用作感染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大量使用,但近年来报道其耐药性问题日益增多[7].第三代药物左氧氟沙星较前两代药物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其抗菌谱更广,但日益增多的患者耐药问题也不容忽视[8].

  细菌性角膜炎属中医学 “凝脂翳”范畴,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9],若失治、误治,极易生变。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学者[10]提出,治疗本病首先要泻火通腑、养阴清热,再调理脾胃,同时还要运用风药驱散风邪,起到通玄府而发散郁结、退翳明目的作用。本课题组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细菌性角膜炎属肝经风热型的患者较多,根据其临床特征自拟清肝明目汤,由羌活、防风、黄连、车前草、石决明、地黄、当归、赤芍、蝉蜕、密蒙花、苍术、菊花、甘草组成。方中地黄、当归、赤芍活血养阴; 黄连、车前草、菊花清热明目; 羌活、防风驱散风邪; 石决明、蝉蜕、密蒙花作为退翳药物,有凉散风热的作用,在细菌性角膜炎浸润期使用,可促进浸润消退,不留瘢痕。全方共奏祛除邪气、消退翳障之功。

  对于细菌性角膜炎临床主要以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早期愈合、减小瘢痕为治则。针对目前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的问题,本研究辅以祛除邪气、消退翳障的中药方剂清肝明目汤。结果发现,该疗法可明显减少分泌物量、结膜水肿充血程度、前房积脓量、基质浸润程度和基质水肿程度,临床效果显着; 在细菌清除率方面,虽然治疗组的细菌清除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量过小有关,尚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14.[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03.

  [2] 王永炎,庄曾渊。 今日中医眼科[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0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1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眼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