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生理学论文 >

高脚马竞速比赛中运动员受伤状况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5-29 共3694字
论文摘要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高脚竞速运动员男98名、女86名,共计184人。

  1.2研究方法

  分别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大量的相关资料及近年来有关专著十余部,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出调查问卷。并借湖南省第七届民运会在郴州举行的机会,笔者到各代表队住处亲自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84份,回收问卷18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94.5%。根据现场问卷调查时出现的问题,对有关运动员、教练员就运动损伤问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伤情,以便获得更为详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与症状

  如表1(略)所示,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依次为拇指内侧、手掌、足趾、大腿外侧、踝关节、腰部、大小腿肌肉、腕关节、膝盖,且损伤部位与损伤症状有明显的对应性。其中手脚起(水)血泡的发生率接近99%,虎口拇指内侧和手掌撕裂伤的发生率达95%以上,足趾挤压擦伤发生率亦接近85%,从而可以看出,手脚起(水)血泡、手掌撕裂和足趾挤压擦伤是高脚马运动项目的一个特点。

  从表1(略)还可以看出,大腿外侧擦伤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技术训练开始期),亦接近40%。因摔倒而造成触地各个部位擦伤的现象亦较为普遍(特别是技术训练提高期),约占总人数的39.1%,由于摔倒情形和触地部位不一致,所以用“其他”来概括。问卷和现场观察诊断结果显示,损伤以慢性损伤为主,也有部分突发性的急性损伤,且小伤多,重复损伤多,严重损伤少。

  2.2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的发生情形及发生率

  一般而言,高脚竞速运动员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技术训练开始期、技术训练提高期、技术训练冲刺期以及比赛期间。而不同的阶段,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

  如表2(略)所示,此次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高脚竞速运动员的损伤主要发生在技术训练开始期,发生率接近99%,其次是技术训练提高期,发生率高达90%以上,而技术训练冲刺期损伤的发生率也接近85%,由于比赛期间技术已较为熟练,所以损伤的发生率不到25%。

  这也说明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不熟练和不正确,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损伤现象特别是手掌和拇指内侧的撕裂伤或起血(水)泡的现象逐渐减少。而在技术训练提高期以及冲刺期,由于专项技术练习增多,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增大,局部负担过重,极易导致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此两个阶段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也偏高。

  2.3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性质的分析

  从表3(略)中可知,在高脚竞速运动中极易发生损伤,且慢性损伤多于急性。可见,高脚马竞速是一项技术复杂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能类竞技项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专业运动员中,专业年限低的运动员因为身体素质还没达到优秀水平,所以他们发生的急性损伤也比较多。

  高脚竞速运动也一样,急性损伤随着训练时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慢性损伤随训练时限增加而反复发生。

  2.4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后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35.8%的运动员损伤后可照常参加运动,而47.7%运动员需减少患部的活动,11.6%运动员需停止患部的活动,还有4.9%运动员不能活动。在高脚竞速运动中,运动损伤造成的危害很大,它不仅破坏了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还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甚至有些运动员不得不终止其竞技运动生涯。比如得了发生率高的拇指内侧撕裂伤、手掌撕裂伤之类的表皮组织损伤后写字、洗澡、吃饭等活动都受影响,给运动员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且大部分运动员损伤恢复后对正常的训练仍有不良影响。

  2.5高脚竞速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恢复

  由于高脚竞速运动本身的特殊性,加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训练中运动员受伤在所难免,常见的受伤有:(1)器械的擦伤;(2)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的拉伤;(3)各种摔伤。

  2.5.1器械的擦伤

  器械的擦伤是高脚竞速运动训练中最常规的受伤,双手由于长期握杆擦破皮(拇指内侧撕裂伤、手掌撕裂伤或起水、血泡);双膝与高脚杆的碰伤(膝盖撞青紫或肿痛、大腿外侧擦伤);脚趾与脚掌周边的各种压伤、挤伤(足趾擦伤或起水、血泡)。这类伤通常是开放性表皮组织损伤,俗称皮外伤。通常初学者这类损伤居多。损伤后,可用碘酒、酸氧水灭菌消毒,防止发炎化脓;不能碰水,结痂前每日消毒两次,如果已经结痂,不能用手剥离痂皮,任其自然脱落。训练时可用消毒纱布包扎与器械接触的伤口;训练后,可伤口可不包扎,但都要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5.2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的拉伤

  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的拉伤多属于急性损伤。在高脚竞速运动中主要以踝关节扭伤及大小腿肌肉拉伤等症状为主。以踝关节扭伤为例:由于技术动作不熟练,下“马”落地时重心不稳或落地缓冲不当,导致足部内翻或外翻,以致损伤踝关节。扭伤后,绝不能再继续运动,不能马上揉搓,不能在没有检查伤病轻重的情况下,立即用冷水冲洗来达到冷敷止血的目的;不能在没有检查伤病的轻重就上药物包扎,因为有的会出现皮肤反应。在出现损伤后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韧带的断裂部)止血。一般扭伤不严重的话,停止10-20天运动可以痊愈。

  2.5.3各种摔伤

  在高脚竞速运动中易从“马”上摔下来导致各种摔伤。摔伤的部位和症状不尽相同。如若摔成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则先及时止血再处理创口,预防感染。若同时还出现关节扭伤、挫伤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则需因情况来处理恢复。

  2.6高脚竞速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

  从表4(略)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技术动作不正确或不熟练(83.7%)、场地器材不适合(45.1%)、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当(32.6%)、过度疲劳(14.7%)、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安排不合理(10.3%)、注意力不集中(9.8%)、身体素质差(4.9%)、其它(3.3%)。

  2.6.1技术方法不正确或不熟练

  高脚竞速中,摆臂动作具有特殊性,它的跑动是手握杆带动同侧踩在踏镫上的脚前移,即要求摆同边手,且偏体前上提摆,这不同于我们平常跑动中的摆臂,运动员必须适应且熟练摆同侧臂的快速跑动。训练中运动员损伤技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手握杆太紧,脚踩踏镫左右摆动使杆子左右旋转致使手脚和高脚杆反复摩擦导致拇指内侧撕裂伤、手掌撕裂伤或起水、血泡等损伤。

  2.6.2场地器材不适合

  训练场地和器材不合要求也是造成高脚竞速运动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之一。高脚杆为竹、木或其它硬质材料制成,高脚马的踏镫处用棕绳绑住并编制成网兜状,便于脚踩。

  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4O厘米处加制踏镫,踏镫高度的丈量从杆底部至踏镫与杆支点的上沿。训练时采用竹子高脚杆踏镫容易破损、断裂,两边绳索绑不牢固,容易引起各种摔伤。训练场地的凹凸不平、石块、玻璃亦造成不同程度造成损伤。所以合适的场地器材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积极作用。

  2.6.3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

  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还有,由于运动员长期地进行大强度的训练,身体产生疲劳,而疲劳会使神经系统反应迟缓,运动系统肌肉僵化、动作僵硬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厌烦训练。对高脚竞速运动员预防损伤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它贯穿于整个训练计划。

  2.6.4其他

  在高脚竞速训练中由于有些运动员的损伤是个别特殊原因造成的,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安排不合理、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还有在训练中从“马”上摔下来导致各个部位摔伤、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与积极调整、带伤参加比赛、自我保护意识差、局部负担过重等诸多因素所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高脚竞速运动员的损伤现象相当普及,其中技术训练开始期损伤率接近99%,技术训练提高期损伤率高达90%以上,而技术训练冲刺期损伤率也接近85%,技术已较为熟练的比赛期间损伤率也接近25%。

  3.1.2损伤部位与损伤种类有明显的对应性,主要是手掌、拇指内侧撕裂伤,足趾挤压擦伤,大腿外侧擦伤,踝关节扭伤和大小腿肌肉拉伤;损伤多为轻伤,少见中等伤,重复损伤多,严重损伤少。

  3.1.3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不熟练或不正确、场地器材不适合、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过度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身体素质差。其中技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手握杆太紧,脚踩踏镫左右摆动使杆子左右旋转造成。

  3.2建议

  高脚竞速运动员与教练员要科学安排运动量,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敏反应,还要检查好场地器材,注意间隔放松,才能更好防止运动员损伤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胡声宇.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4.
  [2]于文谦.运动损伤及其对策———恢复性训练[J].体育学刊,1999,41(10):58-61.
  [3]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4.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1(10):58-61.
  [5]陈建容,王伟波,王振湖.踝关节软组织与防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7(8):12-14.
  [6]郭晓琳,付建平.腰部分析[J].新疆体育科技,2004,27(8):42-4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运动生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