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脚背内侧踢球技术中踢球腿的摆动时间、摆动速度、摆动幅度;脚触球时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的速度;脚触球时间的长短以及打击动量的传递对脚背内侧踢球力量有显着影响。
1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重要性
有资料表明,在 12 ~ 14 届世界杯的 240 个进球中,最后一传采用脚背内侧踢球最多,共 124个,占 54.1%,其次脚内侧踢球占28.4%.可以看出脚背内侧踢球在比赛中实用性非常强。有研究表明在第 17 届世界杯足球赛中,脚背内侧射门次数为401 次,占射门总次数的 43.2%,进球率为 29.2%,可见,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在射门中得以广泛应用,成功率高。
我国足球项目水平低下,长期在世界甚至在亚洲排名靠后,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屡屡失利,在亚洲其他国家渐渐崛起时,中国足球却停滞不前,技术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射门和最后一脚传球技术差,缺少破门得分的武器。因此,增强射门意识和提高创造射门机会的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射门技术是国足训练的当务之急,而脚背内侧踢球是完成配合及得分的有力武器,本研究旨在总结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理论成果,分析提高该项技术水平的方法和手段,为指导足球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2 脚背内侧踢球的力学机制
2.1 助 跑
作用:(l)通过助跑获得一定的动量,增大击球力量。(2)调整人与球的位置,使支撑脚适宜的落位于球侧,进而准确击球。由于是内脚背踢球,所以助跑采用斜线跑动,一般与出球方向呈 45°左右,速度不要过快,调整步幅,前面稍小,最后一步加大。根据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助跑获得的动量是踢球力量的来源和基础,在助跑速度的基础上更容易提高摆腿速度。
2.2 支撑脚站位
作用:(1)使身体在踢球瞬间保持必要的稳定性;(2)有利于将助跑形成的动量全部转化为踢球的力量。支撑脚一般落于球侧10 ~ 15 厘米,落后或超前于球都会影响脚触球环节,降低出球效果,同时支撑脚脚尖方向要与出球方向平行。由于支撑脚落地时由脚后跟过渡到整个脚掌,缓冲了制动时的冲力,使身体重心自然下降并落于支撑脚上,支撑脚制动时越稳定,助跑获得的动量转化为踢球力量的损失就越小。因而摆动腿摆动的动量变化越大,所获得的冲量也越大,踢球腿给予足球的击球力亦越大,击球速度也越大。
2.3 踢球腿的摆动
作用:将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为踢球提供最后的能量。踢球腿的摆动过程分为后摆和前摆,其中后摆阶段几乎是和支撑阶段同时完成,随着助跑的最后一大步,踢球腿同时向后摆动,大小腿折叠,摆动要充分;而前摆阶段又分为大腿摆动与小腿摆动,大腿摆动至和支撑腿同一平面时,小腿做爆发式的摆动。另外,腿的后摆、前摆,大腿带动小腿踢球时,臀大肌、股后肌、髂腰肌、股四头肌依次发力产生的依次运动,形成了动量传递,动量叠加的动量总和传递给击球腿,进而完成踢球动作。
2.4 脚触球
作用:控制出球方向、弧度和高低。脚触球时踝关节紧张,脚背绷直或放平取决于踢高空还是低平球,脚尖斜指,斜线助跑保证了踢球部位是脚背的内侧,所有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地集中于内脚背,最后控制击球点,击球点一般是球的后中部或球与地面的切点,击球点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所踢出球的方向与效果。
2.5 踢球后的随前动作
作用:缓冲余力,保持身体的平衡,通过随前摆动辅助控制出球的方向。随着球的踢出,身体的全部力量不可能全部被球所吸收,余下的部分要靠踢球腿的随前摆动来缓冲,同时也踢球后的前摆来实现对球的方向和性质的最后控制。
在高水平比赛中可以看到典型的例子,比如罚任意球射门特别是踢弧线球时,球员的随前动作都很大,甚至于夸张,可以相信这对控制球是很有必要的。
3 影响脚背内侧踢球力量的主要因素
3.1 肌肉力量
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以前的大量研究普遍认为肌肉力量与踢球速度之间无疑存在相关关系,因为肌肉力量直接增加脚的速度。
Cabri et al.(1988)通过肌肉功能等动测力计测得的结果发现在踢球距离与膝关节屈肌、伸肌力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 r=0.77 和 r=0.74.De Proftet al.(1988)研究发现,通过一个季度的特殊腿部力量训练,力量提高 25%,踢球距离提高 4%.这些研究都表明,肌肉力量是踢球技术成功发挥的重要因素,并通过适宜的训练能够得以提高,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肌肉力量虽大,但也要靠正确的技术才能得以发挥出来。
3.2 踢球腿的摆动时间
脚背内侧踢球时,大腿和小腿的前后摆动并不是同步的,小腿的前摆比大腿略晚,这样保证了类似鞭打动作的动量传递,为小腿的加速前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使小腿更加接近大腿,储存了更多的弹性势能,增大了小腿前摆的摆动范围,有利于获得更大的打击速度。
3.3 踢球腿的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
王刚等的研究表明影响脚背内侧踢球力量的主要因素是踢球腿的摆动速度,而影响摆速的主要因素又是摆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摆动幅度越大(特别是小腿的摆幅越大),摆速越快。杨文海等正脚背踢球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贾兆雷对踢球技术的力学研究表明从制动的角度看,在大腿摆动到垂直面附近时制动,同时小腿加速前摆,由制动引起动量传递,从而使小腿的摆动速度更快,力量也更大。
3.4 脚触球时膝关节角度
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当膝关节角度大于 135°时,股四头肌的力臂也较大,股内肌和股外肌容易发挥力量。踢球时踢球腿大小腿折叠后摆时靠的越近,越能使股四头肌的力臂加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出股四头肌的力量,使小腿的前摆速度提高。
3.5 触球时踝关节的速度
脚触球是踢球时的最关键时刻。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在触球时,动量的损耗应越小越好,因此应减小踝关节的横向速度,尽可能使踢球腿的动量在出球方向加大,减少了触球前踢球腿在横向上的动量损耗。
3.6 脚触球时间的长短
一般情况下,脚和球的接触时间仅为 1/100 秒,属碰撞范畴,根据动量定理,击球瞬间脚和球的碰撞时间越少,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动量就越少,传递的动量就越大,球所获得的动量就越大。
3.7 打击动量的传递
3.7.1 打击质量 脚背内侧踢球时,打击质量并不仅只是脚的质量,或确切的某几个人体环节的质量,而是指人体参与了动量转移的质量。打击质量的大小跟运动员各部分动作的协调配合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打击瞬间打击环节能够结成一个统一的刚体,那么打击质量就会尽可能加大,动量的损失也会减到最小。
3.7.2 打击速度 大腿和小腿摆动速度的综合效应形成了踢球脚的打击速度。脚背内侧踢球的动作属于鞭打动作,关键在于动量的传递,环节的活动顺序符合大关节的转动带动小关节转动原理,即大腿首先迅速摆动,到和支撑腿平行时急速制动,将动量向小腿传递,引起小腿的加速摆动。
3.8 其他因素
(1)协调控制全身的能力
控制全身(包括踢球侧与非踢球侧)的能力为肌肉提前拉长而产生一个爆发式的肌肉收缩创造更好的条件,使踢球动作更加有力。(2)球的弹性。球是弹性体,踢球时球有一个反弹力,反弹力越强则越能增加踢球力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球的反弹力主要取决于球的弹性,相应的制球材料与球充气的程度有关。(3)脚的形态学特点。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踝围的大小及跟腱的相对长度对脚背内侧踢球力量有一定影响,即踝围越小,出球速度越小,跟腱的相对长度越长,出球的球速也越快。
4 结 语
目前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踢球腿的摆动时间、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脚触球时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的速度、时间的长短以及打击动量的传递是影响脚背内侧踢球力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应特别注意动量的合理传递,大量的文献表明在支撑环节和膝关节前摆至球上时有两次短暂的制动,与整个踢球环节暂时保持刚性连接,特别是足关节的瞬间紧张,这些因素都可使脚背内侧踢球时整个动量传递过程的动量损失减到最小,从而提高踢球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明 . 对脚背内侧踢定位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踢球腿主要关节运动速度的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2004.
[2] 王荣林 . 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