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

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1642字
摘要

  举重比赛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和重要的夺金项目。抓举动作的技术相对复杂,运用现场影像对比分析和后期三维动作解析等生物力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举重的抓举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为抓举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相关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吉林省举重比赛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录像解析

  采用2台JVCPX100摄像机在测试现场(举重队训练馆)进行正面和侧面(夹角90°)定点同步拍摄,拍摄频率为50帧/s,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维动作解析软件上进行分析。

  1.2.2技术路线

  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杠铃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根据现场反馈的影像资料,受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动作结构均非常合理,但通过细节观察,发现2名运动员在提铃阶段杠铃中心轨迹有小幅度晃动,进而产生身体倾斜,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力过程效率下降,而其余4名运动员由于准备姿势不够自然伸展,导致身体过于紧张,在提铃后身体重心前倾。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抓举的整个发力过程中,动作方向应尽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杠铃中心轨迹产生的S型弧度要尽量减小,才能让运动员把最大力量集中于杠铃上升过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进而发挥运动员最大的力量效能。

  2.2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双峰一谷的波动状态,双峰即对应技术环节中的两次发力时段[1].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吉林省6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膝关节变化幅度分别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通过与世界顶尖选手的数据对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技术是一方面,身体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技术的完成,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加大对应肌肉群的力量练习,会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充分完整的发挥技术动作。

  2.3髋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研究中发现,在抓举的技术完成过程当中,髋关节角度发生的变化与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大为不同,原因在于发力时间上的延后所导致,髋关节角度的变化是和时间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只会出现一个波峰阶段,即在第二发力处[2].髋关节角在发力开始阶段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变化幅度非常明显。本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在首次发力阶段,6名运动员的髋角变化分别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从这一数据总结,我们看到髋角的变化幅度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时,呈现优势数据,提示这6名运动员在髋关节变化幅度上体现的技术动作较为完美,说明抓举的技术动作定型和年龄并无必然联系,身体能力的不足不会导致此项技术环节的变形,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2.4躯干角度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躯干角伸展有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如果波动过大,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失去平衡以致于最后技术动作失败。从时间上看,躯干角度的变化在二维坐标系上展示的效果为先减少后增大,提示在首次发力时期,随着伸膝动作的开始,躯干角度是在减小,此阶段如果躯干角度伸展过大,会严重影响腿部力量发挥,进而到二次发力阶段,影响杠铃上送过程,导致技术动作失败。

  本次研究的6名运动员在首次发力阶段髋关节并没有影响腿部发力,技术动作掌握较好,有利于二次发力完成技术动作。

  3结论

  在完成抓举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杠铃中心轨迹的垂直上升趋势非常重要,如果中间过程晃动幅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力量的发挥,产生水平方向分力,导致力量分散,进而使技术动作失败。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影响首次发力技术的完成,间接影响整体动作发挥,加强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训练对完成引铃首次发力有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毛勇,刘梦飞,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50-53.
  [2]任景萍,刘学贞,王向东。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42-4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运动生物力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