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现状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3406字
摘要

  自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脚步的迈进,"创新"见证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崛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创新融入到当前的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之中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加强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构建并适应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自身功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着力点。

  1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在运动生物力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传统课堂讲授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三个中心"(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旧模式的束缚。教师教学以授课的结束为终止,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课下交流;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被动学习,缺乏学生应有的主动性和活跃度。此外,在实验教学中,以验证理论正确性的教学内容居多,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或千篇一律的实验流程,只为得到与所谓的"正确"结果,不仅缩减了学生视野,也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无从体现。

  1.2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对狭窄,而且切入点循规蹈矩、案例陈旧,忽略学科间的衔接与联系,没有体现与时俱进。

  实验教学内容多以测量和实验验证为主,这种模仿型被动的教学状态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知识理论的延续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此种情况必将导致课程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没有适合的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地烙印于学生大脑。

  1.3教学手段有待革新

  当前在众多高校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很多老师已经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有很多老师沿用板书、课本、标本、挂图等教具示教。这里我们不是要摒弃传统教具和示教方法,而是要学会如何创新。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始终不能脱离"生物"和"运动".因此如何将人的运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应该是教学手段革新的切入点。

  1.4实验设备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良好的硬件环境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只一点毋庸置疑。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作为非盈利的教学、科研场所,由于仪器设备较为昂贵,且缺少仪器运行、维护、管理和设备更新的专项资金,因此多采用减少实验室开放时间方式节约运行成本;有些实验室以科研为主,占用了许多实验设备,使之无法面向广大学生开放;有些实验室设备陈旧,无专职实验员负责管理,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开放。[2]

  以上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新教育模式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因此教师及教学方法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关键点。当前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在教育理念上,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主动尝试创新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型教学过程。[3]

  其次,将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创造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转变。此外,摒弃"三个中心",将学生转换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作为生物力学的分支,其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作为交叉学科,其教育模式应以加强学生创新欲望、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因此,本学科的创新教育模式核心内涵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根本、扎实的实践技能为前提、积极的创新思想为引导、坚韧的创新精神为支撑、科学的创新手段为保障。

  3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构建

  实验教学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创新能力拓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可能为创新型人才创造开放的、良好的环境及条件。[4]因此,实验室、仪器设备、专业人员应以面向学生开放、服务学生为目的进行统筹管理。这就需要高校在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1实验课程及内容设置

  授课教师以和学生应明确课程实验教学目标。对正在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制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实践目标,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分别进行考核。[3]

  除现存的验证性、技能性和综合性实验外,应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交叉学科中增设相关联的实验内容,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性,开拓学生的创新视野。教师有义务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此外,有效地利用"微课"资源,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为学生传递相关课程内容也是不错的选择。

  3.2创新型考核机制设置

  将知识水平考核、技能水平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确立为实验教学效果考核内容,三部分分别考核,总分作为学生实验课最终成绩。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点和交叉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康复学等学科知识关联程度,将验证性实验、技能性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考核机制相关联。此种举措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弥补了以往考核中重知识,轻技能,无创新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3实验教学人员梯队建设

  充实创新型教学,创建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人员梯队以"雁阵"形式展开,即以学科领军人物为第一梯队、学术带头人为第二梯队、学术骨干力量为第三梯队、学术发展力量为第四梯队的层级结构,分工合作、各尽其责,组建分工明确的实验教学队伍。[1-3]

  此种人员结构在削除内部壁垒的同时,又节约成本、高效运行,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教育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4推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包含了参观性开放、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课程内容和学生完成自拟实验。[4]因为实验室不仅是学生完成规定学分和课题研究的实验场所,只有做到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开放,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的机会,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优势,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技能融合、能力创新的基地。[2-5]

  3.5利用创新创业成果引导学生创新

  随着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各省市创新创业平台、赛事蓬勃兴起,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优秀成果很多都源于学生所学专业和专业延伸方向。高校可将大赛中的优秀成果引入课堂,用学生身边的优秀案例为契机,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的主动性。

  3.6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一流的实验室要有一流的管理。构建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6]实验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证;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发展,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人员的合理调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

  4结语

  人才是科教兴国的关键,而创新能力又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虽然运动生物力学仅仅是高校实验教学之中的一小部分,但整个环节大同小异、触类旁通。由于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构建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应受到高等院校的充分关注。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创新的思想是先导,创新的教学是关键,创新的队伍是决定因素,创新的管理体制是保障。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实验室、学生多方的共同努力,构建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模式才不是空想。

  参考文献:
  [1]刘圣汉,赵保全,潘利梅。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误区与对策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08-209.
  [2]周玫,付彦铭。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09-110.
  [3]潘利梅,赵保全。构建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274-276.
  [4]邹吉高,李克华。对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8):294-295.
  [5]程永扬,王为,李小昱,等。试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四要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62-164.
  [6]王国强,吴敏,陆庆,等。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65-68.
  [7]李敏,王代华,潘银松。加快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114-11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运动生物力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