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军事体育训练是军队常态化开展的体育训练活动,旨在促进官兵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军事体育训练中合理的心理动机既能不断增强参训者的身体素质,又能不断培养参训者的意志品质,是发展官兵身心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保障。强化科学的军事体育训练心理动机能调适军事体育训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稳定和强化训练效果,是全面发展官兵身心素质、提升身心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关注运动心理动机与军事体育训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如何强化训练心理动机对提高军事体育训练质效十分有益。
关键词: 军事体育训练; 心理动机; 运动效能; 训练难度; 训练强度;
Abstract: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is a sports training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the military on a regular basis,in order to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the troops. Reasonable psychological motives in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can not only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trainees,but also continuously cultivate the will and quality of the training.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and combat skills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for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can debu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t arise in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stabilize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effect,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and improv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adaptabi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and studying how to construct appropriate training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s very use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Keyword: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sports effectiveness; training difficulty; training intensity;
随着世界军事变革不断演进,伴着强军兴军的铿锵步履,军事体育训练不断优化组合训练模式,科学配置资源,以积极顺应新时代、新机遇、新要求。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军事体育与运动心理密不可分,战争需要身手矫健的战士。美军早在20世纪初便提出要将全体作战官兵打造成“作战运动员”的口号,俄军也对体能训练助力作战任务进行了正面评价和积极归因分析。这些均充分说明不论战争发展演进到何种程度,军人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现代战争远不只是短兵相接的正面格斗与厮杀,更是敌我双方意志品质的较量与抗衡。军事家蒋百里有言:“没有稳定意志的士兵,连行军都困难,更别说打仗。”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打胜仗无疑是一句空话。未来战争的残酷性、严苛性对军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事体能训练不仅要强化官兵的体魄,更要塑造官兵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想要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就需要我们正视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心理因素,强化参训者运动心理动机,切实提升其军事体育训练的实效,为不断提升军队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军事体育训练心理动机的特点与分类
军事体育训练与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一样有着普适心理动机,但又因为军人身份的特殊性,表现出群体的特异性。与组织松散、参加自愿的大众体育健身不同,军人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军事体育训练最终是为“打赢”的能力服务,是在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背景中进行的,而绝非以个人的喜好和意志为转移的。如何在军事体育训练的同质性中把握异质因素,对提升训练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训练心理动机正是其中的关键。军事体育心理动机是指推动个体实现军事体育训练目标而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因。这个训练心理动机伴随军事体育训练的全阶段各科目,主要有以下类别。
1.1 、无动机的训练
这类人员的运动心理动机体现为既缺乏参加训练的内部动机,又缺乏参加训练的外部动机。参加军事体育训练的心理状态完全是因为服从命令或者听从指挥。所以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重复,把军事体育训练当做打卡和任务完成,没有任何情绪体验和个人好恶,往往造成训练进度缓慢、训练效率低下等训练问题出现,参训者对训练行为及结果没有任何价值期待。在面对极端战争条件和执行非常任务时,极易受到体能不足和意志丧失的双面夹击而很快降低战斗能力。
1.2 、内部动机的训练
这类人员的运动心理动机体现为个人参加军事体育训练是基于本身的乐趣,是一种处于高度自觉的状态。参训人员常常在训练中由衷地体会到支持和满足,促使其主动参加其中,自觉提升训练难度和强度,不断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完成自我实现。这种训练动机往往最易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受训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提升运动表现。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过高的内部训练动机也容易造成训练疲劳,在身心都过分紧张和亢奋的情况下,容易过早出现运动平台期,影响训练水平的稳定发挥[1,2,3]。
1.3 、外部动机的训练
这类人员的运动心理动机介于无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是指参训者为了获得某种理想结果而实施训练行为,这种动因非源自行为本身,而是由外部因素所激发。外部动机介于无动机和内部动机之间,是一种半自主的决定状态。参训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的能动性,但这种原生动力主要基于他因而产生,所以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容易出现训练起伏较大、波动明显等问题。参训人员的控制动机容易受整体训练氛围及其他受训者影响,所以在实战中抗扰、抗阻能力较差。特别是针对战略威慑、舆论宣传、政治策反等网络心理战时极易被敌方打乱阵脚,往往由于决心和信心不足丧失抵抗能力,体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直接导致战争的失利。
2 、形成适当的军事体育训练动机
过高或者过低的心理训练动机,单一或者孤立的控制因素,都不能达到满意的训练效果。军事体育训练不同于其他的体育健身活动,军事体育训练的很多科目都是以实战为牵引,所以体现出针对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特点,甚至有些训练科目带有危险性。这就需要受训者在参训前,必须形成积极的心理运动动机,才能在战场环境中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
良好的心理训练动机应该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自主需要是指个人能够依据自我意识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主动负责的心理愿望。能力需要,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自己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项活动。归属需要是指个体期待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内在愿望,并有从属于团体的安全感,获得接受、支持、重视、关爱的愉悦互动关系。
2.1 、探索多元化训练模式,不断夯实自主需要
在军事体育训练中,随着自主需要的不断攀升,参训人员的潜在能量得到极大的调动。这种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同,能很好地启发其训练自觉。研究显示,积极配合训练者往往到达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运动水平的参训人员,我们应该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所以对军人进行军事体育活动必须要选择适应其身体及心理活动强度水平的项目。同时要适当增加军事体育训练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通过观看影像、交流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使训练科目有较大的吸引力,不断挖掘训练人员的心理潜能,形成长远的积极动机[4,5,6,7]。
2.2 、设定合理化训练目标,积极提升能力需要
“我能行,我很棒,关键时刻看我的”常常被认为是军事体育训练的基石,也是我军杀敌制胜的法宝。在军事体育训练中,训练者自身水平不足、经验不够是导致能力弱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践行合理化的训练方案是提升能力需要的关键。军事体育训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训练的步骤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予以组织实施。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安排训练计划和设计训练目标。唯有顺应技能掌握和身体适应的自然过程,才能满足能力需要的心理,体现最优化训练效果。当参训者取得一定的训练成果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其对自我效能感,强化其职业认同。如果一开始就坚持过高的难度和强度,很容易打击其参训积极性,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往往会使得训练效果事与愿违。此外,还应该科学统筹训练时间,新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明确了每周训练的时长。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应该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训练时间,避免疲劳训练、突击训练给受训者带来抵触情绪和负面意识,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2.3、 建立系统化训练测评体系,大力促进归属需求
军事体育训练不仅要锻造军人强健的体魄,更是要培养一支有整体意识、有纪律观念、有团结互助精神和团队荣誉感的战斗队伍。归属需求的满足能促使外部控制因素不断内化整合成为正向内因,成为训练效果提升的坚强保障。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协同作战趋势需要,军事体育训练中集体科目众多。在集中训练中,参训者的归属需求往往影响到训练绩效。建立完善的测评体系能极大地鼓舞训练士气,通过采用科学的测评体系,群体往往容易产生榜样和楷模,有了这种具象的参照,则会很容易提升训练团队的整体运动氛围,提升其士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格局。个人运动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相得益彰,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相辅相成,则能使队伍打造成一个坚强战斗堡垒。
3 、军事体育训练中心理动机的效能
军事体育训练中合理的心理动机既能不断增强参训者的身体素质,又能不断培养参训者的意志品质,是发展官兵身心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保障。强化科学的军事体育训练心理动机能调适军事体育训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稳定和强化训练效果,是全面发展官兵身心素质、提升身心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1 、良好的运动心理动机是有序增强军人运动能力的发动机
运动心理是制约运动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动机可以增强参训者的成就感和共识感。当参训者自我意识到军事体育训练重要价值,其努力程度和一般参训者的主动参与程度有极大的差别。抱有良好心理动机的参训者往往能正视训练矛盾,自主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运用积极思维和语言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过滤沮丧、焦虑等不良心理,能有效利用信息反馈,逐渐加强训练难度。比如在耐力训练中,通过减缓倒数计时时间,不断延长训练时长。在体力达到极限时,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运动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训练难度,促使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训练水平不断攀升[8,9,10]。
3.2、 良好的运动心理动机是有效提高军人学习能力的催化剂
构建积极的运动心理,能使得参训人员通过军事体育训练这一过程,在不断提升运动认知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在感知觉方面能加强手眼协调的灵敏程度,在注意力方面能及时调整、合理分配精力,在记忆力方面能整合利用图形或符号,保持记忆精准,在思维方面能预判并及时处置特异情况。通过提升训练者的智力品质和情绪品质,可以使得参训人员学会控制和调节内心状态,及时消除避免消极情绪,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树立起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3、 良好的运动心理动机是塑造军人战斗能力的助推器
强健的体魄是个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忍耐力、良好的适应力和旺盛的精力,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表现。训练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运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决策实施和作战指挥。毛泽东同志在抗美援朝时期首次提出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他说:“一支军队没有战斗精神这股气支撑,钢再多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军事较量。”战斗精神是信念、情感、意志的升华,积极的运动心理动机能有效地提高军人抵御挫折的能力。通过完成投弹、越野等困难训练科目训练,能培养参训者勇往直前、坚定沉着的优良品质;通过体验严寒酷暑天气和进行超负荷、大运动量的训练,能培养人耐受极端条件和抗疲劳的坚韧品质;通过泅渡、海上自救的训练,能培养人坚韧不拔和敢于独立完成任务的果敢品质。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战斗员的身心都会遭受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人员的应对能力。依托良好的运动心理动机,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振奋精神士气,才能有效提高复杂和困难环境下人员的生存适应能力,提升作战能力,发挥军事体育训练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李权超.军事训练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38.
[2]陈增辉,孟涛,杨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56-158.
[3]王艇,郑全全.自我决定理论:一个积极的人格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2):107-112.
[4]杨杰,黄文砚,杨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融入军事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6):53-55.
[5]张昕,严春晖.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6):184-185.
[6]张晓强,邱芬.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基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5):85-91.
[7]夏祥伟,黄金玲,刘单.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18,25(5):102-108.
[8]邹循豪.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状态的关系[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2):44-48.
[9]孙晓东,冯文宽,孙璞.初中生锻炼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锻炼承诺的中介效应和运动友谊的调节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1):82-90.
[10]毛伦华,安俊英,James J.ZHANG.体育管理心理研究中的结构测量:经典测量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