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

新疆河谷次生林森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来源:农业与技术 作者:安玉光
发布于:2020-03-05 共3590字

  摘    要: 新疆河谷次生林主要分布于三大河流域,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大量开发土地,大量建设水库,水资源大量使用,导致流域的中下游水量明显减少,使得河岸植被受到严重影响,河谷地带森林造成大面积的破坏。本文主要对新疆河谷次生林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畅叙,并对其森林质量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疆; 次生林; 问题; 对策;

  新疆河谷次生林主要分布于三大河流域,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河谷林以胡杨为主,面积30.94万hm2,胡杨林面积、蓄积较前5a有大幅度增长,面积年增长率7%,蓄积年增长率6%,胡杨林得到较好的恢复,是塔里木河连续19次生态输水的成效。2000—2018年,塔里木河共完成19次生态输水,累计输送生态水量达82亿m3,台特玛湖湖区和湿地面积达到历史最大值611km2,有效缓解了流域生态严重退化的被动局面,受水区地下水位大幅抬升,塔里木河下游动植物物种显着增加,原始胡杨林生长状况有所改善。但胡杨林面积仍然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2,局部向好,总体还处在退化状态。

  额河、伊犁河流域河谷次生林主要以密叶杨、苦杨、额河杨、欧洲黑杨、银灰杨、沙棘、小叶白蜡、柳树等为主。受气候和人为干扰,两河河谷次生林一度出现退化、面积萎缩,一些旱生植物甚至沙生植物开始入侵,树龄构成极不均衡,对今后整个流域生态平衡构成威胁。两河上游流域的生态恢复对流域生态有很大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两河两岸的河谷林,看出洪水漫灌的效果非常好,通过洪水的漫灌,使河谷林得到很好的恢复,特别是对河谷地带的生态恢复,天然更新有很大的好处。究其河谷次生林严重退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是由于人口增加、畜牧业的超常发展,对河谷次生林的天然更新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大面积成、过熟林的林下天然更新幼苗、幼树难以存活,造成森林组成简单、结构不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量开发,大量水库的建设,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在流域的中下游水量明显减少,使得河岸植被受到严重影响,河谷地带森林造成大面积的破坏。由于以上原因,特别是水库的建设,使得在主要河流流域洪水泛滥的情况得到根本遏制,其结果造成流域的主河道相对固定,河漫滩减小,一二级台地相对固定,水位下降,河流改道现象基本不再发生,这造成了人、畜在河漫滩及一二级台地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导致河谷林的面积萎缩。

  1、 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开荒,过度放牧

  新疆三大河流域河谷次生林处于河漫滩及一二级台地上,水土资源非常好,容易开发和利用,因此是盲目开荒、无序打井、过度放牧、人类定居的主要区域。人类的活动和干扰造成恶劣影响,河谷林面积萎缩、退化的同时,耕地增加使得地表水、地下水被大量开采与利用,不仅挤占生态用水,同时减少干流的下泄水量,导致干流区的生态用水无法满足。由于灌溉面积增加,地下水开采力度加大,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河谷林长期处于“饥渴”状态。而过度放牧又破坏了林下植被,林下幼树更新极为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河谷林的衰败。

  1.2 、胡杨林(河谷林)退化严重,更新缓慢

  在胡杨林生态保护方面,当前主要存在的几大危害。上中游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中下游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过度放牧和牲畜危害依然严重;大量水库建设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河道相对固定,洪水满溢区减小。致使胡杨林生态恶化现象仍然存在,退化、衰败面积仍在扩大,自然更新无法完成。虽然连续进行了19次生态输水,输水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生态水所至区域多数被茂密的红柳所覆盖,胡杨幼苗很少见,胡杨林更新仍然缓慢。
 

新疆河谷次生林森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3、 封禁困难,经营管理水平差,病虫害频发

  三河流域河谷次生林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人工保护的阶段,管护方式落后,由于一地二证的问题,连封禁都基本无法实施,基本没有开展人工辅助更新等合理的经营管理、抚育措施,林内卫生条件差,人为活动多,牲畜危害严重,森林质量下降,树龄结构严重老龄化、灌木林化等。另外,由于经营管理粗放,河谷林长期干旱缺水,无法充分得到洪水满溢灌溉,树木长势很弱,致使病虫害频发。如,胡杨林的春尺蠖已泛滥成灾,林木受灾率达80%,每年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治。

  1.4 、人工辅助促进河谷林更新技术匮乏

  目前,河谷林主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封育、保护,河谷林更新的方式有多种,但更新效果均不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河谷林更新、自我修复等科学问题。当前河谷林通过人工保护措施,使人为开发、樵采、开荒、人为破坏等现象已得到了基本遏制,但是采取的封育措施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更新再造林等恢复河谷林等措施更是见效甚微。这是由于牧民的放牧需求和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一地两证是导致封育失败的重要因素;河谷林更新、造林、抚育、管理等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可借鉴、利用的成熟技术基本没有,导致人工措施功亏一篑,林下更新、生态修复依然很难。

  2 、森林质量提升对策

  2.1 、落实退地还水、退田还林、退牧还林措施

  2013年以来,新疆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与此同时,清理非法开荒土地,严惩非法开荒行为,实施退地还水、关井退田等措施。在三河流域河谷林继续加大力度落实自治区相关政策,在退地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和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以项目资金补贴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由“非法开荒”向“营林造林”转移,实现退田还林、退牧还林,逐步修复退化的河谷林,保障绿洲生态安全。借用农业土地确权的方法进行一地二证土地的确权,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彻底解决一地二证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2.2、 人工辅助促进胡杨林更新

  紧密结合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必须保障生态用水,严防河流的断流现象发生;严格控制上中游的无序、过量水资源使用,增加生态补水;强化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分配和调控,充分利用洪水扩大河漫滩区域和一、二级台地的洪水满溢区,保障水分补充、起到洗盐压碱的作用,促进天然更新;同时人工拓展引水灌溉面积,加大生态补水放水量,恢复衰败的林相;因地制宜,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采用植苗、播种造林、促进根孽更新、人工创造微环境促进更新,围栏封育、人工造林、无灌溉造林等措施并用,促进胡杨林更新。强化封育措施,协调林木矛盾,使得封育措施落到实处。

  2.3、 解决林牧矛盾,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河谷次生林的管护,通过林地、草地确权彻底解决林牧矛盾和一地二证的问题,使得封禁工作落到实处;或根据河谷林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采用全封、半封和轮封的方式封育;通过人工营造林、改造微环境促进自然更新,调整树龄结构、防止灌木林化,增加河谷林面积,提高河谷林质量;同时加强森林抚育,适时、多次、持续开展抚育经营,改善林内生态环境,促进天然更新,促进河谷林的正向演替。特别是要加强补水灌溉工程和生态补水,增强树木长势,减少病虫害发生。

  2.4、 加强人工辅助更新技术集成与研发

  积极开展三河流域河谷林围栏封育、无灌溉造林、引洪灌溉、人工补植等技术措施的集成,加强人工辅助河谷林天然更新、根孽更新等技术研发,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的人工辅助更新措施。投入资金尽快系统开展河谷林,特别是胡杨林造林技术、辅助天然种子、萌蘖更新的关键技术研发,研究河谷林种子更新和萌蘖更新的微环境,并尽快实施,逐步改变河谷林衰败、林龄老化、面积萎缩、河谷林灌木林化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2.5 、人工模拟洪峰,规划河谷林生态功能区

  利用洪水充分实施生态补水,扩大河漫滩和生态洪水满溢区。联合水利部门,利用水库生态输水,构建洪水推演系统,模拟三河流域的洪峰水位和洪峰面积,提前转移河谷牧民,牧民免遭洪水危害;同时规划河谷林生态功能区,规划出宜林地、退化林分、衰败林分、正常林分、森林恢复区等,实施分类经营。

  2.6、 加强宣传,引入社会力量投入河谷林管理

  加强“保护胡杨林、保护额河、伊犁河杨树基因库”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加入“蚂蚁森林”计划,采用种树、合种、明星树、明星加粉丝加种树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谷林保护与经营。另外,开发碳汇项目,将河谷次生林经营管理纳入碳汇交易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提高林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竹效民.伊犁河谷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发展思路[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7(01):39-46.
  [2]乔木,田长彦,朱自安,等.中国伊犁河流域生态建设战略与互动模式[J].干旱区地理,2010,33(05):784-790.
  [3]李书清.河谷次生林:农牧业发展的绿色屏障——阿勒泰地区河谷次生林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9(13):29.
  [4]刘忠军,谢彦灵.加强伊犁河谷次生林保护促进伊犁生态文明发展[J].新疆林业,2008(03):16-17.
  [5]王逸群.新疆伊犁湿地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6]陈梦.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东林管局玛纳斯南山分局
原文出处:安玉光.新疆河谷次生林森林质量提升对策[J].农业与技术,2020,40(03):69-7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林学论文
返回:林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