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

黑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监管体系完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9 共2632字
论文摘要

  1黑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概况

  1.1界定与补偿

  黑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林策发[2001]88号)的通知及《黑龙江省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工作方案》(黑林发[2001]76号)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厅组织分批次进行界定。

  2001年界定面积为191.4万hm²,2002年界定面积42.05万hm²,自2003年以后每年均有一定面积的增加,特别是2009年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进行了较大面积扩范界定。截至2012年年底,黑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界定总面积337.46万hm²,隶属13个市(地)及有林行业的424个林场(保护区、站、圃)。所有界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均依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69号文件进行补偿。2013年全省国家级公益林年度补偿资金达2.531亿元。

  1.2面积及分布

  在黑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337.43万hm²中:有林地面积316.48万hm²;疏林地1.63万hm²;灌木林13.93万hm²;未成林地3.24万hm²;宜林地2.15万hm²。国家级公益林均分布在我省生态区位重要、环境脆弱地区。

  337.43万hm²公益林在13条江河源头分布面积44.42万hm²;37条江河两岸分布面积179.65万hm²;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面积13.15万hm²;2个湿地分布面积3.48万hm²;7个水库分 布面积5.54万hm²;边 境 地 区68.53万hm²;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8.49万hm²;其他区位14.17万hm²。

  2监测体系概况

  黑龙江省自2006年起对补偿工程逐步建立了监测体系。通过2006年和2007年两年基础性的建设,分别完成监测面积191.40万hm²和42.05万hm²,共计完成监测面积233.45万hm²,监测总体92个。完成0.06hm²圆形监测样地20 076个。

  3存在的问题

  3.1监测体系尚未全面覆盖

  随着各监测总体逐年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扩大、征占地置换及地类调整等变化原因,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已达337.43万hm²,监测总体达99个,424个林场(保护区、站、圃)。而完成监测面积只有3 233.42万hm²。还有104.01万hm²尚未监测,占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30.82%。

  3.2各监测总体面积范围变化幅度大

  由于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范围扩大、工程征占地置换、不符合补偿要求的地类析出,以及各监测总体空间位置人为调整等原因。全省99个监测总体中,有90多个监测总体范围发生变化。

  3.3监测样地数量剧增,监测成本加大

  由于90%的监测总体进行了置换、扩范、地类析出以及人为调整等原因,致使面积范围发生较大变化,按照原来的点间距进行延伸布点使得一些监测总体样地数量成倍增加,故此,使得监测成本加大。

  3.4监测方法单一,内容不甚丰富

  当前国家级公益林监测还只局限于以点代面的简单定期监测方法。对于遥感监测、特别是高清的航空实时监测应用甚少。对于重点区位的全天候的专项监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监测的内容,大部分是地类和测树属性因子的数据采集,专项调查监测属性因子较少,特别是相关生态功能因子还不全面。

  3.5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各项属性因子数据采集手段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所使用的仪器工具还比较落后,比如年龄、树高、郁闭度的测定先进的仪器使用很少,样木定位还使用传统的罗盘仪等。

  4解决问题的对策

  4.1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

  将克东县、依安县、宁安市、肇州县、安达市、双鸭山市、铁力市、伊春区、西林区、八岔岛10个县市区及后期新增加尚未建立的监测总体,共计面积9.6万hm²进行系统监测。

  4.2完善监测体系,优化监测样本

  结合定期复测对各监测体系进行完善。对于已建立监测体系且面积范围发生变化的总体要在定期复测时进行补充完善,将监测样地按复位、置换、扩范新增进行分类管理。在达到精度要求情况下,尽量避免增加大量样本数量。因此,在保证面积、蓄积监测达到精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各监测总体样本数量优化整合,以降低监测成本。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总成数及精度要求,以公式n=p(1-q)/s2为依据计算地类面积样本数量;按n=t2·c2/E2计算蓄积量样本数量,以期达到各监测总体样本的优化整合。

  4.3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一是建立全面的卫星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系统,提高监测科技人员遥感图像解译水平,加大利用高清卫星遥感图像在监测工作的应用,特别是我国的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图像的应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对空间位置、地类、面积监测时效性强的特点,对各监测总体面积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逐步走向以遥感面状监测为主,现地点状监测为辅,面点结合的监测方法。二是改进属性因子数据采集手段,编制科学的数据采集系统,使数据采集、统计计算、逻辑判断现地化,不把问题带回内业阶段。三是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测树因子、立地条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的数据采集要尽最大可能实现仪器化、数量化科学的测定,避免定性的粗放测定。

  4.4增加监测内容,提高成果科技含量

  目前,监测体系所监测的内容,大部分是地类和测树属性因子的数据采集,专项调查的属性因子较少,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环境及生态因子的调查。对于森林碳汇、水源涵养以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行全面监测,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评价水平。

  4.5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监测监测

  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其成果评价直接反映各个监测总体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的经营效果。因此,监测工作必须由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承担,实行专业化监测。在监测工作管理上实行职能分工,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测任务安排,业务部门负责技术、质量及成果提交工作。

  4.6加强监测成果管理,发挥监督效能

  一是加强各监测总体范围、面积的管理。使国家级公益林分布范围达到长期稳定性。否则,极大地影响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的效果。对各监测总体范围、面积进行严格管理,严肃审核扩范、征占置换、人为调整工作纪律。定期认定面积、范围界限、监测样本数量。二是对于监测范围内存在不符合补偿规定的地类面积必须进行析出。三是根据监测成果对各监测总体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经营效果做出的评价,由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全省通报。对于补偿工程实施效果好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于经营管理效果不好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充分发挥监测成果的监督效能,以促进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的有效实施。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林业论文